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探寻中华文明 感悟黄河精神
—— 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2024年“黄河历史文化豫鲁行”采风心得摘编
2024年07月22日09:58
6月12日至20日,江苏省文联组织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2024年“黄河历史文化豫鲁行”采风。采风团由江苏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刘旭东带队,组织戏剧、音乐、美术、曲艺、民间文艺、书法、文艺评论等7个领域的20余位艺术家走进中原大地,共赴一场寻根之旅、印证之旅、游学之旅,向历史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彼此学习,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将黄河精神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现将部分名师和学徒的采风心得摘编如下。

编者按: 6月12日至20日,江苏省文联组织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2024年“黄河历史文化豫鲁行”采风。采风团由江苏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刘旭东带队,组织戏剧、音乐、美术、曲艺、民间文艺、书法、文艺评论等7个领域的20余位艺术家走进中原大地,共赴一场寻根之旅、印证之旅、游学之旅,向历史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彼此学习,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将黄河精神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现将部分名师和学徒的采风心得摘编如下。

王海波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影视频道)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这是个体的追求,也是民族的追寻,更是文明的追问。如何创造性地承担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重大任务,为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这是每一个江苏人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个江苏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课题,更是“名师带徒”计划的应有之义。省文联策划举办、为期九天的2024黄河历史文化豫鲁行,就是这样一次追寻之旅、融通之旅和启迪之旅。

葛剑雄指出:“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古往今来,经纬交织的江河湖海哺育滋养了江苏的文脉和富饶。大江大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长江我们是相对熟悉的,尽管水韵江苏曾经跋涉着故黄河的身影,但随着黄河的不断改道,今天的黄河我们却不那么熟悉。我们必须补上这一课。九天的采风,我们穿行在中原和齐鲁大地,黄河顺游而下,文明溯源而上,实证的夏商周和神奇的小浪底,仿佛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隔空对话。徜徉其间,上下求索,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信心、必胜信念,油然而生,激荡肺腑。

中华文明是不同河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交流、碰撞、融合而形成的,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必然是一个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进程。文明演进如此,文艺创作同样如此。这次采风组一行,组员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盐城、淮安、徐州等九个城市,来自书法、绘画、曲艺、戏剧、音乐、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七个艺术门类,这种跨地域的、跨艺术门类的平台,为跨界学习、交流和碰撞、融通提供了宝贵的平台。采风过程中,大家既聚焦自己的专业和行当,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又观照不同艺术门类,博观约取,触类旁通。行程之中,编剧、作曲、演员、评论聚在一起,马上就能对一台演出进行立体的剖析,不同艺术门类组员之间,随着交流的加深,相互之间彼此启迪,取长补短,甚至就后续的创作达成了合作意向。一部部新的艺术作品也许已经在酝酿和孵化之中。

文明,不仅载在典籍里,而且藏在大地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之外,采风无疑是与文明对话最直接的方式,无疑是提升修养积淀、激发创作灵感最有效的手段。明其所往,必须知其所来,知其所来,才能更好地向新而行,才能在江苏的沃土上播下新的文明种子,探索培育出新的文明之花。

附录:采风之时,目不暇给,常有为之惊叹而不能言者,试度曲以记之,平仄与韵脚多有不合,一笑。

【天净沙·洛阳】

中原中国中土,步伊问洛寻都,源道传佛兴儒。

烈日之下,采风人访石窟。

【落梅风·二里头】

二里头,夏商周。循禹迹划定九州。

伊洛相望复相守,凝眸处新月如钩。

【寿阳曲·嵩阳书院】

立雪处,结师徒,口传心授相论语。

天地之中好读书,将军柏千年如故。

【四块玉·清明上河园】

上河园,灯笼彩,东京梦华入眼来。英雄竖子演戏台。

本是幅稀罕画,恁谁个经世才,筑蓬莱。

【锦上花·戏剧幻城】

如琢如磨,如梦如幻。黄土筑城,烈火淬炼。

歌以咏志,戏演千年。生生不息,只有河南。

何人大手笔?赋此盛世篇。怎不教个人,竞相流连。

新了耳目,长了识见。青黄相接,悠悠麦田。

【拨不断·黄河行】

黄河行,行不停,走读豫鲁若取经。

大河上下漫求索,入海口芦苇青青。

天地间白鹳和鸣。

朱光磊 (苏州大学)

这次考察领略到黄河沿岸众多的历史风貌与人文景观,并参观了一些新颖的文化产业。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参观“只有河南”的“幻城剧场”以及淄博海岱楼的“钟书阁”时,我发现了两者之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外在景观的狂欢取代了其内在的本质。依照常理,剧场应该以演员为核心,书店应该以书籍为核心。但在上述的文化产业模式中,演员与书籍反而成为可以随便取代的道具。游客只在乎幻城中充满技术感的声光布景、书店中新颖奇特的取景设计,但对于演员本身的演技,以及书籍的选取质量,则毫不在意。这样的文化产业,需要投入巨资,由此雇佣技术,调动传媒,营造出视觉上的奇观。在声色的吸引中,赢来一波波游客的赞叹。随时可复制的技术代替了演员数十年练就的艺术;持续的短视频宣传代替了人与人口耳相传的口碑。于是,景观式的狂欢产生了。演员与书籍都异化成为工具,不具有自身主体性的独特价值,而是成为随时可以替换的零部件。我们应该警惕文化产业发展的这种倾向,虽然它可以一搏眼球,轰动一时,但却架空排挤了真正的艺术。

在参观清明上河园时,我写了一首弹词开篇,内容如下:

弹词开篇《清明上河图》

作词:朱光磊

阳春三月好风光,

柳绿桃红阵阵香。

商贾农工难计数,

汴河两岸往来忙。

荒郊驴队驮薪炭,

客舍凉棚驻客商。

高耸桥梁车马过,

水津渡口泊舟航。

关楼巍峨通阊阖,

但见那,行人络绎进城厢。

有的牵牛马,有的担箩筐,

有的挑绸缎,有的饮酒觞。

僧人行脚参禅意,

风水先生论阴阳。

黉门客,秀才郎,

年年窗下读文章。

盼来朝,鱼跃龙门占魁首,

讨一个,姣姣滴滴美红妆。

但见那,露天书场多喧闹,

醒木一敲就开腔。

上下千年事,

全凭嘴一张,

诉不尽,悲欢离合话沧桑。

气象万千图画里,

绵绵宋韵永流长,

真是丹青一幅世无双。

丁杰 (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感谢省文联的精心安排,当我踏上这次为期十天的中原的游学之旅,心中充满了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敬仰。顺着黄河流域,从河南洛阳到郑州,开封,又到山东淄博、东营,我看到了从先秦到唐宋璀璨的中华文明。

记得第一站到洛阳,在龙门石窟,我先被洛阳的旅游宣传语吸引,“冰心玉壶待君来”,这出自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对盛唐的洛阳心驰神往。

在洛阳博物馆,我被青铜器和唐三彩吸引,更赞赏镇馆之宝白玉杯。白玉无瑕,大道至简,这不仅仅是古人对工艺的追求,更是我欣赏的一种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我联想到了家乡的常州梳篦,我曾以为“宫梳名篦”外表必然花团锦簇,越是漂亮,艺术价值越高。后来在某博物馆看到慈禧用过的常州木梳,真正的宫梳名篦,外观反倒不起眼,我这才知道一把梳子值钱的不是外表的华美,而是对梳齿打磨的精益求精,这难度更高,也不是一眼能看出好处,只有用过才知道其中的匠心。

到了嵩山,在历史悠久的嵩阳书院,我看到了嘉靖七年的一方石碑,题的是“文庙“两个大字,落款是嘉靖七年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常州丁致祥。原来书院曾经被毁,到了明嘉靖五年至十年,登封知县才在嵩阳书院旧址又建了书院,所以丁致祥在嘉靖六年为重修的书院题了文庙两个字。看到常州二字,我又勾起乡情,但对丁致祥这个名字又是陌生的。网络搜索中发现,这位先生在嘉靖五年(1526)任分守关南道,见陕西安康有许多年轻的读书人因贫寒辍学,便捐出俸禄,购置学田,田租供学生们课业纸笔供馔之费,他是陕西安康史上首位捐款助学之人。这个事迹让我感受到了明清时期江苏学风鼎盛。这个事迹将会是我以后创作的素材。

我又注意到石碑上“丁致祥”的“致祥”两个字刻的比其他字都要小。后来到了郑州,在河南博物馆看到了武则天金简,我发现金简上“武曌”的“曌”字也比其他字明显要小。原来古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是那样谦逊。看来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越多,越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有敬畏之心。

到了开封,我明白了白居易为什么会写: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开封这座城市如今虽然不起眼,但是从孟子见梁惠王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传奇,再到宋词、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之作,这座城市有太多财富,令人难忘。

在山东,给我印象最深是古车博物馆,地下的马车遗迹,地上飞驰的汽车,古今交错,时空相连。还有唐朝妇女穿裙分腿骑马的泥塑,清末小脚妇女骑自行车的画图,令人会心一笑,这是过去不知名的千千万万女性独特的美。在齐文化博物馆,我看到有一面墙在讲述“季札论《韶》”的故事,驻足良久,又觉得自豪,因为这是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在中原留下的印记,是“叹为观止”这个成语的来源,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完整的文艺评论。

在游学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向生活学习,下生活,向大自然学习,向历史学习”的意义。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大自然是一部最美的画卷,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世界的广阔;历史则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此次中原游学之旅,我第一次喝了黄河水,不仅领略了中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我深感自己应该像古人那样谦虚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我也更加珍惜和热爱这片土地,希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新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

此次采风颇有感触。我是一名编剧,写戏是我的专业,而写戏其实就是写人,所以我最关注的无非是各式各样的人物,采风中有几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将来可以成为构成我戏剧作品的素材。

其一,众所周知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言“黄河斗水,泥居其七”,但是当我们走进“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眼前的黄河清澈平静,与固有印象相差甚远。不得不钦叹几十年来我国在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黄泛区”果真已经成为了历史。不由得想起创造这一奇迹的科研人、离乡背井的迁居人、依水而居的新黄河人,这些人物无不可书可叹。

其二,开封城作为八朝古都,有“城摞城”之名,原因是千年以来由于天灾人祸各种原因,厚厚的黄土下一共摞着六层城池。历史进程中开封城一次次建起、一次次被毁,而充满韧劲的先民们从不曾放弃过,他们不惧不屈百折不挠,一次次地在废墟和淤泥上建立起新的希望。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重来中铸造了我们的民族品格——吃苦耐劳,坚定执着。

其三,河南历史脉络的完整性令我叹为观止。从夏始,文明的印记步步有迹可循。尤其是先秦至北宋,无数历史典故发生在这里,无数在历史上留有姓名的人物诞生于此,真正是“天下名人,豫州过半”。发生在此地的成语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信陵君在此“窃符救赵”;刘项在此“决一雌雄”;左思一赋“洛阳纸贵”;流芳后世“程门立雪”……无数枭雄骚客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另外,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观摩采风过程中,我感受了戏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发展的新状态。作为一名编剧,一直以来关注的都是传统舞台艺术创作,文旅演艺和实景演出是现代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戏剧创作从传统走向突破的契机。

文艺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行采得“风”后,我必将整理沉淀,将所见所闻化成笔下文字,为新时代讴歌、为人民创作。

刘子叶 (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采风活动中,我见证了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示古代石刻艺术辉煌的龙门石窟;见证了穿越千年繁华,传承中华文化的洛邑古城;见证了被誉为古代“清华”、宋代理学发源地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更见证了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这些展现黄河文化丰富性的遗址、遗迹、遗产,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历史的穿越。通过实地参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分享彼此的心得和感悟。这种交流和互动,让我更加了解了黄河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梁雨 (江苏省国画院)

与以往“搜尽奇峰式”的实景写生不同,这次采风更多的是“目识心记式”的考察,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在“名师带徒”以来的美术创作中,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是在人物画的创作中找寻造型的节奏,古代的石刻造像以及不同材质的彩塑是我重要的关注对象,这次行程恰恰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的视觉“味蕾”。不论是龙门的石刻、河洛的俑马、邓县的画像砖,还是二里头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永宁的泥塑,每个细节无不彰显着一种外扩式的弧度之美。黄河的泥土在经过不同温度的淬炼、不同材质的参与下,直接或间接的实现了多样物象形态的表达。古人在面对泥巴、石头和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去刻画或塑造一脉相承的造型语言密码的同时,他们是如何准确的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气息,让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立而又经典的范式,这或许是我此次采风考察最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谭敏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来到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看到了王潮歌女士的《河南的苏轼》后,我泪目了:惊叹苏先生的文词韬略,台词诗词一首首的输出,我听的想对苏先生说:好词好句太多,你们两能不能“慢一点”;当那十二道贬文奏折一幕幕在大屏是出现的时候,我想对王潮歌女士说:为什么要贬苏先生,他都要死了,你能不能把这些场景赶紧过掉“快一点快一点”,我不想他回不到河南在半路上就死掉………剧终的时候,我久久不愿意离开,我在想:为什么一定是《苏轼的河南》,就不可以来一次《苏轼的扬州》呢?扬州评话,作为江苏扬州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以其生动、形象、幽默的表述方式,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演绎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既然黄河历史文化让我遇到了苏轼的河南,为什么当扬州评话就不可以再遇扬州的苏轼,扬州评话演绎苏轼作品如果可以被观众认可,不仅可以更加了解苏轼,我也想试试……

张凯 (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

对一名书法工作者来讲,书斋不是世外桃源,我们需要走出书斋去采风。采自然景观的风,可以激发创作灵感,采人文历史的风,可以丰富文化内涵。本次黄河之行,让我对中原文化、黄河精神有了更深理解,更对我的书法创作有了新的启迪。在博物馆、龙门石窟等地,见到了甲骨文、金文及石碑上的篆、隶、楷书等,如《袁安碑》、《伊阙佛龛碑》,这种直接看到的古代文字与字帖上看到的文字,格调上有了很大的差别。学习了众多书法名碑名帖,使我对自己的书法创作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要通过对古代经典法帖的临习,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我会认真思考、慢慢消化本次采风的所学所获,力争取得新的进步!

周萌萌 (淮安文化艺术中心〈江苏省淮海剧团〉)

在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中,采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民间,我们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未来的文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这次采风活动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洛阳、郑州、开封、淄博、东营等地的历史文化,也让我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只有河南,看完以非常震撼也有了新的感触,晚上跟师父联系讨论,我们淮海戏可不可以 搞这种沉浸式表演的剧目和舞台,因为淮海戏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剧种,也有可以更好的跟观众互动的可能性 。

戴芳 (张家港评弹艺术传承中心)

评弹学校毕业26年来,第一次参加这样采风活动,深知此行意义,特别感激,珍惜。第一站古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启文化之旅,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洛阳博物馆 白马寺,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嵩阳书院,河南省博物院,郑州二七纪念塔,郑州黄河文化园,开封博物馆,清明上河园,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山东淄博参观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周村古商城,黄河入海口,钟书阁,山东稷下学宫,中国古车博物馆。行程满满当当,我还沾光跟苏州大学朱光磊老师去了河南大学打卡,见识了河大琉璃塔。整个行程非常愉快,为我们请了金牌导游讲解,一路上刘书记等老师给我们科普了很多,知识点太多太多。在此必须感谢苏州大学朱光磊老师一路上共同研究探讨文艺发展,他还特地写了评弹唱词给到我,让我用评弹方式演唱。到了总结大会上,大家好似打开话匣子,如醍醐灌顶,我发现自己很多浅薄不足之处,评论说不过团队里几位评论大咖,表演演不过戏曲表演老师,写不过几位书法家老师,还有作词作曲家,哎呀呀,我的文化自信荡然无存,唯一确信,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回去后久久不能平复……希望我们此次黄河历史文化豫鲁行群继续发挥作用,开阔演员眼界,视角,学习交流,提高,升华。

杨昕茹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2024“名师带徒”计划黄河历史文化豫鲁行采风团,采风是指到民间走访、调查、了解民情风俗,是一种社会活动。这次采风之旅,不仅让我收获了美好的回忆,让我对生活、艺术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让我有了一次深入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契机。采风活动的行程紧凑而丰富,整个采风活动经时九天,分别领略了河南的洛阳、郑州、开封和山东的淄博、东营,这些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欣赏了当地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 和历史名人。让我心灵得到了洗礼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次采风,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我会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用更包容的心去接纳世界,更加坚定了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决心!

徐煚炜 (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

翻开中华历史卷轴,黄河精神跃然纸上。在龙门石窟,掀开历史的面纱,崖阁之间定格着万千造像,精妙绝伦的石像以其独有的神秘诠释着东方美学的力量;在洛阳博物馆内,我看到时间在彩陶上描摹的图样,那曲折的线条是智慧与文明的发现,悠扬的钟罄之声,将我带入远古的浪漫想象,听岁月再次奏响绝美乐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古韵悠长却从不张扬,既庄严又洒脱,千尺柔肠,以历史的韵脚,编织中华文化的独特篇章。 这短暂的行程,连接的不仅是地域和距离,更是连接我们青年背负的过去与承担的未来,少年问心,青年致国,寻根文化,肇启文明,在此回望,定将行尊仁礼,心向苍穹,心怀江河,续时代新篇。

张乾 (江苏梆子剧院有限公司)

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家一路走来都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原大地,历史文化厚重,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印象最深的其中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一部沉浸式的戏剧,能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听体验和情感共鸣。它以河南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通过不同的剧目和场景展现了河南的雄厚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一名戏曲演员的我,认为这部戏剧的最大亮点是它的沉浸式体验感。观众不再只是坐在观众席上观看表演,而是可以亲身参与到戏剧中,与演员互动、感受剧情的氛围和情感。这样的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戏剧的艺术魅力。通过这次采风学习活动,让我对河南,山东,再一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为戏曲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力量!

李文 (苏州书协)

当我走进洛阳博物馆石刻馆时,碑刻上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能感受到古人运笔的力度、节奏和韵律,透过刀锋看笔锋,更能领悟到如何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线条的质感和生命力,深度解析了古人对艺术的严谨和对美的追求。这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深刻认识到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书法不仅是线条艺术,同时也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对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遗产参观,让我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和营养,对书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我深感自己肩负责任和担当,更有义务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书法的魅力。

吴斌 (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

走进河南省博物院,就仿佛踏入了一个浓缩的历史长河。那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展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古老的青铜器到精美的瓷器,从神秘的甲骨卜辞到绚丽的书画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故事与记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件云纹铜禁,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内心被深深的震撼到了。眼前的云纹铜禁,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时光密码。那精美的云纹,细腻而繁复,如云朵般飘逸灵动,在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上面攀附的龙形怪兽,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仿佛随时会挣脱束缚腾空而起。禁底的龙形兽支撑着整个禁身,它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艺与巧思。当我凝视着它,我仿佛看到了春秋时期的辉煌景象,看到了那个时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像是一个不会开口说话的“老者”,诉说着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周蕾蕾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这次采风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乐趣。在寻找专业灵感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许多困惑。扬州曲艺怎样让更多年轻的朋友熟知和喜爱,我想带着这次采风的收获回去跟老师多多探讨和请教。在采风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共同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与发现。这种默契与和谐,让我深感温暖与幸福。我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次采风的收获,继续前行,探索更多的美好与可能。

袁健 (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

在采风的过程中,见识到各式各样的古代陶器文物,我的思绪随着这些文物来到了远古的制陶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代工匠们,用智慧将这些陶器创造出来。这些陶瓷,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一件陶甗(yan)作品,印象最为深刻。它体现了人类智慧,从选材到成型,然后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黄河的陶瓷发展,从最初的实用陶器,到精美的现代陶器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陶瓷技艺在黄河两岸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更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今后,我会继续深入探索陶瓷艺术的奥秘,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为推动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陶瓷艺术,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各地绽放光彩。

归兰 (苏州市评弹团)

来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采风团在小剧场里观赏“曹操的麦田”,与苏轼的河南,以及在“天子驾六遗址坑”的沉浸式的表演手法,把大家直接,直观的带入"此时此景,穿越千年,在幻城与古人对话……"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利用全景式沉浸的戏剧表现手法,将黄河文化作为创作的根基,展现了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在这里,观众不仅能够观赏到传统的戏剧表演,还能在现场参与到戏剧互动中,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表演艺术的推广手法!幻城中那些小剧场里的表演方式,更触发了我对自己本行业曲种,宣传推扩的思考,我是一名苏州弹词曲艺演员,在秉承我们传统曲艺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如何去高效而有利推出去?在看到了"戏剧幻城的表演方式后,看到了发展传统曲艺,也需要占领新传播宣传阵地的重要性!原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要求新媒的网宣,传承宣传的多样性。真正做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我们要适应新型的传播模式,发展新型的传播阵地,开拓新市场,培养广泛的年轻群众基础,既要尝试新型的声光电等数字化数字化媒体设备参与,作为传播引领更多的观众融入欣赏评弹表演,进行优势宣发,打造知名特色文化品牌,真正实现文旅深融,要守正创新发展传播新阵地!

吕沁 (昆山市文化馆)

采风首日,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有最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我尤其喜欢其中的《马振拜造像题记》。据说此造像刻于古阳洞顶部,其字形章法尤为灵动。较为遗憾的是古阳洞并未开放,未能一睹其真容。龙门石窟还有唐代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原碑风化浊蚀严重,虽仅有隐隐约约的字迹可辨认,却仍气度非凡。次日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院,参观了诸多青铜器。此次留心观察器物上镌刻的文字及文字方位。有的文字刻于青铜器盖的反面,有的位于器物顶部,有的位于边缘及侧面,还有的位于编钟的正面。之前在书刊杂志上了解居多,如今近距离观摩也是一饱眼福。美术专业的梁雨老师,在参观过程中致力于拍摄古代器物上的造型与画像,他说这古代的造型古朴典雅,可给予美术创作启发与动力;书法专业的张凯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特别关注古代楹联的内容,他说这些内容文词优雅且多数未曾面世,是楹联创作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

赵瑞鹏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河南,就是一个说“中”的地方。只有河南,这里的一砖一瓦皆为史诗;只有河南,这里的一枝一叶都有故事。只有河南篇非常有意义,只有河南不是从历史中走来,而是向历史中走去。看到了家国与亲人,文明的璀璨。千百年前先贤们的目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文明与戏剧结合的盛会,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极佳的视听体验和情感共明。也感觉到了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为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大的信心。最后这次采风我们不光学习了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也品尝到了地方美食的风采,我觉得我不会再忘记黄河大鲤鱼的味道,这是黄河母亲的味道,令人难忘。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