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年”玩出新花样!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5年02月11日10:08
喜庆喧闹的非遗游园会,充满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民俗巡游活动,形式多样、“吸睛”无数的非遗展览及相关影像展,新奇、热闹的民俗主题春节晚会……今年春节期间,非遗的“能见度”显著提高——不仅形式多样的年俗活动吸引了各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备受关注的各类“春晚”、热门视听作品中同样“闪现”着各类非遗的身影,人们的非遗体验和参与度更加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春节这一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被非遗“点亮”。

喜庆喧闹的非遗游园会,充满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民俗巡游活动,形式多样、“吸睛”无数的非遗展览及相关影像展,新奇、热闹的民俗主题春节晚会……今年春节期间,非遗的“能见度”显著提高——不仅形式多样的年俗活动吸引了各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备受关注的各类“春晚”、热门视听作品中同样“闪现”着各类非遗的身影,人们的非遗体验和参与度更加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春节这一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被非遗“点亮”。

过“非遗年”,体验春节文化的魅力

去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的春节因此被称为首个“非遗版春节”。

借着申遗成功的东风,春节前夕,一场精彩的民俗摄影展吸引了众人的关注。高跷会上的“高跷飞人”,彝族摔跤比赛中跃跃欲试的摔跤好手,火炉旁正在烤花馍、吃花馍的农人,民俗表演中舞动着的火花四射的火龙……在这场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民协主办的“金蛇献瑞——乙巳蛇年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中,春节民俗在一幕幕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定格,诉说着人们通过民俗活动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通过影像展现春节非遗,汇聚不同地域民众欢度春节的具体过程、内容,有利于形成对于春节的集体记忆、生活图景,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非凡魅力。”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荣书琴表示,希望观众在参观展览后,将感受到的“年味”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传统节日的火种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如此次摄影展所呈现的,全国各地的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春节非遗在当下绽放出灿烂光辉……

在河北唐山,热闹非凡的南湖春节灯会里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游客往返于一盏盏漂亮的花灯之间,一边欣赏灯盏独特的造型和色彩,一边举起手机拍照留念,“过节”的欢乐与温暖在游客喜悦的脸上定格。在上海,作为国家级非遗的豫园民俗艺术灯会在新年期间如期点亮,形态各异的灯组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带领游客走进奇妙的灯光世界,在灯彩乐园中体验春节欢乐祥和的气氛。在云南弥勒,一场热闹的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邀请赛大年初二、初三上演,在数千名市民的喝彩声中,十余支参赛队伍轮番上场,踹脚、拍掌、跳转、扭胯……以“阿细跳月”这一传统民族舞蹈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艺盛宴。

而在广西靖西,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大巡游在大年初七拉开帷幕,银蛇贺岁台阁、八音迎春台阁等大巡游台阁及壮剧木偶、绣球舞、壮锦花车等特色非遗项目一一呈现,震撼人心,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当地节俗的丰富形态和深厚文化底蕴。“靖西民俗大巡游源于明末清初,作为靖西传统的春节盛事,已被列入广西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据靖西市文化馆馆长莫福校介绍,在春节申遗成功之际举办此次巡游,不仅为喜迎新春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更是让民众深入地感受非遗、体验非遗的魅力。

“春节期间,各地的花市、灯会、庙会等火热举办,我们感受到了喜庆欢乐、别具风采的非遗年味,这一方面说明春节本身就是一个传承发展态势良好的传统节日,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在保护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湖南省民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漆凌云表示。

年节成为各类非遗集中亮相的“秀台”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不仅春节非遗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各类非遗元素更是在年节期间汇聚一堂——春节俨然成了各类非遗集中亮相的“秀台”。

大年初三、初四,央视“2025年非遗晚会”上演,华县皮影戏、佛山咏春拳、川江号子、蜀派古琴等全国各地300余个非遗项目精彩亮相,让观众在一台晚会中“一饱眼福”,在春节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国非遗的丰富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春节晚会中集中呈现非遗技艺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已成为一大趋势。农历腊月二十七,由山东省文联主办,山东省民协、山东电视文旅频道承办的“2025齐鲁民俗春晚”上演,晚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民俗非遗的展示,彰显了山东的年俗之美、非遗之美,“实现了可视化、沉浸式体验,传递浓浓的年味”。“以春晚为载体,借助现代媒介创新诠释传统年俗文化,打造非遗活态传承的立体化传播平台,是举办齐鲁民俗春晚的重要宗旨。”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民协主席赵屹表示,这种以当代审美重构传统民俗的实践,推动非遗深度融入年节生活,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非遗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不同非遗元素在年节中的“扎堆”亮相,不仅出现于各类节俗活动和春节晚会之中,热门影视作品及视听节目也越来越热衷于借助非遗完成其艺术表现。

“春节档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都直接脱胎于传统故事,《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还融入了呼麦等元素,吸引了人们对于这一民族音乐形式的关注;同时,以民间文学‘白蛇传’为题材的衍生影视节目众多,同样吸引眼球,成为重要的艺术现象。”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袁瑾注意到,近些年来,在各类视听作品中,非遗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它们与当代审美、消费场景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各个非遗项目的再融合,形成新的表达方式。

而春节期间,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今年春节期间的影像生产大体分为三类——影视作品、媒体的视频报道、社交平台上的影像聚集,非遗元素在这三类影像生产中都集中出现。”说起各类非遗在春节主题作品中“扎堆”的原因,袁瑾认为,春节本身就是一项非遗,这期间的影像表达很难脱离非遗叙事的框架,而非遗项目中的物质载体、实践行为和场景呈现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与意味,是夯实影像内容的重要依托,有利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感”。

热闹中的思考:引导各类非遗在春节场景中“守正创新”

“过年期间,各地都纷纷突出非遗元素,以非遗带动文旅,在春节民俗活动和各类文艺演出中,都注重展示民俗、民间文学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方室主任毛巧晖认为,这样的集中展示,能让民众在春节的热闹氛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有利于非遗与当代场景的创新融合,切实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而袁瑾同样认为,“非遗+年”的组合,尤其是在各类活动主办方或媒体人的创意之下,容易形成新的表达形式,“一方面为节日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不过,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各类非遗元素在春节期间“扎堆”出现,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难免会产生不伦不类的感觉。“各类非遗‘涌入’年节,对非遗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助其传承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非遗的娱乐属性被强化、内在主题意义在与当代价值的对接中出现偏离的风险。”袁瑾认为,在此更需要强调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要守正创新,‘守正’确保的是非遗的完整性,‘创新’则更加强调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表现形式”。

“如果出现在春节中的各类非遗元素能被民众长久接纳,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和消费需求,在当代场景中产生与新年节俗的融合,我们应对此加以引导。”漆凌云认为,应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下进行有序引导,使那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非遗在春节场景中与“年”融合为“新民俗”,促进传统民俗的当代发展。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