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南京市文联向全市文艺工作者发出“凝聚力量,共克时艰”的倡议书,组织动员南京文艺家发挥文艺力量宣传防疫知识,记录和讴歌抗击疫情一线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英勇事迹,记录和讴歌南京城、南京人对武汉紧急驰援、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激励人民战胜疫情的斗志和信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文艺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00多名文艺工作者投身文艺战“疫”,他们将抗击疫情期间的一幕幕感人场面和心中所思所感,化为笔底波澜,转化成3000多件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涵盖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多个艺术门类。南京文艺生活网择优推送19期文艺战“疫”专题稿件,被网民广泛转发推送;部分作品在中国文艺网、学习强国江苏平台等媒体刊载,有关作品总阅读量和点击量超600万次。
这是全国上下共克时艰的一次人民健康保卫战,也是全市人民、包括南京文艺工作者众志成城的一次自觉行动。在这场人民战争中,南京文艺界名家带头,发挥了主动担当的引领作用;多方响应,奏响了“为爱而战”的时代强音。全市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并肩奋斗,激发了无限的创作热情,彰显了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文学作品
《疫中感赋》两绝
俞律
一 伤逝
芳草年年如旧绿
武昌城下柳依依
白云千载今何在
黄鹤楼前人不归
二 期待
春雷破冻催甘雨
翘首万家渴望中
老树飽风吹不住
寒梅一朵已先红
[剑明打油和恩师俞老]
一
东园芳草年年新
三镇城下雨未晴
待到秦淮柳依依
黄鹤楼前看白云
二
雷神火神催甘雨
万众渴望裸奔去
老树新枝添诗韵
长江滾滾是笑语
[诗家冯亦同先生和俞老]
奉和俞公胡子《疫中吟》
一 伤逝
台城柳丝伤古今
牵动滔滔长江情
逆风千里东逝水
只为汉中白衣人
二 期待
玄武公园门已开
翠虹堤上人徘徊
细听五洲鸟语喧
不知口罩哪里来
战瘟神
冯亦同
长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白色
穿防护服的天使,飞越万水千山
所有的路口,都亮起警戒的红灯
长长的隔离线,守卫着爱的家园……
不一般的庚子年,全中国心系武汉
火神山雷神山,崛起战瘟神的雄关
疫情就是号令,防控就是责任——
十四亿同胞的牵挂都送到最前沿!
鲜花绽放在春风驰援的每一个角落
速度与激情诠释2020最真实的内涵
想起17年前那个“戴口罩的春天”
想起半个世纪前毛泽东的光辉诗篇
让我们以《共和国之恋》回答历史
让我们用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告诉世界——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当疫情来临的时候
傅宁军
2020春节临近,原来喜庆的年味却被越来越浓的不安冲淡。江城武汉传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时在手机公众号里传送,以至于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扒手机,看看当天又有什么新的信息。当钟南山出现在央视的访谈中,老院士直言不讳振聋发聩。随后,1月23日上午,宣布武汉封城。
封城?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说封就封,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不有过!在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长江之上,先有宏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才有我们引为骄傲的南京长江大桥。在全民族抗战史上,日军南京大屠杀不容忘记,武汉保卫战更是载入史册。南京与武汉,同饮一江水!
1月24日就是除夕了,天色阴沉。即使为武汉揪心,我周边也没什么人戴口罩。可能潜意识里觉得,南京不至于吧。超市人来人往,是采购食品以防万一,还是一如既往的过年气氛?恐怕还是后者居多。很不幸,我突然感冒,咳嗽不止。因为从柬埔寨旅游回国,忽热忽冷,赶紧到社区医院配了中药治剂和止咳糖浆。和家人商量,大医院人满为患,自我隔离为妥。
记得除夕当天报道,江苏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苏州确诊1例,南京与扬州疑似各1例。通报强调,都有武汉接触史。不容迟疑,我原先与亲友的预约,从年夜饭到假期聚会,统统取消。此后的初一到初五,每天央视公布的疫情数字,都牵动亿万人的神经,触目惊心。我和所有南京市民一样,能做的,就是宅在家里,不出门,手机成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1月28日,大年初四,阳光大好,我的咳嗽好多了。看到南京作协胡秘书长在群里通告:按照市委宣传部部署,南京文艺界针对抗击病毒疫情要有自己的声音,现请各位思考并动员会员创作,真正体现南京温度。随后,接到江苏省作协的温情短信:常通风、勤洗手、不聚餐、不集会,尽量减少外出。要求会员积极投身主题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我给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宣传部程守勤部长打电话。其实,当我看到江苏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中有中大医院专家,就想和程守勤联系,可是一想,正在放假期间,程守勤会不会陪家人呢?电话半天没人接。后来,程守勤回复我,中大医院被定为江苏省抗疫重点医院,过年期间一天也没休息。这天他要等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救治的重症医学科潘纯副主任医师下班,争取作个采访。听我说明意图,他说,可以把微信采访视频发给你。
程守勤来不及多说,把潘纯出征的报道先发过来。1月26日大年初二,在徐州老家过年的潘纯接到带队指令,立即从徐州赶回南京,在出征欢送会上,潘纯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奔赴疫情前线,我义不容辞。请组织和领导放心,我听从组织安排,一定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共产党员。1月28日18:45,记者联系上了潘纯副主任医师。他忙了一天,几分钟解决吃饭问题,匆匆接受了微信视频采访:早上8点不到,潘纯就开始紧张的工作。每进一次隔离病房,要从里到外做全方位的防护。“我上午在隔离病房待了2、3个小时,下午又进去忙了3个小时。每次出来,都是汗水湿透衣背。”潘纯调侃道:“幸亏现在是冬天,如果是夏天穿着隔离衣待这么长,估计出来就成落汤鸡了。”
潘纯管的病人,有 3 个病人要用无创呼吸机,5 个病人带着有创呼吸机。穿着包裹严密的隔离衣给患者翻身,工作量超大。“5 个病人,每人都需要翻身,早上翻过来下午再翻回来,算下来一天就要翻 10 次。每次给病人翻身都要 5 个医生,遇到八九十公斤的病人,更是费劲。”
潘纯从早到晚连轴转。在隔离病房查房,还要处理医嘱,与解放军医疗队同事讨论疑难复杂患者的救治。他所在的重症病区13个医生和19个护士,每个人都“超长待机”地工作。面对重症患者,几乎与感染源零距离接触,有没有过恐慌?潘纯语气坦然地回答:“没有!从来都没有!重症医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我们就是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1月30日,大年初六。当晚,程守勤发来采访90后护士李宗育的连线视频。她和同事驰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短暂培训后就进入了重症的战场。李宗育说:“我将尽我所能,和病毒斗争,战必胜!”
还是大年三十,在阖家团聚的传统佳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护理管理微信群”留言不断,不是春节祝福短信,而是义无反顾的出征请战。“收到,响应号召”“我可以”“我报名”……65名护士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封封挺身而出感人至深的请战书纷沓而至。
1992年出生的李宗育,是中大医院江北院区CCU(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师。她报名时奉上按了手印的请战书。“长期生活在红色熏陶下的我,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得知可以支援时,老党员父亲坚决支持,我义无反顾。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选择我无悔!”
女孩谁不爱美,李宗育留有一头飘逸长发。临行前,她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穿脱防护服或隔离衣方便,头发当然要剪短!”李宗育笑着说,等我回来,再留长发吧。李宗育父亲是退伍军人,也是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女儿是爸妈的小棉袄,哪个父母不想让女儿远离危险,然而救死扶伤是女儿职责所在,得知女儿选择,父亲即兴赋诗《送吾儿赴武汉战役》。“风萧萧兮易水寒,不计安危赴国难,恨无子嗣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
程守勤发来的微信视频,每天都更新。武汉抗疫攻坚还在继续,连线采访也在继续。程守勤声音沙哑,说医生护士太伟大了。守土有责,许多医院都有他们的“程守勤”。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首批147人,第二批139人,第三批120人,这些业务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来自省内各市县医院。“火神山”医院落成,东部战区总医院200人医护方队出征武汉。
当我宅家的时候,南京仍在有序地运转。市委宣传部杞勇处长微信相告:非常时期,你不要来,我联系市文明办周晔处长,把防疫信息发给你。我看到,多次国际航班在南京降落,其中有武汉籍旅客,南京怎么办?市领导态度明确:“我们防的是病毒,不是武汉人!”安排特殊通道,腾出市委党校。在寒冷严冬,暖和的房间、舒适的床铺以及可口的饭菜,异乡旅客倍感温馨。我看到,南京未雨绸缪,非典后就建立了本地“小汤山”医院,庆幸的是,足以收治确诊患者,已有治愈病人出院。我看到,医护人员坚守阵地,而民警上岗,社区工作者上门,筑起一道道屏障,顾不上家人,顾不上休息……
春节至今,我没有出过门,即使可以凝视窗外的阳光,仍然宅在家。小区门卫严格设岗,进出人员都要戴口罩,测体温。电视新闻里,让人心悸的数字仍在递增,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生命,一个遭遇不幸的家庭。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唯有不乱跑不添乱了。也许,突如其来的疫情,与当年非典一样,需要太多的反思,也需要太多的问责,而此时此刻,大敌当先,国难当头,有这么多人毫不退缩,冲在了控制疫情的最前线!
2008年汶川地震,我曾受命随江苏作家采访团奔赴灾区。而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我只能看微信,默默为医生护士和各条战线工作人员祝福。透过防护口罩和护目镜(有的还没有),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容,看到是一双双眼睛,那里有疲惫而顽强的目光,给人们以希望的目光。
谁都知道,宅在家里相对安全,此时最危险的是重症病区,还有许多也许可能传染的未知空间,病毒会躲在任何角落里。然而,我们相信灾难总会过去,相信一定会春暖花开,就是因为前面有你们,这些与病毒以命相搏的勇士,这些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还有保障这个城市的所有人,从防控疫情指挥部到相关部门,包括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供电员工,还有快递小哥、清洁工、收银员、小区门卫等等。你们的绝不退却让我们感动。和你们的家人一样,我们期待阳光袪散病毒,请你们保护好自已,平安回家!
戏剧作品
春天保卫战
(诗朗诵)
词作者:葛逊
甲:又是辞旧迎新,正值春节,
我们迎来了不期而遇的新挑战。
己:又是雨雪交加,正值跨年,
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考验。
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来势汹汹,
举国上下,情牵武汉。
丁:一个超千万人口的城市封城,
毅然决然,如同壮士断腕!
壬:野火般的疫情加快蔓延,
形势严重,刻不容缓。
癸: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生命重于泰山。
寅:全国在行动!
抗击疫情,支援武汉。
卯:以疫情为令,从中央到地方,
有力行动,精准施策,书写新篇。
辰:中国力量在此时凝聚成山,
中国精神在此时涌起巨澜。
巳:在武汉,在湖北,在全中国,
举国体制优势正在彰显,
打响了一场齐心协力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午:为生命接力凝聚全社会合力,
全面动员,八方驰援。
未:防控疫情,全民在行动。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从西到东,从北到南。
申:勤洗手,勤喝水,点滴注意,
不串门,不聚餐,不添麻烦。
酉:每一次出家门,都全副武装,
每一次戴口罩,都严加防范。
戌:万家团圆之时,白衣天使出征,
最美逆行,成为新年的头条和封面。
亥:生命的接力,争分夺秒,
医护工作者纷纷请战,日夜兼程、星火驰援。
甲:没有硝烟,胜有硝烟,
我们一齐面对,共渡难关。
乙:武汉,加油!与您一起共克时艰,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丙:此时,我在南京,遥望江城,
长江东去,把我们心心相连。
丁: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如彩虹,如双臂,把我们紧紧相挽。
戊:此时,我在金陵,思念武汉,
当年下关的江汉轮仿佛是传递友谊的鸿雁。
己:同饮一江水,鄂苏一线牵,
今日思君不见君,怎不泪涟涟?
庚:那些四面八方飞往江城的勇士中,
有来自南京的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
辛:那些源源不断运往武汉的防护器材,
满载着南京人民的火热情怀和无私奉献。
壬:南京微笑面对数批因武汉航班取消,
停留南京的境外旅游团,
癸:其中包括多名武汉籍的不速之客天上来,
“博爱之都”让她们丢掉愁容换笑颜。
子:不眠之夜,南京陪伴。
丑:大疫面前,为南京温度点赞!
寅: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春天保卫战,
卯:武汉,让我们心手相牵。
辰:万众一心迎挑战,
巳:众志成城走向前!
午:坚持下去,直到春暖花开,
未:坚持下去,直到胜利凯旋。
申: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
酉: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
戌: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
亥:2020,让我们铭记这个春天!
合: 2020,让我们铭记这个春天!
战胜病魔迎曙光
(越剧开篇)
从来辞旧喜气洋,今年迎春不寻常。
党中央一声号令摆战场,全中国抗击病毒战旗扬。
冲在前白衣战士逆行上,天使们无私无畏战前方
春寒时节梅竞放,新春写下新篇章、新篇章。
放弃团圆向战场,救死扶伤第一桩;
一个个热血澎湃激情扬,一声声庄严誓词响铿锵;
一张张大爱无疆请战书,一句句温馨嘱咐暖心肠。
哪里危急哪里上,前赴后继挺胸膛。
是你们废寝忘食战前线,是你们舍生忘死保一方;
是你们身心憔悴情无限,是你们口罩后面泪满眶。
这便是:人民名义,至高无上!
喜看明天驱魔障,
长江两岸,神州大地,迎曙光!迎曙光!迎曙光!
音乐作品
幸福不会延期
我相信
作词:王晓岭
作曲:濮鹰
我只看见你的眼晴,
却看不清你的面容。
我相信天使救死扶伤,
高尚圣洁的心灵。
我只看见你的出征,
却不知道你的姓名。
我相信勇士逆向而行,
舍身忘死的冲锋。
我相信手挽手风雨同舟,
我相信肩并肩众志成城。
亲爱的人,亲爱的城,
春回大地还会再相拥。
我相信我们同饮一江水,
我相信我们同流一片情。
亲爱的人,亲爱的城,
春回大地我们再相拥。
舞蹈作品
用舞蹈向一线医务人员致敬
作品人员:李坚、郭冉冉、杨剑、杨一凡、单慧洁
健康舞
作品人员:张楠、张佳、徐婷
美术作品
油画《2020.武汉》 130X150CM 伍盛
中国画《2020.冬》 90X180CM 刘红沛
摄影作品
1月25日,江苏省首批医疗团队在南京集结,驰援武汉。图为医疗队成员在南京南站出发前,泪别亲人。蔡敦昊摄影
1月30日,在宁留置观察的武汉一家三口,从房间内隔窗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给南京点赞。段仁虎摄影
书法作品
《七律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吴国平
《同心戮力 抗击疫情》 吴勇
民间文艺作品
剪纸《致敬最美逆行者》 张方林、张舒芫
雕漆画《共克时艰》 何桂容
文艺评论作品
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汪政
社会、民族或国家的重大事件对文艺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不管是社会的、自然的。它们不仅从题材与主题上给了文艺创作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影响,对人的心理的震撼,并以此为契机而带动的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建构,自然灾害,包括瘟疫、疾病也是如此,以至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灾难文艺与灾难美学的传统,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伟大作品。以近几十年的中国当代文艺而言,唐山大地震、南方洪水及冰冻灾害、非典、东南亚海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甲型流感等等,都在文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文艺,也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对灾难的表现参与到了社会与文明的进步中。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中国,中国文艺家们又在第一时间体现出了勇气、担当、情怀与思想的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与许多社会力量一起,加入到了对这场灾难的抗争中。
一般而言,灾难文艺有它的发生、发展与提升、深化的过程,并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关注点与思想情感主题。目前中国的抗疫文艺还处在第一个阶段,它与疫情的发展是同步的、共时性的,这时的文艺必然会服从社会的总体需要,体现国家与人民的意志,将反映疫情与民众生活,同情和悲悯受难者,特别是发掘抗疫主体的不屈精神、大爱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勇气作为中心主题,以提振民众抗击灾难的信心,甚至以文艺的方式科普防疫知识,生动形象地描写健康科学的生活等等。在文艺形式上也有其特点,诗歌、书法、歌曲、摄影等等创作快捷、灵活,传播方式迅速、有效的体裁门类更易发挥作用。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没有深入的生活就不可能创作出内容真实、思想深刻的作品,创作者也不容易激发出真挚动人的情感。但爆发性传染病的特性又不容许文艺家们深入到灾害现场,所以,第一阶段的灾难文艺还是有许多限制的。但是,伴随着网络传播和自媒体的发展,加上非虚构文学、短视频艺术与手机摄影的兴起,我们还是在目前第一阶段的抗疫文艺中发现不少精品佳作。它们中的许多作品虽然并非出自文艺家之手,但由于这一题材所自带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属性,使它们不胫而走,感动了无数的人们。由于这些作品来自疫区、来自抗疫现场,从而也为以后抗疫文艺的再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随着抗疫进程的发展,抗疫文艺必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文艺家也有了更多的积累和思考,艺术形式与门类也会走向多样化,许多大型的文艺作品如电影、戏剧、音乐与复杂的造型艺术都会陆续产生,甚至会形成主题创作的井喷。毫无疑问,对灾难的全方位表现,特别是对抗疫中涌现的动人故事与英雄人物的表现,对在抗疫中体现出的民族大义、人道情怀,对在这次抗疫中生成的特别的精神力量将是创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人类每次灾难之后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的精神价值。不管是对抗击灾难、重建家园,还是为以后面对可能出现的灾难,都是十分宝贵的。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努力反映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这不仅是我们抗疫文艺的宗旨之一,也是我们抗疫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的伦理。
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灾难的产生常常是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中人类的认识水平、社会管理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正是在不断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这种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历史上的灾害总可以反复书写,以至灾难一直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从长时段的创作看,如何摆脱功利的、即时的、有限的视角,在人性、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深化,从生命、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这场大不幸的自然与人文涵义,值得中国文艺家以超越的姿态进行观照与反思。
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目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而孔,但当灾难来临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人民创造历史,正是在灾难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他们体现出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优秀的灾难文艺不少来自灾难现场,因为其苦痛感同身受,所以激起的思想火花就具有了别样的冷艳与灼热。他们为灾难以及在灾难中的人们所震惊和感动,不约而同地去寻找、去思考灾难中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渊源、内涵、现实表现以及对国家、民族、人类与未来的意义。在优秀的灾难文艺中,反思型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以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与医疗的本质,国家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直至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它们不断丰富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涵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从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灾难文学?为什么有灾难片?为什么有那些矗立的灾难纪念雕塑?就是因为它们有着灾难文艺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所以,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悲情换取眼泪,它们时刻警惕以浅薄的心灵鸡汤拉低精神的天际线,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椎心泣血,精益求精,才会创作出感天动地的优秀之作。正因为志存高远,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因为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越其自身,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国家不幸诗家幸,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振羽
武汉,武汉,自然是武昌与汉阳、汉口的合称,因这里是长江奔流至此与汉江汇流之地,也就有了三镇并峙九省通衢的荆楚苍茫。武汉作为位居中国之中的战略枢纽要地,在诺大的中华版图上的举足轻重,自不待言,但谁能想到,在己亥将逝庚子在望之际,一种被称作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大爆发,震惊了中国,惊骇了世界。倍感无助与无力的我,困居斗室,彷徨踯躅,瞩望黄鹤楼下的大江奔流,遥想武汉三镇的越事千年,唯有默默祈祷这座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的被称作东方芝加哥的硕大都市早日摆脱疫情的蹂躏,重现一派盛世的繁华辉煌。
多少次想象武汉的模样,大多来自于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自于古老相传的碎片化的点滴记忆。俞伯牙钟子期在此相遇,屈子行吟泽畔与此有关,绵延八百载的楚王熊家,多少次经此挥戈北上争雄中原经略天下,湖广一体,鄂湘比邻,豫皖相望,川鄂并肩,鄂赣齐眉,武汉因其山川形胜大气磅礴成就几多华彩乐章。秦汉之际,武汉早已崭露头角。光武刘秀,粗定中原,得陇望蜀,平定巴蜀,吴汉与岑彭大军云集,同仇敌忾,沿江入川,整军经武,路经武汉。六朝金粉,南北对峙,武汉得失,关乎江南半壁。蜀襄失,则江南失,成为共识。南宋偏安一隅百余载,真正方寸大乱,崖山绝望,是因为丢失湖北啊。岳飞主战,最终屈死杭州风波亭,但他当年镇守武汉,力图恢复中原,也是惨淡经营煞费苦心呢。岳飞后来被追封鄂王,在黄鹤楼下,有其英姿飒爽的塑像巍然耸立,寄托着后人对一代忠烈的缅怀与感慨。看金庸小说,写襄阳失守,郭靖大侠再神武超绝,也是回天无力呢。实际上,贾似道这个被千夫所指的所谓大奸臣,也曾在襄阳血染战袍殚精竭虑过不少时日呢。蒙元短命,末期乱政,朱元璋以草根布衣,崛起于濠泗淮甸,带领淮西集团,争锋天下,他最为强劲的对手不是盘踞苏州的张士诚,而是以武汉为据点的陈友谅。《大明英烈传》,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即使到南京六朝松下读大学了,还会与来自湖北的同学讨论探究陈友谅究竟死于朱元璋哪个部下之手?他为何不直捣南京而是纠缠南昌?朱元璋分封陈友谅之子陈理以爵位,如今南京长江路上的汉府饭店之名也与陈友谅这个短命的“汉朝”有关呢。陈友谅与朱元璋争斗,世人多知南昌之战、鄱阳湖大战,但此前的龙湾大战,却并不太为人所知。龙湾大战,就在南京西郊。陈友谅居然相信了康茂才的诈降之计,纠集人马,远离荆楚,直奔南京,这样的敢于冒险,这样的孤注一掷,这样的轻率鲁莽,这样的信以为真,实在是令人费解。朱元璋等人以逸待劳,大败陈友谅。但陈友谅并没有因此而一败涂地一蹶不振,他返回湖北之后,仍旧整合力量,秣马厉兵,与朱元璋继续较量,虽然陈友谅最终彻底失败,战死在鄱阳湖上,但他与张士诚的被俘还是有些不大一样。张士诚也是不屈而死,但毕竟做了阶下之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在大三暑期,北方大雨,洪水泛滥,铁路运输不大正常,陇海铁路不大顺畅,我与同乡买了船票,在南京下关,距离陈友谅与朱元璋拼死拼活的江湾不远处,逆水而上,要经武汉走京广铁路北上。到了武汉,谈不上兴奋,总觉得这座江城如同书卷故人一般,家常,幽深,皮实,混不吝,但还是去了不少地方。黄鹤楼,知音台,长江大桥,东湖,武汉大学,珞珈山,等等等等,走马观花,不一而足。多人知道,姚雪垠是河南人,但他写《李自成》则是在武汉,李自成仓皇失措,离开北京,经山西到陕西,方寸大乱,一路南窜,到了武汉,本来有坚守武汉的计划,但很快就放弃了,最终死在湖北的九宫山下。读姚雪垠写到李自成的穷途末路,进退失据,那种绝望与压抑,令人印象深刻。当今武汉文坛,有两个女性作家,不能不提,她们是方方与池莉。池莉是如今的武汉作协主席,这些头衔无关紧要,但池莉的《烦恼人生》,原本叫做《一个武钢工人印家厚的下午》,小说虽然是中篇,但写尽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底层人众的无奈与琐碎,当然还有微茫的希望,池莉因此小说而被贴上了“新写实主义”的标签而享誉文坛,她另有一篇《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也是写武汉的底层百姓,那种粗口爽利,那种大大咧咧,那种见惯风雨,令人忍俊不禁。多年后,与大学同学熊在汉正街吃过热干面后流连,在武汉的江滩公园漫步,还想起池莉小说的这些细节,与熊谈论着池莉与方方,颇有点白头宫女话明皇的感慨。与池莉不同,方方应该算是书香门第,她曾经是湖北作协主席,但很显然,她经常有令人惊诧的言论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她曾写过一部书叫《武昌城》,此书要获得一个所谓大奖,我告诉她,她并没有显出意外之喜,而是颇为不屑,甚至觉得出版方不告诉她而去评奖有点不大尊重作者,这样的看淡世俗评奖,这样的不愿人云亦云,在当今社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啊。方方论战柳忠秧,方方质疑一些群众团体的人事安排,方方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的个性发声,虽然令不少人不大舒服,但还是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方方已经行走文坛大红大紫的时候,刘醒龙李修文等还在牙牙学语吧?刘醒龙有一小说《分享艰难》,这个小说本来的名字叫做《迷你王八》,是沪上的一个编辑大人给这部小说命名了如此炫目的名称。方方的《武昌城》,时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大概是指武汉是辛亥首义之地,是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的首义之地,不管这次起义有多少不足,是多么的仓促,又是怎样地慌乱与拖泥带水,但首义之功,不容抹杀。与同学熊去看八七会议旧址,附近的街巷唤做黄陂路,实际上就是为纪念黎元洪而命名的。这个黎元洪,往往被认为他的参加武昌起义,完全是被迫挟持,并非本人自愿。但黎元洪后来所为,尤其是面对袁世凯的称帝,大节不苟,坚守底线,还是很可令人钦佩的。漫步江边,散漫聊天。彼此谈到当年的武汉,一度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各种力量在此交织纠缠,北伐战争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结果是“宁汉合流”,大革命归于失败。大致在几年之后,顾顺章护送当时党的领导人到了武汉,经过武汉辗转要去大别山,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一翼的鄂豫皖苏区的蓬勃发展,从这样的革命老区走出来了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将帅。而完成护送任务的顾顺章倍感轻松,就到江汉码头闲逛一番,他看到街边杂耍热闹,一时技痒,也就忘乎所以,上前助兴,结果被特务识破,意外被捕,居然酿成了党史上令人脊背发凉的顾顺章案,此案如果不是卧底中统的“龙潭三杰”的斗智斗勇,力挽狂澜,中国革命的历史就很有可能重写。又是几年岁月蹉跎,自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关系日趋紧张,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继八一三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之后,就是倾全国之力的武汉会战,此战对中日而言,都是生死攸关,牵动全局。我们对当时战争的惨烈已经很难复原,只能从当事人的回忆与有关的影像资料中窥其一斑,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中,萧红挺着大肚子,在困顿无助的难民潮中,绝望茫然地在武汉江边码头的彷徨四顾,令人伤心欲绝。她把远遁重庆的船票给了自己的所谓男友,给人以对现世彻底失望之后的如释重负的解脱与灰心,每每想来,令人心痛如绞。空有绝世才华,生逢如此乱世,夫复何言?
武汉这座饱经忧患的城市,这座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的城市,这座我的不少师友生活的城市,如今正在经历劫难,在这样的时刻,我说不出口那些无谓的大词,也并不奢望如刘醒龙所谓的“完胜”,只是听着《武汉伢》这样的歌声,回望武汉曾经的如烟往事,真诚地为这座大江之畔的城市祈福默祷。请允许我抄录这段歌词,来结束此文:街道口的风,撩醒了夏虫,竹床上的小孩做着梦。热干面糊汤,一样的吃相,海角天涯流淌唇齿香。这是我的家,在这里长大。轧过大桥说过心里话。深夜的司机绕几圈繁华,不宵夜, 不作罢;黄鹤楼的诗, 烂熟在嘴巴;多少次我低头默念啊,只准自己骂,只许别人夸。我爱的武汉啊,江汉路的雨,淋过你几回,二厂汽水换成了酒杯。牛皮谁在吹, 面子给不给。仆仆千里,有母劝儿归。这是我的家,在这里长大。一把蒲扇挺得过炎夏,冬天雪花花,日子火辣辣。可爱的武汉伢,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故乡的土,亲吻过脚丫。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搭把手,就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