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李屹: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艺篇章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6月28日第1版、中国艺术报   2024年06月28日15:02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描绘了中华文明的源流走向,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图景,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为我们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艺篇章

李 屹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聚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进行学理性体系化深度阐述,发出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最强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描绘了中华文明的源流走向,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图景,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为我们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深刻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彰显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时代追求。泱泱赫赫的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流淌,凝聚着各族人民砥砺奋斗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高山流水》《广陵散》《十面埋伏》《霓裳羽衣舞》到《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灿若星辰的文艺经典辉映着历史长阶段遥遥领先的古代文明。然而,鸦片战争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让中华文明蒙上了厚厚的尘土,无数仁人志士为复夺荣光艰苦探索却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挺膺担当民族复兴的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百年不懈奋斗接续推动中华文明绽放蓬勃的生命力。从灿烂的古代文明、蒙尘的近代文明,再到走向复兴的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文明更新的结果,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只有汲取光耀千秋的智慧,灌注时代精华的伟力,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才能塑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点亮民族复兴的文明辉光,让饱经沧桑的文明如凤凰涅槃更加灿烂辉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持续的文化创新,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中国式现代化就难以获得持久的前行动力。文艺是文化的生动表达,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审美方式。新时代以来,我国文艺聚焦民族复兴主题,坚守人民至上立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赓续传统、守正创新,创作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了一大批文艺名家新秀,呈现出繁花竞放的喜人景象,为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实支撑。历史告诉人们,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是文化上的强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是现代文明的中国方案和中华文明的时代重塑。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进一步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焕发出引领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动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靠路径。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何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发展模式、破除“现代文明=西方文明”的迷思、探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关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问题。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基因。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是人类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人类文明进步所依赖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文艺是世界语言,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禀赋的最靓丽名片。新时代以来,电影《流浪地球》《第二十条》、电视剧《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一批优秀作品,聚焦生态环保、公平正义、摆脱贫困等全人类共同话题,在传递人类共同情感基础上展现了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文明成果,打开了何以中国的文艺视角,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哲学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懈追求。人类文明好似百花齐放的园地,又如百舸争流的江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就是在坚持文明多样共生基础上,寻求一条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体现了人类文明奔流向前的历史逻辑,也体现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逻辑。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并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兼收并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为人类文明提供可资选择的崭新图景,推动人类历史的滚滚车轮沿着文明进步的轨道稳步向前。

充分发挥文艺文联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精神动力。文艺是铸魂的工程,文艺作品常常被称作精神食粮。优秀文艺作品如同精心烹制的佳肴,既美味又营养,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雕刻者,也是文明的缔造者。人民拼搏奋斗多么有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会多么扎实。为人民提供启智润心的精神滋养,激励中国人民依靠奋斗创造光明未来,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既要解决好文艺作品“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优不优”“精不精”的问题。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联工作而言,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遵循和把握文艺工作规律,建立健全文艺创作扶持引导机制,不断提高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才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这就要求文联组织以评奖办节为牵引,通过制定规划引导、拨付资金孵化、展示平台激励、调研采风涵养、教育培训培育等多种方式,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思想开掘上勇立时代潮头,在题材选择上回应人民期盼,在表达形式上大胆创新创造,在审美追求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评价上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聚精会神搞创作,一心一意出精品,以更多思想精深、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精品佳作,不断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艺篇章。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成果,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文艺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正向作用。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文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全国文艺界和文联系统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乡村振兴、援疆援藏等重大战略,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艺实践活动,发挥了文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求文联组织胸怀“国之大者”、肩负“责之重者”,聚焦大事、顺应大势、服务大局,汇聚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智慧、才情和力量,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组织保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迫切呼唤足以闪耀文明星空的文艺高峰和文艺大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确保文艺出精品出人才、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等基本职能,在推出文艺精品和培养造就文艺人才方面作用至关重要。当文艺工作者面临思想困惑、创作瓶颈、工作困难、生活挫折时,文联组织应春风化雨、恰似暖阳,引导、鼓励、支持他们克服艰难险阻,勇攀艺术高峰。新时代以来,全国文联系统坚持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把加强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和尊重艺术家创作个性统一起来,引导其以精品力作和身体力行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求文联组织继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持续强化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繁荣创作、服务人民,用心用力用情描绘更加幸福美好的文明图景。

高质量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艺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在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校准文艺实践的坐标。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根本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文化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也为做好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提供了清晰坐标。就文艺而言,突出的连续性要求不能割断历史、虚无历史、歪曲历史,把握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突出的创新性要求勇于创新创造,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突出的统一性要求建设多元一体文化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突出的包容性要求加强交流互鉴,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突出的和平性要求用文艺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联将聚焦主责主业,巩固壮大“两个优势”,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继续组织开展大规模、广覆盖、思想性、专业性文艺界培训,团结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定位文艺实践的坐标方向,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中,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内核和精神根基。

秉承开放包容,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塑造中华文化新形象。开放包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力来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胸怀天下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秉性,在与各民族交流交往过程中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底色因坚守而愈发厚重,文明的光泽因交流而愈发耀眼。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明。文艺是凝结心灵、沟通世界的有效方式,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我们既要用文艺的多姿表现中华文明精神文化标识,让各国人民从世界艺术舞台中感受中华文明气象,又要用文艺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通过审美的视角看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文联将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国家对外宣传战略任务,精准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拓宽国际视野,开放文明胸襟,包容文化差异,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让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用审美的方式广泛传播,让世界人民在欣赏中国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心灵桥梁。

坚持守正创新,在践行“两个结合”中开拓广阔的文艺空间。“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得出的真理性认识,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推动创作蕴含中华文明独特气韵的文艺精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本质上是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也是守正创新的过程。就文艺而言,守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创新,就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联将大力实施《中国文联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五年工作规划(2022—2026)》,持续进行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推动“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入脑入心,科学制定实施年度重点创作目录制度,健全文艺创作组织协作机制,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持续深化文艺评奖评论,引导文艺工作者正确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宝贵价值,推动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图谱,奏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人乐章。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