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紫金文艺评论·青年说 |“好奇雨花石为何绚烂,现在才明白答案”南师音乐学院学子读“丁香”
来源:交汇点   2022年09月24日09:12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文化管理》课程(硕士研究生必修课)教学中,将纪实小说《丁香花开了》 (安宁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列入指定读本并布置特定作业,这是学院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一次新的探索。

【紫金文艺评论·青年说】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文化管理》课程(硕士研究生必修课)教学中,将纪实小说《丁香花开了》(安宁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列入指定读本并布置特定作业,这是学院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一次新的探索。任课教师姚晨蔚从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导读,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在我国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摘编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撰写的读后感,以此缅怀丁香烈士和无数为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先辈们。

董钰轩(学号211427001):

这部文学作品最让我感动的是丁香对信仰、对革命的坚定决心,还有音乐无时无刻不显露的力量。贯穿始终的《圣母颂》……那平静与淡然的旋律,在每个深夜里诉说着阿乐无尽的思念和永恒的痛苦,而用二胡拉《圣母颂》成为了他唯一的寄托。每每读到此处我不仅感叹音乐抚慰人心的神奇功能:一首浪漫主义时期的乐曲,与抗战革命时期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丁香和阿乐却赋予了它独特的含义。

胡煜菲(学号211427003):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篇小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采用了交叉叙述式的写作手法,阿乐——乐于泓与丁香、与钟曼的两条故事线交替穿插着进行,用阿乐的描述、钟曼的记忆,完整、细致地勾勒出丁香烈士短暂却耀眼的传奇一生,让我深深地沉浸其中,仿佛也身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随着丁香、阿乐们的呼吸而呼吸,心跳而心跳。

唐思宜(学号211427010):

阅读了这本纪实小说,为之感动。丁香在狱中面对各种言语诱惑、酷刑打击、情感动摇,始终淫威不屈,坚定不移。即便是母亲怀特动用所有关系救她出狱,丁香依旧是以信仰为重,她说“信仰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仰重于性命,我无法做到放弃信仰去求得生存!”试问,在生死面前,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孕育着新生命的母亲会如此坚定?

董佳琦(学号211427019):

在漫长的一生中,丁香对于阿乐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逝去的亲人,而是精神支撑。在丁香身上有着坚韧不屈的品质,丁香的革命精神支撑着他走过那些坎坷的人生道路。钟曼的出现,为阿乐又点燃了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人生……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应该将丁香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

烈士丁香

张蕴钰(学号211427028):

作为和丁香同故乡(苏州常熟)的我,丁香与阿乐的故事,我早在童年时期就听老一辈说过,上了大学后,机缘巧合下也参演过话剧《我就是你》。丁香烈士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不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革命者的故事。老一辈革命者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不惜牺牲、不懈拼搏,作为子孙后代,能够出生在如此和平的年代,是多大的幸福,这是革命者为我们拼出来的安逸。

张依然(学号211427030):

我花了两天时间将这本书读完,心里有诸多的感慨。这本书的在我眼中是一本爱情故事,却又高于一般的爱情故事,关乎于三位伟大的共产党员为人民奋斗牺牲的故事。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此伟大的爱情是多么难能可贵,一架钢琴,一把二胡,一曲圣母颂,像一缕清风,贯穿了整篇故事。

李子韩(学号211427034):

读罢《丁香花开了》,内心思绪万千,不知何时已经红了眼眶。小时候有去过一次雨花台,那时候还在想为什么雨花石会这么绚烂,现在我有了答案。或许,那小小石头里承载着的,是历史、是岁月、是鲜血、是每一位先烈家属的怀念,是深沉的爱。唯物主义不允许我们相信灵魂,但你看啊,丁香花依然盛开,希望通过盛开的花蕊,你们能看到新中国的存在。

牛星(学号211427050):

钟曼女士是伟大的,丁香花开在了阿乐心中,也开在了她的心里,佩服她的勇敢和坚强。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丁香烈士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定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丁香的事迹最早公布在《新华日报》上

钱雪莹(学号211427059):

这本书是一本纪实文学,但却不枯燥,读起来有娓娓道来的感觉。最开始以阿乐临终前的对话开头,开宗明义,让读者读起来明白不困惑,又从日记开始讲述,从一张照片开始引出他们过去的回忆,第一部分从丁香开始,第二部分从钟曼开始,二者时间线穿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写得动人、真实,将人物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吴双(学号211427060):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心灵洗礼。作为一个生长在新时代的人来说,我们很难有机会去体会革命时期人们的感受。换句话说,现在的我们不可能感同身受。这样的阅读经历能最大程度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的“悲壮”。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如何去理解二十二岁视死如归?又如何去理解十八年的思念缅怀?又如何理解钟曼的成人之美?太多的决定需要莫大的勇气。

赵颖欣(学号211427072):

当我看到丁香烈士英勇就义之时,我深受启迪,一个想法直击心灵,那就是:人活着要有信念。信念如冰山雪莲、高岭之花,稀缺又可贵……对于现如今享受着丰富物质资源的我等后辈而言,丁香烈士是逐日的夸父,那颗太阳是冉冉升起的新中国,她虽然倒在了路上,但正因为有她的追逐,我们才能看到新中国的阳光,我们不能辜负她的追逐和奉献。

章鑫洲(学号211427085):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我为丁香和阿乐的崇高爱情而深深地感动,阿乐和钟曼在西藏相识相爱,就是对丁香永不变心爱情的延续。阅读这部文学作品,将会激励我更好地以丁香、阿乐和钟曼为榜样,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把丁香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

李沂明(学号211427095):

丁香不仅有着充盈的精神世界,还有扎实的文化底蕴,这使她在革命道路上走得越发坚定。丁香和丁香精神的传承使我大受震撼,也深深地感动了我。通过阅读使我身临其境,一起走进丁香烈士的精神世界,与丁香烈士在心灵上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以此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勤奋学习、勤勉工作。

汪野(学号211427102):

整篇小说讲述的是一段非常传奇的爱情故事,但是爱情故事只是小说的表面,作者时时刻刻都在传达理想信念的伟大,那就是革命志士为了亿万穷苦大众无私牺牲,为黑暗的中国开天辟地。

李嘉欣(学号211427105):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有许多像丁香烈士那样的人为我们的祖国站了出来。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

韩志文(学号211427109):

在文中有一段描写深深触动到了我,那是一封丁香写给洋人母亲的信……虽然丁香在与阿乐结婚后不久就去世了,但是她却永远留在了阿乐的心中,从未忘记。那个年代,没有誓言,没有物质,有的只是相濡以沫。也正因如此,老一辈的这种“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才显得弥足珍贵。

曾轶卿(学号211427111):

阅读,能够祛除我们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阅读,还能祛除我们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所以,我很喜欢阅读,身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希望今后也能将丁香故事与丁香精神传播给更多祖国未来的花朵。

陈品思(学号211427112):

读了这本书后十分触动,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最让我感动的三个地方便是丁香的英勇就义、阿乐与丁香的感情和钟曼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读这本书的最初,我不是很理解钟曼和她的孩子对丁香为何也如此怀念,作为一个现任的妻子怎么会如此大度呢?甚至愿意让自己的丈夫与曾经的妻子合葬,可越往后面读便越来越能体会到钟曼的这种感情。

李卓玲(学号211427113):

当我一开始听到《丁香花开了》这本书的题目,我便被深深吸引了,多少美好的景象在我脑海中浮现。仅仅是读完开篇,我就被他们的故事所深深地打动……聆听着《丁香花开了》这首歌曲,我也深深地缅怀着丁香烈士,如今她虽长眠于地下,可她的故事正如那微风吹拂的紫丁香,带给无数后人一份安宁。

刘懿忻(学号201427013):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最让我感动之处是钟曼同意和阿乐生的孩子叫丁香这一细节。我个人把他归纳到人性这一层面。正是因为阿乐的个人魅力或是他身上有着“真”东西般的精神存在,最终吸引并打动了钟曼。

【延伸阅读】

丁香1910年4月4日出生于江苏常熟。在东吴大学读书期间,丁香与进步青年阿乐相识,一起参加革命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于1932年4月结婚,婚后仅五个月,丁香在赴北平执行秘密任务时不幸被捕,解来南京。丁香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同年12月3日被敌人秘密杀害于雨花台,年仅22岁。此时她已怀有三个月的身孕。丁香牺牲后阿乐由于深念丁香一直独身,18年后阿乐在进军西藏的途中遇到一位神情酷似丁香的姑娘——钟曼,这才打开了关闭18年的感情闸门,经过4年的苦恋终成眷属。在丁香精神的激励下,阿乐与钟曼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38年的风雨人生,谱写了一曲爱的传奇。

《丁香花开了》是一部书写丁香烈士精神及其深刻影响的长篇纪实小说,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作品采用交叉叙述的手法,真实还原了丁香的生平,生动诠释了丁香为追求信仰从容赴死的气节,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丁香与阿乐矢志不渝的爱情、钟曼坚韧不拔的品格与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烈士后人怀念丁香并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烈士精神的故事。

责编:徐羽蝶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