孙洪,1970年生于江苏兴化,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专业画家,山水画研究所副所长,民进南京开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杂志社画院画师。2008年于南京书画院美术馆举办“湖山梦——孙洪作品展”、2020年在南京美术馆举办“室距桃花源——孙洪山水画作品展”、2020年在泰州南山寺举办“悠悠南山——孙洪中国画新作展”、2022年在南京蔚来艺术画廊举办“逃之邀——孙洪水墨作品展”。获奖参展:2006年作品《舍影流烟》获得“第三届江苏省山水画展览”优秀作品奖,2012年深圳第八届艺术双年展,2014年作品《花开农居》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金陵文脉——2014年全国中国画展览”获得优秀作品奖,2016年作品《登高图》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祥泰之州”展。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的这首著名篇章中,以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反复咏赞,音韵缭绕。谁读这样的文字,眼前不会浮现出关于美好青春、幸福家园的回忆呢?这种情愫和愿景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与生俱来对青春年华的热爱、美好家园的渴望。“桃之夭夭”,诗词反复咏唱,作者用心可鉴。
孙洪的山水作品反复描摹的也是一个“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桃花源之境。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书画即“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孙洪反复“吟咏”的山水主题何在?意在何为呢?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孙洪说“余常登山,必至峰顶。举目四望,萧瑟苍茫,云山显晦,神见形藏。顿生了画境,恨不能提笔直纵,图画一快……余作山水,先分天地,以地为平,以天为远。又平又远,既可澄怀亦可观道”,看起来他的“图画之快”似与“桃花之邀”无根无缘。孙洪作品有以山随平远的视角俯瞰山河沟渠、树掩人家,平淡冲和、宁静优美;也有自山前而窥山后的深远,空间开合大气,似借观众一双千里眼将万水千山尽揽,辽阔澄澈、大气豁达。唯古人画中最爱的崇山峻岭,在孙洪的画面中虽有在场,但面貌不同:雾霭云霞间只见山的层峦、不见山的巍峨;见山的高远超脱、无山的宏伟峥嵘。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这首《桃源行》,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诗中将“桃花源”中的云、树、花、竹、鸡犬、房舍、闾巷、田园等描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了桃源中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全诗笔力舒健,从容雅致,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充分反映了“诗中有画”的特有意境。孙洪这样描绘自己的绘画“地蓄能量,要做文章。高低起伏,左转右回,前堆后延,墨须用足。余学玄宰,秀笔累积,不厌其烦。厚地如是,如是厚地,以滋万物。古树崎崛,老藤飘逸,新枝出篁,细作山径,引水绕环,又盖青瓦,又砌白墙,再弄云铺陈,巧接远山。得意间痴想花团景簇,逐以冬心笔意,顺势勾勒。墨稿毕,试着色……造化生发,随类赋彩,各尽烂妙”。他的厚地、古树、老藤、新枝、山径、水流、青瓦、白墙、弄云、远山、花团……这些手追心摹的意象恰如其分地展示给观者一份“桃花源之邀”。
孙洪,生于江苏兴化,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河流穿插,稻畦成片,野花漫天,渔船穿梭。孙洪生长于此间,性格温润典雅又多了浪漫的色彩,他的艺术气息跟童年家乡的耳濡目染不无关联。青年时期的孙洪,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国画专业求艺,深受九十年代一批实力派“新金陵画派”的大师们影响。他的山水画,取法南宗一脉,有大痴、玄宰之遗韵,其笔墨平中显奇、韵致雅正有绝俗去尘的文气。王维在《山水论》中对自己青绿着色山水画进行了理论总结,也是对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来的山水画理论的继承、规范与发扬。其归纳的画诀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是中国山水画之集大成者。孙洪的艺术用笔有王维的诗意与散淡,又体现出当代文人学士的清新活力。正如他所言“万物皆生于土,籍赭作底,配以朱紫,调和青黄,边边角角统统归于地气,此为色之本也。而造化生发,随类赋彩,各尽烂妙。最后收拾停匀,花青和墨,统于一调。如此已成,然天地大美,意在红繁”。他的山水,没有选择古人善用的传统青绿山水,而是选择了赭、朱紫、青黄、花青……画面一派生机盎然,灿烂而漫妙。谢赫的六法论曰: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孙洪在“随类赋彩”上独创了一番“桃花之邀”的浪漫景象:在石绿、花青、藤黄的衬托下,深深浅浅的胭脂密密匝匝,艳丽而不矫揉、明亮而不俗气,如一群群身穿姹紫嫣红衣裙的可爱少女,在田野里自由曼舞、在屋舍间迎风劳作、在长河边婉转歌唱……
寄情山水者,无剑拔夸张之势,有书生雅淡之气。通过起笔、行笔、收笔、圆笔、方笔、快慢轻重、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提按转折等,毛笔所能展现出来线条千变万化的魅力。中国画最妙处在于根据自然的不同气度,以笔墨皴法展现天地之纯、天地之真。北宋的郭熙曰“身即山川而取之”,这种格物的方式来自观者视探天地的意志、体悟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文人大儒面对人世沧桑,寻求禅境超脱、寄情清高,以高山流水表达个人境界。
正如画家孙洪为自己题记“时势变迁,文明演绎,而山水依旧。余不惑矣,虽无绝世真见,尚可独守己道,故极力推美,自营小境,夫复何求?”是啊,眼中、胸中、笔下皆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鞠身于画室时亦仿佛居于桃花源中,除了反复吟咏、反复描摹,人生夫复何求呢,画家孙洪诚不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