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邱国明 |交响曲《长江》:以长江之名,抒民族泱泱之魂
来源:江苏音协   2023年10月10日10:25
10月7日晚,秋风习习、细雨绵绵中,紫金文化节大型音乐作品会演活动在扬州市音乐厅拉开帷幕。其中,共有七部优秀原创大型器乐作品上演,西洋管弦乐、民族管弦乐“交响辉映”,为市民献上七场绝美的视听盛宴。

10月7日晚,秋风习习、细雨绵绵中,紫金文化节大型音乐作品会演活动在扬州市音乐厅拉开帷幕。其中,共有七部优秀原创大型器乐作品上演,西洋管弦乐、民族管弦乐“交响辉映”,为市民献上七场绝美的视听盛宴。

这晚演奏的交响组曲《长江》委约五位青年作曲家创作,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演奏,柴昊夫担任指挥,以长江之名,抒民族泱泱之魂,写文明浩浩之根。关于长江题材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如王世光的《长江之歌》,程大兆作曲的大型交响乐(合唱)《长江》等,每一部作品都以不同的侧面来赞美长江,歌颂长江。交响组曲《长江》则从青年人的视角,以中华传统的哲思精髓“五行”为要义,抒写文明生生不息,既有对当下的思考,又有对历史的审思,具有全景性和时代性。

图片来源:扬州发布

作品共由五个乐章组成,依次是《巨川》(杨帆曲)、《江之土》(张巍曲)、《锵锵》(张艺馨曲)、《枯荣》(黄凯然曲)、《光之灵》(郑阳曲),聆听整部作品,可以用几个“大”字来形容,“大写意、大气度、大抒怀”,五个乐章各自独立又一气呵成。

第一乐章《巨川》,以水为题材。在引子中以长笛--单簧管加长笛--圆号的音色转接方式,演奏全曲最核心的上行三度动机,配合短长的节奏组合,道出潺潺溪流之意,随着主题动机的不断变奏,音色的转换、织体层的逐渐加厚,犹如万千小溪逐渐汇流成长江,有万水归一之感。主题在弦乐演奏中,慢慢拉开厚重的历史序幕,引人入胜,使人遐思弥想。整首作品,长笛的“涓涓细流”,弦乐由纤细到厚重的汇聚,竖琴的“波光粼粼”,仿佛在讲述着中华民族在母亲河长江的孕育下茁壮成长,辛勤的劳动人民对家园的守望。

第二乐章《江之土》,以土为题材。该首作品现代风格浓重,十种节拍的频繁转换,将重音进行转移,让人不禁想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的节拍处理,而前者更具有中国的“泥土”气息。五种速度的切换,时快时慢,尤其是中国民族乐器埙的加入,增添了古老而又厚重的韵味,低音乐器大管、大提琴对主题动机的描绘,再配合着浓重的弦乐音色,表现出高天厚土、天地广大的特点;木管、铜管与弦乐对旋律的独特处理,具有风起、尘落、土沃地厚的画面之感。本首作品主要是对长江发源流域地貌的描写,展现出一部大地与根脉的交响。

第三乐章《锵锵》,以金为题材。这是一首为弦乐队、打击乐、钢琴与男中音而作的作品。“铿锵”一词本为象声词,形容钟鼓敲击的声音,后指阅读诗文的音节铿锵有力,在开始的部分中,作曲家用钢琴演奏两组相距四度的二度音程模仿打击乐,后加入弦乐的快速音流,表现“铿锵”之音,同时也是整首作品的“音响动机”,在序进中随着和弦、音色的不断变化一直将此动机贯穿全曲,紧扣“铿锵”主题,强调努力奋进中的中国人民。值得注意的是男中音演唱《楚辞》中的《沧浪歌》为长江流域著名的诗词,壮怀慨然,风骨铮铮。

第四乐章《枯荣》,以木为题材。这是本场音乐会极具特点的一首作品,古琴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力求最大限度地表现草木盛衰之枯荣。在音乐开端,颤音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五度飘动、持续做底色,配合着竖琴上下流动的音型,圆号略显浑蒙的音色,具有天地混沌初开、万物生长之景象。古琴从静谧到灵动再到激烈,尤其是在后段的独奏,将古琴的一音多声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古琴青年演奏家艾鹏飞高超的演奏技巧。音乐的走向一直是在上行、下行进行游动,时而激起、时而下沉,特别是中后段的弦乐上下连续音型,描绘出花开花落、木高林茂、草木欣然的景与意。

第五乐章《光之灵》,以火为题材。这是一首较为大型的交响作品,七种中西打击乐的运用,使整体的音响气势磅礴。逐渐叠层的五种打击乐使音乐推向全奏,使之开始即高潮,全奏过后音响逐渐回落,短暂的停留又将音乐整体变得丰满,激烈的音响描述着在烈火中的燃烧与淬炼。在弦乐音色中引出的一段抒情、优美、动听的主题旋律,有如凤凰涅槃重生,给人焕然一新之感。该首作品的音响结构设计是从“薪火相传”中提取内涵,暗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绵延不尽。

纵观五首作品,以“万水归一”“高天厚土”“金石为开”“草木人心”“薪火相传”作为篇章结构的核心,作曲家们从长江文化中萃取其精华,以西方的音乐语言将之提升,又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质,是有文化的声音,是有音响的文化,给长江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

文 |邱国明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