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江苏摄影献礼新中国成立70华诞 | 我与祖国共成长
2019-10-06 09:05:00

  胡福明

  

  1963年,胡福明在无锡

  

  70年代末,胡福明在南京大学上课

  

  1981年,胡福明主持研究生答辩

  

  胡福明参加人民代表大会

  

  2018年,老伴在家读报纸给胡福明听 贲道春摄

  

  吴仁宝、吴协恩父子在华西村 顾祚维摄

  赵亚夫

  

  上世纪80年代初,赵亚夫在日本进修,学习草莓和水稻种植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初,赵亚夫和日本专家一起指导句容农民种植葡萄

  

  赵亚夫20多次到日本,回国时他的行李里最多的物品就是书

  

  赵亚夫在指导新一代农民做好网络销售

  

  又到丰收时,赵亚夫亲手采摘葡萄新品种

  王继才

  

  上岛前幸福的小家庭 王继才女儿供图

  

  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升旗32年 王冠军摄

  

  王继才夫妇伫立在风雨中像一尊雕塑 王冠军摄

  

  《解放军画报》是王继才夫妇生活中最好的精神食粮 郭丁虎摄

  

  祖孙三代在小岛上合影 王继才女儿供图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

  

  1996年,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员杨崇威与同事们

  

  1983年7月,铁道部干部培训班拍摄毕业照

  

  2019年5月,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合影 蒋澍摄

  秦华礼

  

  1945年,在山西翼城县,左一为秦华礼,中间为其夫人

  

  1958年,秦华礼在院系做科研

  

  2002年,秦华礼参加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奠基仪式

  

  秦华礼 刘宁摄2018年10月

  王学浩

  

  80年代,王学浩在匹兹堡大学查看肝移植病人

  

  学科带头人王学浩教授带领肝移植中心的年轻医生读片

  王杰班

  

  王杰妈妈与王杰民兵地雷班合影 周惠生摄

  

  “王杰班”战士雨中排障,锻造时代的胜仗刀锋 王磊摄

  雷锋车

  

  70年代末,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梅和同事万延巧在雷锋车组为旅客服务

  

  80年代,雷锋战友乔安山(右二)、外国友人安娜(右一)、北京大兴学雷锋大队长宋薛宣(右三)一起拉动“雷锋车”

  

  90年代后至今的“雷锋车”

  传统与现代——昆山水乡婚礼的变迁

  

  传统与现代——昆山水乡婚礼的变迁 毛宇龙摄

  

  传统与现代——昆山水乡婚礼的变迁 毛宇龙摄

  陪读母子的哈欠故事

  

  1991年9月,南京。那时我们一家三口还蜗居单位分配的不大的房子里。儿子6岁,刚读一年级,每晚不磨蹭到八点半甭想睡觉。儿子一上桌,夫人准坐一旁,一是答疑解惑;二是擦汗递水防蚊虫,外带织毛衣;三是提防这小子时不时分神开小差。我偶然向里屋张望,正好看到夫人忍不住在打哈欠。太棒了!我静静地蹲在门口伺机抓拍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田鸣摄

  

  2008年1月28日,南京。17年过去了,当年垫着枕头,翘着脚丫子写作业的小毛孩已经成了23岁的大小伙子,一门心思“西天取经”,去圆他当计算机高手的梦想。出国读硕士前,儿子一定要和妈妈在这张照片前留影。聊起当年的情景,夫人禁不住又打起哈欠来。田鸣摄

  

  2014年6月2日,南京。海归的儿子29岁,在央企服务,10月初要结婚了,他喝着酸奶,在一旁看着妈妈准备第二天拜会亲家的见面礼。几十年下来,打哈欠似乎成了夫人面对我镜头的条件反射,狗儿子“旺仔”感觉不乐意,跑来不停骚扰。田鸣摄

  

  2018年10月1日,国庆节,南京。夫人在儿子家接受省里一家晚报对他俩采访时在《陪读》前留影。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陪读》在北京“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和“江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中再次亮相。此时的夫人早已是南京“留左吹打乐”资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儿子被人叫做田工、田总,在IT行业做项目管理。田鸣摄

  

  喜迎香港回归 王广林1997年摄于南京

  

  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 卢小海摄于2018年9月江苏江阴华西村

  

  共创美好未来 胡大建摄 2018年9月30日,是中国第五个烈士纪念日,雨花台举行新婚夫妇向雨花英烈献花,共创美好未来

  ——摄影作品来源江苏省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