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领略西部文化风采 滋养艺术创作源泉
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2019年度采风活动纪实
2019-08-30 18:13:00
8月14——22日,为推动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实施,根据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部署,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为团长的采风团,组织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民间工艺等领域10余位学徒深入“一带一路”青海、甘肃等地进行采风,不断开阔青年艺术家的眼界和胸襟,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江苏青年艺术家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踏上青藏高原,穿过柴达木盆地,深入河西走廊,尽情领略西部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历史,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纷纷表示要通过创作优美的文艺作品来赞美伟大祖国,回报社会和人民。

  8月14——22日,为推动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实施,根据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部署,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为团长的采风团,组织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民间工艺等领域10余位学徒深入“一带一路”青海、甘肃等地进行采风,不断开阔青年艺术家的眼界和胸襟,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江苏青年艺术家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踏上青藏高原,穿过柴达木盆地,深入河西走廊,尽情领略西部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历史,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纷纷表示要通过创作优美的文艺作品来赞美伟大祖国,回报社会和人民。

  感怀厚重文化

  在民族文化的特质上,西部是一个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广袤地域。强烈的宗教理想和虔诚的宗教心理,造就了西部民众泰然自若的生命态度,也形成了西部民族与西部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样态。在这片儒、释、道、伊交融的土地上,有着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结构与文化类型,这一切都令远道而来的采风团倍感新鲜与神往。

  采风团初抵青海省省会西宁,顾不上旅途劳顿和高海拔造成的不适反应,便集体前往西宁著名的东关清真大寺参观。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又不断修建,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通过寺内讲解和博物馆参观,学徒们在了解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当地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和谐默契的关系。

  翌日,采风团前往塔尔寺进行参观。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在艺术成就方面,除了富有特色的建筑和佛教造像外,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在感受寺院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底蕴的同时,学徒们还了解到,自建寺以来,塔尔寺一直有着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尤其在是新中国成立后,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一直是僧人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塔尔寺僧众积极开展救灾救济、捐资助学等活动,塔尔寺藏医院的曼巴们还为村民进行义诊和赠送藏药,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成为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的典范。在了解这些信息后,采风团一行深受感染,对于宗教事业与当下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同发展也有了更为切实的认知。

  敦煌莫高窟是采风团此行的重头戏。莫高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在这里采风团一行看到了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画师们通过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动情描绘了理想天国的胜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古老艺术所焕发出的惊人魅力,势必会成为青年艺术家们未来构思艺术创作、前行艺术道路的参照坐标。

  在敦煌期间,采风团还观摩了两场精彩演出:舞剧《丝路花雨》和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舞剧《丝路花雨》首创于1979年,以我国盛唐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歌颂了中外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厚友情。这部舞剧以其绚丽多彩、新颖而古老的舞姿和风格独特的舞蹈场面,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久演不衰,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大型实景演出《又见敦煌》情境融入式演出项目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集景区观光、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倡导“一路一带”战略后首个丝路落地项目,也是国内首个跨领域综合性娱乐整合项目,如今已成为敦煌继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之后的又一张国际旅游名片。通过这两场演出的观摩,青年艺术家们不仅在专业方面有所新的学习和体会,更是直观的感受到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艺术语言所分别具有的魅力。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大众与小众、形式与内容、技巧与情感间去寻找到艺术表达的融合点,成为了学徒们观摩之后纷纷热烈讨论的话题。

  嘉峪关关城对中华文明来讲,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象征——它追求的并不是高大、宏伟,既不张扬也不炫耀,而是强调某种象征性。在茫茫戈壁之上,它是一个关,是外敌不能逾越的界限,这是嘉峪关带给前来的人们最强烈的感受。站在关城上向西望去,亘古的戈壁一片荒凉,永恒的祁连山、黑山依然如故;向东望去,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拔地而起。在嘉峪关,采风团看到了城市建设发展与对原生态戈壁、古迹保护之间所形成的和谐关系,在保存嘉峪关雄浑大气乃至荒凉美感的同时,距离关城相当一段距离再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城市,表现出当地政府富有智慧的发展思路。

  对于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青年艺术家来说,西部的文化是陌生而新鲜的。在这里,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游牧文化、工商文化、军事文化等各种类型杂糅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这在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文化个性日渐消弭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而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样的特质显然值得青年文艺工作者们去悉心观察、记录、思考并将所得反哺到自身的艺术创作活动当中。

  饱览大美河山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自然之美永远是其最为重要的灵感源泉。纵观中西方艺术史,无数艺术家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中汲取营养、捕捉创作灵感,让人感受到共同的人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此次采风的行程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们一次次的被西部的自然大美所深深打动,大家普遍认识到,艺术创作不是固守象牙塔的闭门造车,现实世界才是艺术生命力真正的源泉所在。

  离开采风第一站西宁后,采风团驱车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日月山前往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前往青海湖沿途,采风团经过了辽阔的天然牧场。这里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学员们了解到,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此外在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也曾经过美丽的青海湖,并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们在饱览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了当地风土人情并见识到新时代发展给当地带来的显著变化,眼界不断提升,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前行路上,采风团还途经茶卡盐湖和翡翠湖两座高原盐湖。作为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盐湖在数亿年以前曾是浩瀚的大海,后随地壳上升、海水退出,逐渐发展而来。而此行中参观的两处盐湖却又各有不同:茶卡盐湖系自然形成,其奇特瑰丽的景观有着“天空之镜”的美誉,为世人所向往;而近年来才形成的翡翠湖原本则是大柴旦化工厂盐湖采矿队采矿区,历经多年的盐湖开采而形成的采坑,由于所含的矿物质浓度的不同,也就形成了颜色多彩的景象。如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片区域逐渐开始向文旅产业转型——一个个曾经由人工开挖的“湖泊”宛若镜面般的散布在四处,倒影着蓝天白云和柴达木山的皑皑雪峰,其景观丝毫不逊于自然形成的盐湖。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同时,这片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正迸发出别样的生命力——这一点同样令来到此处的采风团成员们惊叹。

  在敦煌,采风团来到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虽然多年前因环境恶化,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但随着近年来的环境整治,目前的月牙泉早已能够使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如今的月牙泉边还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可谓别有一番景致。

  在张掖,采风团参观了闻名遐迩的七彩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位于临泽境内,距张掖市40公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是中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举世罕见。其面积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虽然早有耳闻,但当面对实景时,采风团成员们还是被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所折服。在这里,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的奇幻瑰丽和鬼斧神工着实令人叹服。

  采风团于8月21日驱车一整天返回西宁。途经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中段,有一条长约30公里的山峡通道贯通甘、青两省,即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险关要隘扁都口,一路上高山云雾和牧场胜景同样美不胜收。当晚回到西宁休整后,采风团于8月22日上午乘飞机返回南京,结束了此次紧凑而充实的旅程。一路走来,采风团饱览了西部的美丽风光,更看到了西部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把民族复兴和个人梦想通过奋斗紧紧连在一起的动人场景。曾经黄沙漫卷、烈风如刀的荒漠,如今变成绿洲处处、流水潺潺的胜境。在生命的三江源、在绵延的黄土高原、在广袤的大草原、在茫茫的戈壁滩,我们看到不仅仅是自然伟力创造出来的美景,更是人定胜天的精神所造就的奇迹——这一切都将成为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

  此次采风活动,对于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次毕生难忘的珍贵体验。在欣赏自然美景、了解传统文化并搜集相关艺术素材的同时,对于青年文艺工作者而言更为重要的收获,在于真正深入的走进真实的生活当中去有所体悟和感触,并将其转换为滋养各自艺术的养分。此次行程中,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固然吸引人,但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是当下的大西北所呈现出的真实面貌。我们看到,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艰苦,干旱少雨,大风刮沙,荒沙化程度较高,自然植被稀缺,具有生命力的绿色程度低——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参观者来说是很难通过文字进行想像的状态;但另一方面,尽管自然条件匮乏,但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改善、改变着人居、生产、生活环境,并正在使荒漠的大西北,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如今,干旱寒冷多风沙的戈壁沙漠中,一座座美丽的生活绿洲已经蓬勃崛起——这些场景对于这些前来采风的青年文艺工作者而言,比起自然的荒凉更值得激动和兴奋。通过此次活动大家深刻认识到,深入基层进行采风,既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创作题材,推动“中国梦”精品创作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客观要求。走出熟悉而安逸的小环境,文艺工作者们惊喜的看到,“春风已度嘉峪关,祁连山外不荒凉”——这动人场景无疑值得我们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去讴歌,而这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也必将成为我们艺术创作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