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上午,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南京美术馆、《建筑与文化》杂志编辑部承办的“艺术新视线——第二届当代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南京美术馆开幕,随后举行了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研讨会。
此次参展作者既有专门从事美术创作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的实力派艺术家,也有从事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作品或细腻隽秀、或大气磅礴、或工细雅致、或生拙朴厚,在思维观念、表现技法、风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体现了对学术创新与艺术创新的追求与探索。
研讨会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主持,南京市文联副巡视员王维平,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建筑与文化》杂志总策划金凯生,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衡正安,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方澄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锋,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程波涛等美术评论家及参展作者顾伟玺、程万里、宋备、薛扬、黄永健、郭大兴、刘宗超、张乾元等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王廷信回顾了“艺术新视线”专栏四年来的发展。该栏目旨在以新的目光观察艺术创作的动态,所推出的艺术家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多数艺术家均非专业艺术创作机构的专职创作人员;二是所有艺术家均有较深的学养。第一个特点是想观察艺术与生活、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联,思考艺术的社会功能;第二个特点是在把学养与艺术创作链接起来,思考学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这些不以创作为主业的艺术家,更能体现艺术创作的本色。他们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对兴趣的忠诚而从事创作,所以更接地气,更有生机,更能映射出真实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从本质上是为人服务的。这些艺术家一方面借助艺术创作完善自己的素养、以艺术的方式把握着世界,使自身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另一方面通过以艺交友、以艺求真、以艺求善、以艺求美、以艺求趣等多样化的方式传达着人的美好情感、丰富着社会生活、满足着社会需求。就第二个特点而言,“艺术新视线”所观察的向度是学养对于艺术创作的作用。学养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优秀传统,学养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观察世界、体验世界、认识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的触觉更加敏锐、让他们的判断更加精准、让他们的认识更加深邃,也让他们的技法更加精湛。“艺术新视线”所推出的多是能够以学养艺的艺术家。
参展作者分别谈了自己艺术实践及感悟,并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对今后创作产生新的认识与思考。刘宗超认为“艺术新视线”体现了一种“大艺术观”,视野开阔,在各个艺术门类生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相互滋养,非常难得。他认为,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艺术家既要尊重艺术规律,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明确表达什么、怎样表达和为谁表达的问题,从艺术本身出发,树立更加高远的追求。同样地,薛扬提出,艺术不能闭门造车,这样的交流活动对艺术创作很有帮助。他认为,兼顾创作与教学的高校教师,创作心态上的更加纯粹,值得自豪。同时,教学相长,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很强的爆发力以及广博的见识,也让他时刻不忘提高自己。他对自己下一阶段的期待是,画自己喜欢的东西,以自律的心态,给观众呈现审美的作品。程万里紧接着对“审美”做出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审美是我们时代最需要提倡的,它是精神富足的表现。而审美离不开理论家的大力推动,因为有些审美是需要进行解读的。所以,“艺术新视线”不仅是一次展览,更建构了我们对艺术的感知和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它搭建了一种审美体系,让人们感知到艺术家、艺术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饱含着艺术家不同艺术情感的。宋备由此次展览联想到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问题,认为中国画在江苏的发展已有转向的感觉。黄永健则分别阐述了“艺术新视线”对弘扬传统文化、学科建设、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张乾元谈到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认为艺术要高于市场,“财大官人”是做不好艺术的。郭大兴则用亲身经历诠释了金钱不是人生最主要的追求,也展示着一名艺术家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他不光要知道怎么画,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画。关于传统和再创造,他认为自己近年的创作始终坚持传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最后讲到泼墨泼彩,希望征求各位批评家的意见和建议。顾伟玺认为,判断艺术家是否“专业”,应该根据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的社会职位。艺术创作“为变而变”,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是偏门而非正道。他还认为,中国画要谦虚地博采众家之长,同时也要注重宣传自己,足够自信地彰显自己的艺术主张;不但要传达唯美的东西,还要体现深厚的根基。
美术评论家对参展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很多作品有深度、有层次、有突破,所传达的生活气息、艺术气息和文化气息是不言而喻的,并表现出古今中外的多种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也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自我审视与发现的新突破。
衡正安首先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肯定和期许。他认为,近年来,江苏文艺的发展有成就也有不足,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冷静的思考。而通过“艺术新视线”这样的平台,我们看到了艺术评论对创作的引导作用。因此,书画家的水平要提高,评论家的水平也要提高。希望专栏和展览继续做下去,期待产生更深广的影响。关于此次展览作品,总体感觉典雅、清新,具有一定代表性。最后,他就对当下书画艺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发表了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我国的文艺有“高原”,少“高峰”,书画界亦是如此。书法绘画的深度首先来自中华文化本身的精神深度,来自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审美方面的深度,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的深度;而笔墨的深度则决定着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对传统艺术而言,没有意识到这三点,就无法有所突破。甘锋指出,此次展览对如何通过艺术体现文化的问题,从绘画与生活的关系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关于理论和创作的关系,他表达了与衡正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理论没有指导艺术创作的义务,也没有指导艺术创作的能力,其本质是求真的,当它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自然会起到推动作用。最后希望各位艺术家继续参加“艺术新视线”的互动,期待看到他们艺术上的更加成熟,以及自我否定与突破。杨祥民从学术性和创新性的角度,强调理论和思想的创新。他认为理论和创作是相互启发的。从理论上进行艺术的突破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期待的探索。学术性、创造性和引领性是“艺术新视线”的三个重要特性。方澄清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的独立性,要深入生活捕捉细节之美。程波涛认为,深度固然重要,厚度也很重要。这次画展包容性很强,有国画、油画、书法、设计四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家心像的体现,在兼顾学术性与审美性的同时,彰显了艺术家的文化担当和审美自信。
最后,金凯生表示,希望“艺术新视线”专栏加入一个概念:“艺术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把理论的深刻探讨和艺术家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结合起来。
王维平代表主办单位表示,这是一次体现了文化传承和创新,体现了学术交流的展览及研讨会,市评协应多联合高校、专业学会搭建展示、交流与传播的平台,也祝愿“艺术新视线”这个逐渐成长起来的品牌性评论活动可以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