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江苏省文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在宁召开
2025年02月21日19:21
2月21日,江苏省文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在南京召开。省文联名誉主席王湛出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出席并讲话,省文联第十届主席团成员,省文联领导以及省文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各设区市和产(行)业文联主要负责同志,省文联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省文联各部门、协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主持会议并作小结讲话,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常胜梅作工作报告。

2月21日,江苏省文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在南京召开。省文联名誉主席王湛出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出席并讲话,省文联第十届主席团成员,省文联领导以及省文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各设区市和产(行)业文联主要负责同志,省文联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省文联各部门、协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主持会议并作小结讲话,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常胜梅作工作报告。

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文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替补事项;通报表彰了2024年度全国性文艺奖项获得者、2024年度全国性先进单位。

徐宁代表省委宣传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她指出,过去的一年,江苏省文联团结引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推进重大题材文艺创作,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文艺大奖。持续打造特色文艺品牌,成功举办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等一批国家级品牌活动,江苏文艺在全国的显示度、标识度、美誉度进一步增强。她强调,新的一年,全省文联系统和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切实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引文艺界创作实践的强大力量。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推出根植江苏文化沃土、体现江苏文化标识的精品力作、时代佳作,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研究阐释和引导。要强化文艺队伍建设,夯实文艺繁荣发展之基,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统筹完善文艺人才发展布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构建门类齐全、覆盖广泛、衔接有序、梯次完备的新时代江苏文艺人才体系。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文联工作内生动能,增强改革思维、盘活工作资源,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饱满的创作激情,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常胜梅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省文联及各团体会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支持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推动全省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在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14届全国美展、第13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人数位列第一方阵,多部精品力作斩获国家级最高奖项;举办了10余项国家级品牌活动,提升了江苏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力。一年来,省文联坚定正确方向,思想引领更见成效;围绕中心大局,重大活动精彩纷呈;加强队伍建设,人才精品不断涌现;深化改革创新,工作载体日益丰富;全面从严治党,组织体系更加有力。她强调,要抓住“一个根本”,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作好“政治引领”文章;要突出“一个重点”,擦亮江苏地域文化标识,作好“品牌建设”文章;要坚持“一条主线”,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好“深化改革”文章;要践行“一个宗旨”,以实干笃行创造新的发展实绩,作好“艺术为民”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文艺贡献。

章剑华在小结讲话中指出,过去的一年,全省文联系统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繁荣创作、服务人民,江苏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新的一年,要做到“三个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开拓江苏文艺文联事业新局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坚持以创作为中心,努力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经典之作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把艺术追求融入时代发展,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要面向时代,做时代精神的弘扬者和时代进步的引领者,正确处理好文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要积极关注、熟悉运用人工智能为艺术创作服务,开展主题创作、原创性创作、在场性创作。要面向社会,既要积极为社会服务,也要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强化对“文艺两新”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的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要面向基层,不断深化改革,把为基层服务、加强对基层文联工作的指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眼睛向下,工作重心下移,文艺资源向基层倾斜。

会上,南京市文联、常州市文联、南通市文联、省美协、省曲协五家单位,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

摄影 | 赵亚玲、舒晓珂

撰稿、编辑、初审 |童琛

复审 | 宋显磊

终审 | 徐宝亚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