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艺术美育是一种多维度、多领域综合协调发展的教育形态,非遗文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应加大美育开展力度,做好美育相关工作。特殊教育残障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尤其需要艺术美育的关爱。
建立融入非遗文化的教学机制
课堂教学是艺术美育的主要阵地,融入非遗文化系统的教学机制是培养残障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教学机制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师资力量两个方面。
高校依托课程教学这一重要载体,将非遗融入美育教学之中,对于培养残障大学生审美品格和审美能力以及实现非遗文化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推进艺术非遗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美育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残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究非遗文化的美育价值,将某一项或几项非遗引入残障大学生的美育课程体系中。对于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来说,可以设置在专业课模块和通识课模块中;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美育课程则可以以公共艺术课为主。由学校组织专任教师进行调研编撰完备体系的美育课程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根据残障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这就需要高校教育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残障大学生分类打造理论类、实践类、理实一体类的精品课程,以非遗文化为引入点涵盖知识、方法、逻辑等方面,建构各自独立、相互链接、互补渗透的美育课程体系。
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是建立融入非遗文化教学机制之源。残障大学生的师资需要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具有特殊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的知识以及相关课程的必备技能,能够在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之间互联互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校可大胆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传统艺人等请进校园,由幕后走向讲台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艺,并建立师资队伍补充机制。
搭建融入非遗文化的实践平台
非遗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其表现和传承是建立在传承主体实践参与的基础上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美育实践是全面发展人的认知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融入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推动艺术美育的开展,深化教学改革。各类高校应尽力为残障大学生搭建融入非遗文化的实践平台,在习得非遗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
近年来,高校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方兴未艾。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活动、社团活动、各类艺术比赛以及工作坊等,为非遗文化进校园搭建多元的舞台。以南京为例,拥有数量可观的非遗项目,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就有10项,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108项、省级项目374 项。南京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将非遗文化引入残障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学校将“手工印染”列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将非遗扎染技艺引入课堂教学,结合现代创意设计手法,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2019年9月,60多位残障大学生赴南通参观宣和缂丝研制所和墨梅刺绣艺术馆,并学习南通缂丝和彩锦绣的制作技艺和传承知识。2018年,学校开办了以听障大学生为主体的非遗人群研修培训,培训内容是极具江苏地方特色的宝应乱针绣、海安扎染和南京云锦。2023年开展了“非遗培训进特教”活动,37名残障大学生接受了传统非遗工艺——绒花技艺和旗袍技艺培训。2019年5月19日,即全国第29个助残日,在江苏“乱针绣技法与文创设计”主题展览会上,展出了乱针绣非遗传承人吕存大师和学校残障大学生130多件刺绣作品。今年5月,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听障大学生参加了第九届紫金奖·服装创意设计大赛,作品《赛博青柠》荣获金奖。学校不遗余力地为残障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才使得他们在学习、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审美品质和文化自信。
创设融入非遗文化的生态环境
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综合改革,要求艺术美育在持续的、良性的生态环境中积极开展,对于残障大学生融入非遗文化的艺术美育来说更应如此。
首先是教学形式的生态化。融入非遗文化的艺术教育应当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残障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不同残障类型学生的身心特征、个性需求、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如引进非遗文化资源,举办非遗研学活动、团学非遗主题活动、学生非遗社团等,支持和鼓励残障大学生打造本专业的特色品牌,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另外,高校美育应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及学习平台。如开设非遗文化网络课程、开发校园美育APP等,推动非遗文化的跨界融合,实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残障大学生打造较好的生态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生态化。非遗文化种类繁多,涉及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如美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学、材料学等,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视障、听障、肢残三类残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审美趣味,突出适合各类残障大学生需求特点的教育教学内容,在学科设置、专业布局等方面提供多元选择,提高残障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视知觉理论将江苏传统工艺应用于聋人大学生美术教育研究”〈课题编号:C-c/2021/01/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