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舞步,无声的呐喊
简约的服装,简洁的动作。《记忆深处》的舞台一切从简。通过舞蹈演员极富雕塑感的肢体语言,张纯如对历史的不休追忆,向人们传递记忆深处的真相。
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青年舞蹈家唐诗逸扮演的张纯如一袭白衣白裙,每一个转身都伴随着抽咽、流泪、叹息。她旋转、跳跃、奔跑、倒地、挣扎、奋起,瘦小的身体爆发出巨大能量,每一个动作,将内心的感受如利剑一般,直刺人心最深处。
观众跟随她的身影——
看见了,侵华日军残忍的“万人坑”,舞者们在舞台边缘无声地坠落,一个接着一个。
看见了,当年怀有身孕的李秀英,与日本侵略者拼死搏斗,身受37处刀伤,却坚强地活了下来。
看见了,德国商人拉贝,在一群难民头顶上撑起一块白色的大布,竭尽所能保护他们不受侵华日军的残害。用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
看见了,一个站在道具桌上的金发女人,拼命地推开日本兵,把中国妇女们往桌上拉,但拼尽全力却仍然无法保护她们不受侵害。她是美国人魏特琳,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在她的努力下,成千上万的南京妇女逃过了被日军蹂躏虐杀的悲惨命运。
也看见了以东史郎为代表的日本军人罪行累累之后自我良心的谴责……
在舞台上,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记录者和研究者像一个个镜面,他们从不同的片段、散点合力指出历史的真相。
快速、猛烈近乎咆哮的滴滴答答打字声在剧院响起。舞台上的张纯如手指上下翻飞,她在愤怒和痛苦中记录下一切。此刻再看舞台布景,上下两片犹如一本打开的书,和张纯如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记录者、研究者交集连接,让观众从身处绝境的人们守望相助,看到人间大爱。
“58年过去了,皱纹已经掩盖了刀痕。在我年轻的时候,我脸上的这些刀痕是明显而可怕的……”幸存者李秀英14年前已经离世,但她的控诉不会停止,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写下的这一对话在现场反复回响。统计截至2018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单也在巨大的屏幕上滚动。
不以“美”为基础,克制地展现真相
如何用当代化的语言和国际化的视角来表现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是《记忆深处》剧组一直在探索的。在总导演佟睿睿看来,《记忆深处》不是悲伤蔓延性的作品,它也不煽情。“尽管看到演员们动情的表演,我的眼泪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但是走进剧院的观众可以看到,我们是非常理智、克制地完成这个作品……”真实、客观、冷静,是主创的创作之匙。
创作前期,为了确保史料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主创团队深入研读了大量纪实文学与纪录片资料,实地参观江东门纪念馆。主创团队成员还拜访了张纯如父母,深入了解张纯如事迹,以及海外华人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缅怀与悼念情况,进一步丰富了剧目的创作内涵。
“舞蹈语言是美的,但是《记忆深处》不是以美为基础,而是以真为基础。”佟睿睿说,舞台上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画外音、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处人物的境况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有一个场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日本兵在杀人时突然陷入两个母亲为他送行的回忆。“亲生母亲送了他一把匕首说,你为国家而战,你去死吧,死了你一个没关系,我还有两个儿子。他的养母却让他活着回来,给了他一个暖暖的拥抱。”佟睿睿说,这是《东史郎日记》里的真实记载,抽象化后用艺术的方式再现于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佟睿睿也是13年前舞剧《南京1937》的导演。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当她再次面对这段历史和题材时,她选择了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表达。“让我再一次选择这个题材的,是那些在黑暗中散发出人性光芒的人们。我觉得应该有一部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
“从《南京1937》走到《记忆深处》用了13年。感恩一切!那是值得记住的时刻!”佟睿睿在微博上表达了内心的激动。
■观后感——
印青(著名作曲家):《记忆深处》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思维和全新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这一段历史,来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与救护者,给我的感觉非常震撼。这部作品的整体舞台呈现与传统舞剧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形式似乎是碎片化的,却互为印证,完整地呈现了历史事实和每一个人物的内心。
王丹红(青年作曲家):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无法抹去的一段沉痛记忆,今天看到用这种形式来展现,既有时代感,也有历史的厚重感。肢体语言展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直击心灵。
高同学(中国石油大学):这是我第一次看真正的舞剧,无论是主演还是群舞,都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尤其剧中张纯如写作的那一段,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爆发,展示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梁同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是在网上看到了剧目的预告片,所以赶来看这场演出,现场有了很多不同的感触。从张纯如了解历史,到决定写出历史真相,再到最后的逝去,《记忆深处》最大的不同是从一个个人的记忆着手,展示一个侧面,让人们想主动了解这段历史。这个舞剧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以后会从更多的角度去探寻、铭记这段历史。
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