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溯源长江文化 激发创作活力
2023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长江源采风心得摘编
2023年10月16日10:05
9月4日至12日,省文联组织实施了第二批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长江源采风活动。采风团由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带队,走进陇南甘南地区,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进行采风、写生。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通过此次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之旅,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之美,为今后的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现将部分名师和学徒的采风心得摘编如下。

编者按:9月4日至12日,省文联组织实施了第二批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长江源采风活动。采风团由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带队,走进陇南甘南地区,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进行采风、写生。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通过此次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之旅,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之美,为今后的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现将部分名师和学徒的采风心得摘编如下。

刘旭东(文艺评论名师):这次采风内容非常丰富,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革命的……可谓八面来风,包罗万象。相信每个人都有很深的心灵触动,有些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反刍,反刍后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滋养。在天水伏羲广场听秦腔,真是平生第一次新奇的感受。这是望外之喜。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这门艺术在民间社会的状态。人民群众对秦腔的热爱,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痴情和投入,都令人感动。舞台上唱的是《铡美案》。我虽然听不懂秦腔唱词,但还是看懂了故事和人物。这真的太有魅力了。以前我们强调文艺的人民性,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但在伏羲广场,我找到了理解了明白了“人民性”的真正含义。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扎根于人民,为人民所喜爱,这就是艺术的人民性。传统中国的许多价值是由舞台艺术传承下来的。今天的剧作家如何创作出反映当代核心价值观的传世名作?值得深思。

刘灿铭(书法名师):第一次参加“名师带徒”计划外出采风活动,非常高兴。这次采风主要是在甘肃甘南地区,一路同行的大多是年轻的学徒,充分感受到了年轻艺术家青春的活力,艺术的活力。这种活力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色,有无限的可能。活力来自哪里?我以为来自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来自各种文化的交融,来自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碰撞,来自内心的找寻。一路走来,书法资源无处不在,天水麦积山石窟里的墨迹,甘肃省博物馆里展出的敦煌写经卷、简牍,犍陀罗艺术展佛塔上的文字等,这些文字所呈现的书法价值影响着当代,是取之不尽的书法资源。采风是过程,创作是目的。感悟文化,师法大自然,才能转化为创作动力;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有新的作品内涵;学习与修炼,才能给作品带来更高境界。我愿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为江苏文化强省贡献一份力量。

陶琪(戏剧名师):有幸参加此次艺术采风活动,感谢省文联精心组织安排。这是一次寻根探源之旅,一次走近历史致敬先烈、走进藏区民族交融之行。从伏羲故里到白龙江长江之源和领略九曲黄河的蜿蜒不断;从红军万里长征经过的沼泽草地到腊子口战役成为取得革命胜利的转折点,然后进入高原,了解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开阔了眼界,涤荡了心灵,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同时,在采风中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师徒增进了艺术交流和切磋,青年文艺家积极向上的创作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老师们的尊重和照顾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采风,让我们深入生活采撷素材,获得灵感融入创作,一定带好学生,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永清(美术名师):江苏省文联组织的第二批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长江源采风活动,我和徒弟一起参加收获很大,也很感慨。再次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美风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认真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采风活动中看到很多内容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也有与时俱进、融合创新发展的潜质。接下来,在“名师带徒”的计划中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和创造更多艺术语境,通过更多艺术表现形式创新传播路径,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争取创作出更多具有当代气息,有新形式、新视点、新感知的时代新作品。

陈三石(美术学徒):癸卯初秋,我随江苏省文联组织的“名师带徒”计划艺术采风活动走进了期待已久的甘南大地。麦积山石窟的隽永、扎尕那的秘境、若尔盖草原的辽阔和九曲黄河的荡气回肠,还有郎木寺的传奇等等,都给了我别样的视觉体验和精神震撼。此行不仅拓宽了绘画素材,更会是丰富和提升自己创作语言的契机。当惯常于江南的软糯温润跨越到西北的苍凉荒芜且阳刚硬朗时,这种体验带来的差异感甚是美妙,同时这次采风是我首次与文学、曲艺、音乐、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行业翘楚跨界同行深度交流,非常难得倍感珍惜。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这次长江源之行会给我长久且有价值的艺术滋养。谢赫在《续画品录》中提出“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浅层意思就是告诉我们采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我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采风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最佳途径,也是感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此次甘南之行让我重新思考采风的意义和价值。

路瑶(美术学徒):此次采风活动非常丰富精彩,也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片段。学无止境,非常幸运,这次旅程能与我的导师李永清教授同行。这条线路并不是李老师第一次行走,但对我来说却是全新的体验。尤其是在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我们看到了许多北魏、北周、隋唐等时期的石窟造像,李老师克服对高度的恐惧,为我耐心地讲解不同时期石窟在造型上的变化;在甘肃省博物馆看到线条流畅的彩绘陶壶时也会与我分享他在四川大凉山看到的彝族漆器,器物表面也是绘制着如同流水一般的自由线条,并鼓励我要大胆创作。与导师同行,我十分受益,因为我的导师犹如一本行走的“活字典”,每走到一处总是细心为我答疑解惑。李老师的深厚知识涵养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加强知识储备和提升自我修养,做到学无止境,学以致用。这次行程因为与导师同行,让学习更加立体生动又丰富饱满,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名师带徒”的真切含义。

杨运高(美术学徒):行程最终到达兰州癸卯秋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长江源采风团一行赴甘南采风。我作为“名师带徒”计划一员参与此行程。此次历时九天赴大西北采风,可谓感触良多,收获巨大。尤其是参观甘肃省博物馆,体会八千年华夏文明的璀璨。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于甘肃均有大量文物出土,更有马踏飞燕、麦积山造像等瑰宝令人叹为观止。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与博大。行程一千两百多公里,历时九天,领略了人文历史古迹,风土人情与民族特色以及瑰丽雄奇的雪山大草原,收集了大量写生素材,可谓收获巨大。这些写生得稿以及途中心得,都是后日创作的宝贵矿藏。有待时日,将采风所得逐一完成为创作作品。

杨炳灿(美术学徒):“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被四季轮转的万千风景、无数奇妙的人生境遇、永不能停止的学习与创造填满。非常荣幸,能有此次机会与诸位老师一路同行,去游历未曾见过的人文风貌,为自己的绘画找寻不一样的灵感。同行老师的绘画,像是一次次课堂的教学,从中让我看到创作者的奇妙构思,和他们脑海中真诚的色彩。我宛如当初在学校中紧跟着老师的学生,生怕错过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他们让我明白同一种风景文化下的新的理解和探寻。更让我懂得了艺术交流的珍贵。感恩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与数位老师拥有了此次进步个人内在的阅历。在一路的行进中,回到南京后,我无数次生发对祖国真诚的热爱与感谢,每当我有此感触,黄河母亲的雕塑都会闪现在我的脑海。这片疆土的繁茂,养育了无数在艺术道路中前行的人们,成就了无数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当热爱与忠诚开始高歌,艺术将永垂不落。

陈鹏(书法学徒):既然是有感,那就得讲讲自己最深的感受——信仰的力量,腊子口和花湖就是共产党人信仰的见证!现在看来都是美丽的旅游胜地,一片自然美好的景象,可在那一天,十万敌军重重包围,前有天险后有堵追,红军就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才能从不可能突破的天险中走出来,才能在寒冬腊月里走出草地沼泽,去实现长征的最后胜利!有信仰才能实现伟大的梦想!进行艺术创作同样要有信仰!书法的创作永远脱离不了对于经典的传承和发扬,每日里的“临古”就如同我们在白龙江源头看到的涓涓溪流一样,经年累月坚持不辍便能汇成奔腾而去的大江。在现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保持自己的初心,坚守艺术底线,不为市场所左右,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坚持对美的追求,这一切都离不开信仰的力量!此次“信仰之旅”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心灵洗涤会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就像孙晓云老师经常教导我说的,“守正创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创作出具有时代气象的优秀作品。”我将努力践行之!

张凯(书法学徒):对于长期坐在书斋里进行创作的我,此次游学,则尤为期待。本次采风团涵盖了美术、戏曲、编剧、摄影、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众多老师、同道,我们在领略别样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可以进行跨界的交流。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艺术视角去发现艺术之美,画家会看到属于自己绘画语言的构图,编剧会切身感受到藏传佛教的文化,摄影家每次按下快门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也尽可能地在寻找着属于书法的元素。刘灿铭老师告诉我,“书法的创作,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以古人为师,师古而不泥古,要守正出新,最终要有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有体现个人风格的书法元素。”本次采风之行,我看到了伏羲庙里明代端庄厚重的《重修伏羲庙记》碑刻,麦积山石窟佛龛旁书写的天真烂漫的古人手书墨迹,甘肃省博物馆里的《仪礼简》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细腻精致……还有很多的碑刻、墨迹,都将是我今后学习书法的重要资源。

刘建(书法学徒):从书斋走出去,走进自然的极大天地,领略不同的景色,体验不同的风情,了解不同的历史人文地理,还尝到了长江的源头活水,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走进伏羲庙,置身其中,浏览历代文人对伏羲这位人文始祖的追忆,感受着我们的先民祖先们对整个族群的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一画开天,泄漏了世界的秘密,天地鬼神为之哭泣。一长两短的笔画,是上古的人们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和记载,至今还透露着隐隐的神秘感。麦积山,它的名字里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漫山的石窟,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持续开凿,不断修缮,带来了今天的震撼。森林、草地、高原等各种地貌,各种不同的景色,各种不同的风土人情……一路走下来,真的不虚此行,我没法用文字作细致的描述,借用麦积山的“是无等等”四字,或许能涵盖吧。

董爱莲(音乐学徒):我们是幸运的,到达天水伏羲广场的那一天正巧赶上秋祭伏羲典礼秦腔公演,秦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也称“陕西梆子”。舞台上演唱的是《铡美案》,虽然一个字也没听懂,但也是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梆子腔的独特魅力。烈日当头,伏羲广场上的本地人都拿着小马桩坐在阴凉地,满满的,一眼望去老的少的都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舞台上的表演,太震撼了!从没有见过哪种民间艺术能够这样深深刻入到人民的DNA里,那一刻我好像真正理解了“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沈雨兰(民间文艺学徒):踏上长江源采风之旅,探索这片多元文化与生态的交融之地。不仅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对自然的敬畏之旅。在这里,我近距离观赏到高原上独特的生态景观,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从秦腔演出到麦积山石窟,从官鹅沟的神秘森林到黄河的壮丽景色,我领略了文化的多彩与自然的奇妙。这次旅行不仅是一次心灵之旅,也是对历史与生态的敬意。它唤起了我对自然的珍惜,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承诺。这趟旅程,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激励我不断前行。

郑钰(民间文艺学徒):感谢“名师带徒”计划,使我有机会能够面对面接触到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名师、专家、艺术家们的精深艺术胸境。使我有机会和他们走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探讨。这对于我的专业刺绣艺术的创作,无疑是有很大的帮助。这一个多星期的采风见闻,让我大开眼界。横跨长江黄河流域,奔波于甘陇地区,穿梭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充分领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艺术美。基于我本人的专业,刺绣,作为造型艺术的传统种类,我想完全可以吸收其他艺术的精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于开拓我们的创造力,提升我们的观察力,提高我们的表演力。这样的采风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适合我们这些平时关在室内搞专职创作的人。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我们的灵感创意。

袁晓亚(戏剧学徒):九天的甘南采风之行,不仅是领略祖国大美河山的风光之旅,更是一次穿越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之旅、接受革命教育的红色文化之旅、接触和了解民族文化之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行路,则是获取知识最直接体验。编剧创作素材的积累并不取决于他读多少书,更应该到大自然中去,走到群众中去,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麦积山石窟的塑像、官鹅沟风景的独特、扎尕那的仙境、黄河的蜿蜒、朗木寺的神秘、甘肃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尤其是伏羲庙的秦腔公演,广场上人山人海,用“万人空巷”来描述毫不为过。为什么在娱乐方式如此丰富的今天,秦腔演出还会有如此多的观众?为何每年的新创剧目层出不穷,观众最喜欢看的却还是老戏和传统戏?同行的旭东书记用“人民性”三个字精辟地给出了解答。此次采风的点点滴滴,它已在我的记忆深处沉淀,希望在未来的哪一天,会突然唤醒它,成为我某个剧本的创作素材。

张乾(戏剧学徒):感谢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这个项目,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结识了这么多的好朋友。这次采风,是一次收获之旅,发现之旅,思考之旅。同时我也感受到,大家一路走来都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扎根于人民,做中华民族的筑梦人!几天采风学习,收获满满。我们已结下了深深的友谊,我相信此次采风活动的结束不是终点,它是我们之后更多的交流和创作的起点。我将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精进戏曲的技艺,努力传承、保护、研究我们的剧种,创作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作品!

高新(戏剧学徒):用9天的时间,领略了祖国西北大地的美丽风光;瞻仰了红色圣地——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寻访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源头;深入藏区探秘藏传佛教,切身实地地感受了民族大融合的盛景。采风团囊括了多个艺术门类,除了戏剧之外还有曲艺、美术、书法、文学、民间文艺等,此次采风还有四位“名师”同行。我以为艺术是具有某种相通性的,在这一段同路的行程中,我们互相交流、彼此探寻对方的艺术世界,继而用自己的专业视角去感悟、去体会,交流是信息的互换,也是艺术审美的相互借鉴。与名师同行,更是收获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尤其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之时,名师的讲解就如活字典一般,让租来的电子讲解员失去了用武之地。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无不化为记忆中的点滴,我想,作为一名戏剧专业的从业者,或许在将来这些便会转化为我笔下的文字,继而呈现舞台也未可知。

归兰(曲艺学徒):短短的十天,我的眼、耳、口和身心的感触,都是一次极致的美好体验,并将余生回味。艺术家的生命价值就是要不断地出好作品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我们评弹演员也不例外。同样的书目(故事)被不同的说书人说唱,观众的艺术感受也不一样。优秀的评弹家同样的书目情节,可以做到常演不衰,就是因为不断注入新的“演出密码”。这次采风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肯定是我日后一段时间内评弹演出中的“演出密码”,采风赋予我的财富将是我“守正创新”中新的源泉。

刘子叶(曲艺学徒):文艺采风是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创作文艺作品的过程。采风中,我们瞻仰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观赏了天水伏羲庙秋祭典礼,探访了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等。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魅力,激发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学会了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从而拓宽视野和思路,不断突破自己的创作局限。这对于我今后的评弹艺术创作和表演具有很大的帮助。我会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艺素养和技艺,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谭敏(曲艺学徒):从“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带来的震撼。真切感受到这门艺术在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感动于人民对秦腔的热爱,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痴情和投入。当我们参观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重温了红军长征历史,感受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的时候,我知道,这是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成长,更是一次难忘的体验。作为新时代文艺苏军,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

宋显磊(文学学徒):有幸参加了长江源采风活动,走进陇南,感悟着祖国的山河之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在山水田园中感悟着祖国家园的伟大与壮观。这是一次感悟祖国大美之行,沿长江黄河顺流而上,一路上领略祖国山河之壮美,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成就。这是一次知识结构补课之行,不仅填补了知识结构的空白,更深刻感悟到了中华文明多元素构成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红色寻梦之行。在腊子口,瞻仰腊子口革命遗址纪念馆,真切感受到胜利来之不易,祖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作为“名师带徒”的一份子,一定要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以此来回报组织的关心关爱。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