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杂技剧《桥·家》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
——深挖长江文化内涵,打造当代“新红色文化”力作
来源:南京文艺生活   2021年03月12日08:52
近日,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杂技家协会承办的杂技剧《桥·家》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汪政、王廷信、王振羽、康尔、陈吉德、徐子方、张永祎、孙书磊、吴大忠等十多位评论家围绕该剧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舞台呈现等方面展开了研讨。

研讨会现场

3月9日,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杂技家协会承办的杂技剧《桥·家》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汪政、王廷信、王振羽、康尔、陈吉德、徐子方、张永祎、孙书磊、吴大忠等十多位评论家围绕该剧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舞台呈现等方面展开了研讨。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增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南京市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志平,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汤林平等领导及该剧的主创团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主持。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增龙讲话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特大型桥梁。在历时12年的建设过程中,广大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南京长江大桥融入了国家和民族记忆,展现了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杂技剧《桥·家》3月1日晚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次试演,该剧以史实为依据,以人物塑造为情感载体,用今天的视角回眸六十年前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建设者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作为一部重现建桥历史、反映建桥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该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助推杂技剧《桥·家》打磨成一部精品,南京市文联举办杂技剧《桥·家》作品研讨会,尝试评论前置和主动介入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切实增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引导作用。

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主持会议

与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该剧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了该剧有待完善的空间,达到了促进交流、凝聚共识、启迪思想的效果。在此精选摘编研讨会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一部典型的新红色文化作品

文化不等于历史,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生长。南京的红色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雨花英烈等,红色文化也可以是流动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有红色文化基因。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吃苦、耐劳、拼搏、不畏牺牲、创新、担当的精神,即为红色文化的基因,是继革命战争的牺牲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对红色文化新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我认为《桥·家》是一部典型的新红色文化的作品。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命脉在哪里?主要的特点在哪里?从这样一个历史建设事件当中要弘扬提炼出来、为我们当下所发扬光大的东西是什么?在主题上编剧抓得非常准,同时又兼顾了杂技的形式,兼顾到戏和杂,实属不易。但是细节上还需再加打磨,某些场景要更合乎工业美学的特色,怎样把传统的杂技器械工业化、大桥化,也需要进一步创新。

王廷信东南大学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现实题材的智慧表达

一个剧目的价值主要集中在故事的叙述形式和故事的表现形式上。《桥·家》的编导采取了较为独特的叙事方式,沿着一位“桥二代”的回忆,通过旁白结构故事,既让故事的叙述亲切自然,又让故事本身真实可信,同时还能巧妙地通过两代人与大桥之间的缘分传承大桥精神。全剧完美地塑造了因建设大桥而相识相恋的青年男女形象,并让二人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与大桥从开建到合龙的节奏天衣无缝地契合起来,在故事结构和叙事形式上体现出编导的智慧。在表现形式上,《桥·家》也沿着故事叙述的节奏,营造出大桥建设过程中一系列典型情景,让杂技和舞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穿插其中,以浓郁的趣味性、鲜明的画面感和饱含激情的抒情色调,富有智慧地展现了大桥建设波澜壮阔的景象、建设者们的勤劳智慧、男女主人公的美好爱情,体现出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不畏艰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崇高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杂技和戏剧有机融合的无限魅力。尾声部分怎样把南京长江大桥更深刻的内涵挖掘和表达出来,可再做些思考。

王振羽凤凰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别开生面桥与人

大型原创杂技剧《桥·家》用如此独特新颖的方式来讲述大桥故事,重温难忘岁月,令人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桥·家》别开生面,就在于它回望这段峥嵘岁月,以杂技这样的艺术形式,以巧妙的人物线索,叙述了一个气壮山河大气磅礴的感人故事。《桥·家》别开生面,还在于它讲述特定年代的工地故事,借助于现代的种种舞台技术,并不全是凯歌高奏亢奋昂扬,在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之余,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花前月下的侠骨柔情和人伦之常。《桥·家》别开生面,更在于它借助于古来而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改给人以小巧精致、小品逗趣、小桥流水的纯粹力与美的审美享受,而是介入大叙事,更有大视角的磅礴之力,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巧思独运匠心磨砺。《桥·家》演出了当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的恢弘气势,展现了当年大桥建设者们的壮志豪情,惟妙惟肖地彰显了一段流金岁月的风华绝代。气、情、巧,看似容易却艰辛,实实在在地盘活了一场精彩好戏,也拓展了一个传统艺术的表现疆域。

康尔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艺术就在像与不像之间

这部杂技剧总体看来非常完整,达到了公演的水平。一是题材、话题选择得非常妙。在共和国的建设史上,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个重大的事件,是一个了不得的伟大成就,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背后丰富的内涵值得用一个大型的文艺作品来予以探究、予以展现。二是故事讲得很流畅、清晰、完整。从人物的造型到穿着,从环境的取舍到最后的呈现,从事件的发生到发展,它应该说是几乎原模原样还原了当时生活。作为一部杂技剧,能够讲清楚大桥建设者艰苦奋斗的方方面面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确实不容易和难能可贵。三是这个作品丰富了杂技剧的话语体系,舞美也非常精彩。建议在修改时降低一些与现实的相似度,艺术就在像与不像之间,增强写意化。

徐子方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艺术跨界的又一次大胆探索

国内杂技界对杂技的跨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各主要杂技演出团体推出了一大批杂技剧作品,南京市杂技团主创和演出的大型杂技剧《桥•家》即为其中之一。该剧有以下特点:一是选题新颖,视角独特,难度大,挑战性强。二是倒叙的板块结构:在三种结构类型中打通和综合,剧作框架灵活而不散。三是表现手法融通:杂技融入剧情,音乐歌舞,二道字幕及声光电结合。

陈吉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技中有剧,剧中有技

这部剧构思新颖,以杂技的方式来打造大桥文化,以写意化、变形化的手法呈现大桥建设者们的劳动之美,是一次打造大桥文化舞台上的新突破,可以说是:技中有剧,剧中有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桥”与“家”的结合还可以更紧密一些,“家”所占比例较小,舞台呈现不够,舞蹈化痕迹较为明显。

张永祎江苏省电影理论和评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呕心沥血铸就的精品力作

作为全国首例现实主义重大题材杂技剧,该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用“凝练”“大气”“惊险”“立体”几个词来概括。当年的建桥工人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虽九死而未悔”,他们是建桥的功臣,也是自己的英雄。主创人员也紧随其后,用心尽责,用笔担责,努力书写出心中的钦佩,高擎理想火炬,传递时代精神。建议创作团队在剧名、细节和结尾的处理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孙书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杂技剧

该剧剧情复杂,在剧情上超出一般的杂技剧。动作设计多样、难度较高,惊险而又优美。音乐具有时代性,与剧情需要结合很好。场次、杂技前段之间衔接、过渡都很流畅。有些细节还可再做斟酌,舞台需要突出重点。

吴大忠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创新理念下的优秀剧目

南京杂技团近年来在创新的理念下创作了一些好的剧目,这部剧也是如此。首先是大题材、小切入,结构精简。南京长江大桥是大题材,作品以大桥建设作为背景,从父亲母亲为代表的建设者的情感切入,以小见大,以情抓人,把人物情感的关键点和大桥建设进程中的艰难相契合,将杂技技术比较自然地嵌入其中,使得整个的作品结构层面很好地体现出杂技的特征和戏剧的特质。其次,杂技的技术难度和惊险系数很高,增强了观赏性。美中不足的是剧的开头和结尾还需再做升华,并适当增加长江大桥的“江”的元素。

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增龙听完专家们的意见后表示,文艺评论对引导推动文艺创作、提高大众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感谢南京的文艺家、评论家们多年对南京文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他指出,剧目的修改相当于二次创作,挑战难度很大,接下来主创团队要充分思考吸收专家的建议,要敢于去抛弃原有的一些束缚,努力把这部剧打造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流传千古之作。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