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一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作品
——电影《长安三万里》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
2023年08月09日17:25
7月27日下午,由省文联主办,省电影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研讨会在南京举办,省文联领导、我省影视、动画、传播、文学、唐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影片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和讨论。现刊发研讨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编者按:7月27日下午,由省文联主办,省电影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研讨会在南京举办,省文联领导、我省影视、动画、传播、文学、唐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影片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和讨论。现刊发研讨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一种文化的觉醒

刘旭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长安三万里》看起来有点不期而遇。但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体现,其次是强调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独特表达,第三是新时代艺术技术发展的必然成果。

从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我们将它与好莱坞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它标志着中国的动画片,动漫产业几乎可以与世界最先进的同行并驾齐驱了。当然,这一切是经过了探索和曲折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动画片曾经是美日的天下,迪士尼公司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狮子王》《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蓝精灵》,我们只有《西游记》《葫芦娃》《黑猫警长》等,后来,我们看到皮克斯公司的一些作品,感到差距太大了。这要到哪一天才能追上呀?

现在《长安三万里》让我们惊喜。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觉醒。该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力量。用电影的方式传承中华文明的力量,本身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好构建。电影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是现代文明的载体,也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我相信,将有一批好作品问世。最理想的是像集束炸弹一样地问世。我们今天开这个会,就是发出江苏电影家和评论家的声音,进一步扩大她的影响,呼唤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状元实业家张謇说过,做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做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做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江苏评协能够立足江苏、放眼全国,这件事做得好。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范例

汪政(省作协副主席、省评协主席)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又以特殊的方式反应了中国的时代精神。在如今的媒介社会,许多制作技术都在不断更新迭代,这样一部大制作电影的观赏效果,确实带给观众很大的震撼。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动画电影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成功之作。它对历史、文学、艺术、风物等极富民族性的呈现,在人物塑造与叙事形式上的探索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审美经验。同时,它又顺应了现代动画电影发展的潮流,借鉴了世界同类艺术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对现代技术的运用,有力的支撑了其宏大的艺术构思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其新颖的富于创新意义的动画语言,不仅为民族动画电影传统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且喻示了中国动画美学的广阔前景。

江苏省影视评论界对这一现象性作品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从这部电影出发,既是对中国动画电影史的回溯、总结与反思,更是对中国动画电影未来走向的预测和探讨。对民族动画发展作出了充满信心的审美期待,希望当代电影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贡献更多好作品。相信,这样的理想在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下一定会实现。

别样山河,快意人生

——《长安三万里》的诗性镜像

周安华(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作为“追光动画”之“新文化系列”的代表作,《长安三万里》内蕴深厚,美轮美奂,引发观众普遍关注。电影中的长安是疆域辽阔的家国隐喻,片中,跃动在一幅“万里江山图”上的人物高适、李白、王维等等都以诗名、诗情、诗怀著称,代表了悠长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影片编导者在虚拟而厚重的“历史”帷幕上,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名作诵读中,通过李白的放荡不羁、高适的进取有为以及郭子仪的重情重义等等,在其彼此交往的生动陈述中,以虚写实,具象重现了个体层面隐含的民族文化之博大与精深,诠释了其充满智慧,也呈现百般韵味的丰富内涵。

《长安三万里》非常特殊,它说的是一个乱世的故事,乱世中诗人的故事,乱世中诗人与国家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与历史密切相关,也与故土文化和深受这种文化滋养熏陶的诗人相关。影片主人公唯其困顿、唯其浪迹天涯、唯其成败难料,这般娓娓道来,我们才恍然于浓郁家国情志中的生命光彩,赞叹于“达济天下”的尊崇与豪迈。技术应为透彻的现实揭示、现实发掘、现实勾画服务,这是当代动画艺术深刻性“王道”。《长安三万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的觉醒,看到内蕴的凝重,看到了真诚的现实主义的力量,由此它必然会成为动画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所有的故事都是自传,所有的自传都是传奇

陈捷(省影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

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长安三万里》力图以动画的形式书写历史已是创举,但这仍是一部传奇,而非史诗。其意义不在于故事真实与否,而是它让我们联想起一系列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在奔赴理想路径上的一体两面:诗酒与远方,此世与彼岸,入世与出世,拯救与逍遥。所有的故事都是自传,所有的自传都是传奇,高适的自传当以传奇视之,但书写高适传记的追光动画,无疑在借高适之口吐露心声,借大唐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高适所讲述的自己、李白和长安,如果我们不去当作一段成功者书写的历史,而将之视为一个失意者对盛世理想如飞蛾扑火般的执着,对无可挽回之衰败的叹息,对诗在长安在的信念以及对另一个失意者的致敬和惺惺相惜,这才是《长安三万里》与众多中国人深深共情的原因。

最动人的时光与诗篇

刘永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三万里有多远?是空间的远,“三万里河东入海”“胡地迢迢三万里”,这是古人对于距离的辽阔想象;也是时间的远,遥望历史风尘中的大唐气象,是无数中国人萦绕心头的文化乡愁。三万里有多近?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动画电影,便让宏伟迤逦的长安城,以及和她同时代的青绿山川、金色田园与烟火市井,渐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无论是诗缘情还是诗言志,诗歌都是源自心灵的最真挚的声音。在《长安三万里》的舞榭歌台上,那些大唐王朝最有才情的文人,以最纤细敏感的心灵,与悲喜交集的个人命运与时代遭际相触碰,便让锦绣的诗篇喷薄而出。他们彼此携手、互相唱和的身影不仅在影片中风神高迈,也在历史的长空中熠熠生辉。诵读唐诗是日常性的也是仪式性的,影片中出现的四十多首唐诗事实上联结成了温情脉脉的诗书长卷,它以亲切无比的中华文化基因唤起无数观众心有灵犀的情感共鸣。

“五好故事”的结论就是好喜欢

张永祎(省影协电影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这部号称“史上最长国产动画”的电影长达168分钟,有着众多的角色和场景,有着盛世长安的恢弘再现,有着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有家国情怀、桑梓情结,有亲情、爱情、友情,还有诗情,如何能够用唐风诗情串联起了这些所有大唐璀璨,充分展现出盛唐的恢弘气象和唐诗的瑰丽世界?这真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编导独辟蹊径地把48首唐诗经典嵌入剧情,希望能够全面达成心游目想的审美之旅。通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确实能够瞬间穿越古今,激发观众起的共知、共识、共情和共忆,但同时也正因为诗歌数量过多、过于饱满,许多地方都来不及细致打磨,没有能够与人生际遇实现很好的对接,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心理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了表现而表现,为了赋诗而赋诗,完全失去了盐在水中的那种自然贴切。

三点成功三点不足

舒克(省影协电影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本片能够成为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争议话题,自然会有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各总结三点:成功之三:一为题材选择好,表现唐朝玄宗时代,两位诗人高适与李白的友情和远大抱负以及与愿望相左的命运;二是动漫选择好,这样的故事与人物,采用动漫的形式来表达,更加能够体现“诗”的意蕴与“仙”的境界;三属档期选择好,在三年疫情之后的第一个暑期档,能够及时推出,面对的,是潮水般回流影院的观众群。不足之三:一为多切面表现历史显得故事凌乱,一场战争与一对兄弟,你要主写哪个?二是倒叙讲述在兵临城下的关键时刻,如此娓娓道来,与影片整体节奏不合,缺乏可信度。三是人物性格特征有误,李白的诗仙特征不明,倒像个纨绔子弟花花公子……

中国动画产业生态系统日臻成熟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市场成功,反应了中国动画产业制片经验能力的提升,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成熟的体现。

随着中国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在泛媒介中传播热度的不断提升,本片题材立足于集体文化记忆,有效激发了泛众参与的共情——这代表着在现代媒介传播语境下,中国动画人“解码”传统文化的能力得到了市场的验证。而本片打破对“神话”题材依赖,将中国动画创作者和观众带入更广阔的视野,其成功赋予了文化投资者更多的信心,相信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将会得到发掘。

凭借题材的独特性,影片在国际流行的叙事模式基础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方法创新,受众年龄构成丰富,有效兼顾了动画消费需求多元化,探索了一条国产动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同时,影片映后所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也必将为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评价和管理体系提供积极的实证性参考。

从“诗画一体”溯源“本乎心”

——《长安三万里》审美方法谈

杨柳(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乐记·乐象篇》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所谓“乐气”的来源是“本乎心”,这三个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诗为起点的精神生活的密码,也是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情感逻辑和文化积淀的起点。

从中国诗歌审美源头出发,《诗经》修辞手法“赋比兴”的“比兴”,是“欲言此物先言他物”。《诗经·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句,在《长安三万里》故事结尾处,化为李白与宗夫人告别时近岸孤舟的镜头,使观众情感自然体会到她无依无靠,随波逐流,满怀隐忧的状态。再说中国诗歌的审美方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相互观照:影片中李白第一次来黄鹤楼,读到崔灏的《题黄鹤楼》,画面从主人公高适的面部特写,叠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主观想象水墨图景,加一句“真好啊”的感叹,和构图色彩借鉴唐李思训青绿山水《江山楼阁图》的大远景,山河壮丽,楼阁雄伟,观众就瞬间领会了崔灏诗中的空间张力和情绪张力,和天才诗人李白此时沮丧又不甘的心情。由此考察中国诗歌的审美逻辑,是以视觉系统为代表的外在感官到心灵,经过情感加工,再升华到符号,成为一套丰富的感知系统。在影片中,李白举杯在明月下对高适动情讲述自己失意人生,“床前明月光”诗句流淌而出,自然符号“明月”联系主观情感“思乡”,从此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情愫。

数千年来,“桃花”“流水”“青山”“城郭”等概念、符号正是如此,成为一套完备的表意系统,历经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散曲、小说等文学传统的不断演变和累积。它来自于中国人深情细腻的心灵,是《乐记》所言“本乎心”,也是《长安三万里》打动观众的原因。

意象、意境、意绪:《长安三万里》的盛唐想象

初清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与《妖猫传》、《长安十二个时辰》、《大明宫词》、《武则天》等影视剧中用金碧辉煌、熙攘繁盛的景观装置作为绚丽多彩与大气恢宏的大唐盛世的影像符号不同,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用有凌云志的鲲鹏、思乡情的月亮、权贵和名家辈出的长安、虚实相生的“相扑之术”等意象隐喻,用水墨写意风格来设计战争、生活场景与画面,从而营构出悲凉的边塞、恬淡的洞庭湖畔与梁园、灯影里的扬州、清冷的天上宫阙等虚实结合的意境。整体结构上也呈现虚实相生的特征:明以老年高适似讨好权贵程公公讲述李白对他影响的一生,暗为诱惑吐蕃大军倾巢而出以便抄捷径断其后路大获全胜;明褒高适踏实上进、重情重义,暗扬李白旷世奇才、迷途知返,委婉含蓄地表达出盛唐气象的“诗”本质特征和盛世才人们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青春意绪。因此,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是对《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中国动画学派东方美学风格的创新性发展。

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融下的文化实践

熊忠辉(南京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影片从高适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与李白交织的整个人生,更像是一部具有纪实性质的人物传记故事片,把高适和李白这两个当时的普通人,放置在盛唐到安史之乱近40年的历史变迁中,呈现了他们对功名的追求、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时代的书写。

影片充分运用动漫技术手段,制造了波澜壮阔的叙事环境和空旷高远的视角,通过相扑、黄鹤楼、扬州桥、鹏鸟和仙鹤、杯中月等典型意象,为高李人生不同阶段赋予不同意味。在盛世大唐变迁的历史情境中,诗歌创作与人物境遇结合起来,使得诗歌带着生活的温度,成为人物“人化”的过程的体现和结果,成就后世谓之“盛唐文化”的丰富而多样的立体图景。正是这种有血有肉的故事、这种普通人的社会实践,让文献古籍中的唐诗文化“幻化”成一种可以让今人感性把握的“电影作品”。

国产动画电影的新坐标

陈吉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就空间而言,影片《长安三万里》涉及到长安、江夏、扬州、梁园、蓟州、济南、宣城、潼关等诸多地方,有虚写有实写。就时间而言,影片以高适为视角描写了李白的一生,横跨长达40年。

片中,诗不但大量地出现,而且能够与影片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诗人、诗歌、诗集,共同打造出了一个诗中的李白、诗中的长安、诗中的唐朝,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中国、一个散发着迷人艺术气息的中国。正如影片结尾处高适所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三万里》无疑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场面宏大,色彩绚烂,音乐煽情。作为一部三年精心打造的国产动画大片,该片有些地方还有待提升,我们希望后面的作品从该片中吸取经验,避免不足,为国产动画电影树立新的标杆。

青春盛唐,光影再现

刘勇刚(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影片是唐诗的盛宴,在光影声画叙事的情境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艺术再现了长安文化与大唐文明。长安、扬州等城市意象承载着大唐盛世,青春盛唐,群星璀璨,乐观自信。《长安三万里》的人物可以重组,故事可以虚构,时空可以交错,但大唐诗人的丰神意态与诗学精神却是真实的存在,在动画想象的世界里焕发出不同凡响的震撼力。《长安三万里》是一部演绎大唐气象的好电影,艺术与技术珠联,文学与光影璧合,再现了长安、扬州等都会风情,大唐诗歌、大唐意象充满了自由和独立的精神,风骨与音律兼具,被展现得美轮美奂,声情并茂,是赓续文脉的最直观、最形象、最唯美的传承。《长安三万里》是当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拐点,票房一路飘红本身已经彰显了它的品位,以此为新的开端,未来将会有更多呈现中华大美的动画影片,遍布全国,走向世界,这个愿景是可以期待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优秀根脉的自信表达

王海波(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总监)

长达168分钟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通篇洋溢着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诗人们抵达长安之前的执着,是失意离开长安之后的旷达,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正如导演所说:“我最爱青年李白和高适策马奔腾的一幕,那是一种自信,大唐的自信。”影片结尾,主创通过高适之口,提炼出了“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点睛之笔,其所传达的笃定,就是大唐的自信,就是文化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的塑造和传达,与影片的叙事策略、史诗追求和美学品格是分不开的。李白也好,高适也罢,浪漫也好,现实也罢,从青年,到暮年,诗人们的内心从未改变,纯真依旧,仿佛就是我们漫长人生的价值投射,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巨大的慰藉和启迪。影片破纪录的票房表现和观众的高满意度,无疑是大唐的自信在当下的深度共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变奏的一个华彩音符。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