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但凡去过华山的人,无不被华山之巍峨险峻所倾倒,然而,那些默默无闻为华山建设开路的人,才更让你难以忘怀……
自古华山一条路,数十年来,有不计其数的人在险峻的华山之巅命丧山崖。居住在金锁岭西坡上的华山老人李寿民,已经默默无闻地在这险山峻岭上修了30多年华山路,跟他一同开路的工友中,已先后有8人滑落山崖送了性命。这些惨剧至今让李寿民老人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也激发了老人为后人修路造福的决心。
老人不仅坚持不懈地凿石修路,他还是华山人文精神宣传者及华山保护者。工余时,他将每天的所见所闻统统地记在本子里,现如今他已自著了两本文集出版。老人说:“我常年驻在山上修路,过去每天做工收入不过几块钱。如今儿女已成家立业,儿子大学毕业留在大城市工作,孝顺的儿女考虑到我年岁已大,曾几次劝我下山享享福,可一想到那些死去的工友我就难过。作为华山人,我会一直修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位有情有意的华山老人情怀,这不仅是华山人坚韧的气节,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称,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1、自古华山一条路,它仿佛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和老人一路艰辛催人泪下的故事。
2、常年居住在金锁岭西坡的七旬老石匠李寿民,不仅是华山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众多的华山人中一位默默耕耘的凿路人。他每天行走在自己修建的山路上,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因为这条山路凝聚着老人辛勤的汗水与付出。
3、无需华丽的词藻,这满是老茧的双手,诠释了老人一路艰辛的历程。
4、这副眼镜伴随我几十年,不舍得丢掉,如果不是它护我的眼睛会被迸瞎多少次。
5、“让华山名扬天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山。为了当年故去的八位工友,我会用尽余生力量,凿石修路不止,造福家乡后代。”老人如是说。
6、多年以来,老人倚山为家,倚大锤为伴。面对大锤和凿子老人很是兴奋,他说:“这是我全部的家当。它是我的财富,也支撑着了我家的生活。”
7、李寿民老人早年是华山下山脚下的一位教书先生,后来改了行当了石匠。老人对华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对当地的人文地理了如指掌,每当有山外的来客时,他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华山的古今过往。
8、老人说。我曾经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体会到,人不能碌碌无为的活着,虽然每天与山路打交道,看似很平凡,但对后人来讲,它的价值、意义是非常大的。
9、老人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工余时不是看看书,就是动动笔,记下在华山上的所见所闻,如今老人己写下了几万字自传,已出版两部《美丽华山散文集》
10、“我是华山老愚公,立志要把顶峰登,年虽70不减勇,老当益壮学英雄,登山健体能延年,辛勤劳作造福千万家。”这首朴实无华的诗句虽短,却是浓缩了老人对家乡华山的浓浓情怀。
11、“几十年前,与我一道起早贪黑修路的八位工友先后走了,至今我还历历在目。心底话,我要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这座大山,走完我最后的人生之路。”李寿民老人遥望着华山之巅深情地说。
作者手记——
人性之美方为世间大美
我与华山老人李寿民的故事
那年,我受邀前往华山采参加风活动,同去的有十位影友,清晨五时许,影友们都背上长枪短炮去了东峰,我留下看行李。西岳华山对第一次到访的我,绝对太有诱惑力,而我清楚认识到拍风光我心里没底。期间,我按捺不住对大美华山的好奇,便东张西望,就这样途经金锁岭的崎岖山道之际,我与一黑瘦老人邂逅相遇。这人年过古稀,还有些驼背,背在身后的手拿着一把大锤、四个凿子。
来到一个僻静处,老人席地而坐,开始凿路,累了就歇下来擦汗,或从包里掏个本子写些什么。趁这当儿,我开始仔细打量老人:蓝布帽子,檐上尽是长期积淀下的白色汗渍;老花镜,镜片布满裂纹;双手满是老茧,指甲多开裂;一双没套袜子的脚,从军用鞋里探出几个趾头……
于是,我敏感地认定老人有故事,急忙凑了上去,与老人搭讪起来。正当聊得投机,老人从包里掏出本书递给我。我扫了眼封皮,定价20元,心里暗想这老头怪会做生意,于是就掏了钱给他,哪知老人却摆摆手说:“不要钱,送你的,我自己写的。”翻翻内页,我惊奇地发现:里面都是与华山有关的诗歌、谚语和故事。
“那给签个名吧。”“成!”老人抓起废纸包裹的圆珠笔,认认真真地写下:“华山开路老人李寿民赠。”
老人祖业开山凿路。从山下一直凿到金锁岭,30余年间,老人见过太多人不慎坠落深谷,既有游客,也有他的8名工友。“那就是因为华山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人满腔悲伤地说。
他早年是华山下山脚下乡村的一位教书先生,后来改了行当了石匠,靠凿路的微薄收入,老人撑起了一个五口之家。两个女儿先后成家,儿子也当上了国家干部。他们要接老人进京过几天好日子,老人不乐意:“我的生活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山下还盖了新房。这里有我永远无法忘怀的工友们,为了他们的遗愿,这辈子我死也要死在山上!”
在和老人短暂地接触相处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华山的大美,可不就浓缩在这老人身上吗?我觉得自己从良心上讲,有义务把老人的故事宣传出去。获许后,我开始跟拍老人。一路上,我用镜头记录了老人的一举一动,那开裂的指甲、厚厚的镜片。老人说,我凿路这么多年,要不是眼镜护着,眼睛可能早被碎石迸瞎了。
从华山返回后,我满怀激情地立即整理编排了这次拍摄的图片,这组由25张照片构成的《悠悠华山情》纪实作品,一经人民网发布,即刻赢得网友们的广泛关注。那年正巧《中国摄影》杂志举办首届“我心中的华山”全国摄影大赛,这组作品从成千上万来稿中脱颖而出,震撼了评委们的心。并评为十佳纪实专题作品奖。在陕西省渭南市举办的摄影大展上,我应邀参加了开幕式。
难舍我与李寿民老人的那段情节,我又一次去了华山与老人见了面。老人见到我特别高兴,拉我去他现居的地方,并热情地在家里请我吃饭。老人高兴地告诉我;“由于你那组图片的传播,有很多好心人给予我很多资助,江西卫视、凤凰卫视等拍了我的专题片,当地政府还为我在后山修缮了房子。”后来我才知道是那时我的那组图片并被社会媒体关注。
摄影不仅能改变人生,也让自己不断地丰富起来,世界观的不同决定作品的不同,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者,积极传播当下社会热点,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摄影存在了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器材还是技术都不断地革新和进步,但是唯有摄影师本真是不变的——记录传递世间大美,它是每一位摄影者永恒的主题。
【作者简介】
刘立明曾供职江苏省徐州市邮政分公司,1993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中国邮政报》、特约摄影记者,人民网特邀记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信摄影家协会理事省邮政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徐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作品简介】
《悠悠华山情》获《中国摄影》杂志举办首届“我心中的华山”全国摄影大赛十佳纪实专题作品奖。第四届北京国际周展出获收藏奖。中国通信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摄影大展,获纪实类银牌奖。
作 者:刘立明
投稿邮箱:xzwl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