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年的青春
青春是一生的春天
青年作家是文学的希望所在
他们最能引领风潮,开创未来
作为最能创造文学无限可能的一群人
青年作家该如何履行为时代而写
为人民而歌这一神圣使命?
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召开,赋予了作家以重要使命: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2月25日,无锡青年作家座谈会在雪浪小镇(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举行,这里有物联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市文联组织青年作家们亲临一线,感受时代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
会上,十余位作家围绕立足无锡,交流探讨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一个个崭新的书写计划,在这个春天开始萌芽。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建,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吴立群、卢俊峰,市作协主席黑陶等参加座谈。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建勉励无锡青年作家将艺术之我融入时代大潮,用文艺作品书写伟大时代。
杨建表示,大家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关注“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深入发展实际,从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深切感受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化和情感的提升。作家不是时代的旁观者,是时代发展、生活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
青年作家更要有挑大梁、当主角的信心和自觉,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格局、创作视野,破除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心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深入思考文学如何契合时代发展、反映城市风貌、展现人民精神。把个人感情融入时代大潮,追随时代步伐,关注无锡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转型、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火热实践,使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通过艺术升华,赋予作品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市文联将重点关注青年作家、青年艺术家的成长,通过提供高层次的学习培训平台、全方位的推介宣传渠道,发掘、扶持、助推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成才。
青春书写,要有新视野
市作协主席黑陶谈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领域,青年是创作的黄金期,一定要多动笔写、多感受、多阅读,力争建立自己的语言风格,建立自己的写作系统,由被动写作转为主动写作,建立自己的“时代文学大厦”。
长期以来,无锡作家高扬文学理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笃行不怠。“生活就是人民,人民的所需所求所想就是作家创作的源泉。”梁溪区作协主席阮夕清走出了自己熟悉的古运河畔,他的新作将着笔于农疗站、工疗站的弱势群体,去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发掘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和变化。无锡税务文联作家协会会长吴志峰正努力寻找文学艺术与税务文化的联结点,寻找无锡文史与赋税历史的交汇点,努力创作税收文学精品力作。金融文联作家陈怡伶(笔名宜令)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她积极描述着一个未来可期的金融界。陈怡伶希望用真实的笔触,聚焦银行界的现实和将来,用非虚构小说,反映广大一线金融工作者的真实生活。
青春是年龄,更是一种状态,求新求变,勇于突破。而这也正是文学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力量。江大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评论家陈佳冀(笔名博雅)致力于生态文学创作。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学正是方兴未艾之际。“生态文学也是人的文学,应是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文学,是将人道主义推到更高层次的文学。”陈佳冀说,对于生态文学创作而言,作家既不要失去主体性,又要强调体验性,同时还要关注日常性。他提出,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应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探讨如何重塑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构建无锡生态话语开始,讲述中国故事,重铸生态人文精神。
青春书写,从脚下开始
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折射,也是现实社会的映照。青年作家该如何书写无锡文学的新篇章?“讲好中国故事,从讲好无锡故事开始,这是无锡作家的重大使命。”宜兴作家朱璟秋感叹道,无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写不完的故事。“我们不妨秉笔书写故土文化,塑造出更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有特定主题的文艺创作。”润生书局负责人武频圆致力于无锡国专课题的研究,他透露,将进行无锡国专西迁史的研究,及其主题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为宣传无锡新气象、新面貌,不断提升无锡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无锡公安文联作家卢东在为“情定古运河”大型古装舞剧演出创作故事文本,在他看来,吴文化、运河文化、大窑文化都值得认真书写和传播。
无锡妇联作家代表李荻关注到无锡的女性占无锡总人口的近一半,她们美丽、智慧、坚韧,是一股强大的“她”力量。李荻也将着力挖掘她们的故事,讲好当代无锡女性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创业奋斗历程。李超(笔名百礁)是无锡新市民,也是新文艺群体的一员,在无锡生活15年来,这里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写什么?”是困扰很多写作者的问题。李超做过梳理,文学写作不外乎“人生往事、乡土故园、社会万象与文化艺术。”这些年,李超带学生去梅村的二胡厂研学,去江阴的徐霞客故居采风,孩子们写出的文章带给他惊喜,更带给他启发。“山河在脚下。”李超要借文学来为脚下这片土地做点什么。“作家要扎根现实,扎根无锡,成就生动准确的时代、人民画卷。”
青春书写,与时代共情
以创作时代精品为使命担当,青年作家要有充满时代朝气的青春写作,带着青年一代特有的感觉、体验和体温,与时代共情。青年散文作家黄小龙(笔名感怀君)坚持写日记,他的文学之路也记录下了时代发展。“感谢时代,感谢生活,感谢每一场遇见。”黄小龙把时代生活给予的提示,用文字解构。他计划年内完成第三部散文集,跳出身边的小悲欢,关照现实,表达时代心声,走进人民生活。网络文学作家张敏(笔名刘小备)的写作伴随着时代进程与人们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今年,她开始思考新一代青年人的工作态度和情感选择,她希望以现实题材特有的当下性、鲜活感,书写新时代的人民创造,表达新时代的人民诉求,彰显新时代的人民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人民奋斗。
“好素材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每个素材都有用,就看用什么样的主题去串联它。”青春文学作家孟丽萍致力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她善于从生活中找题材。下阶段,她打算专注于青少年文学领域的写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一些正向指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精神面貌、认识世界的角度都在发生变化。”95后青年诗人孙嘉羚从人民生活的巨大日常中扩充文学储备,她想从大的群体中,抽取一个块面,关注乡镇建设对人精神文化的影响。
百草园书店如今已渐成为锡城青年作家们的聚集地,负责人刘石峰表示,书店以“百草园书友会”品牌特色,每年开展书友会活动百余场,近万人次读者进店参与读书活动和沙龙,也已成为全国作家来无锡交流分享的文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