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郭晓伟
出生于1965年12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国家一级导演,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联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电影学院校友会江苏分会会长。
作品有:电视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瞿秋白》《粟裕大将》《陆定一》《1937 南京真相》《刘海粟》等,参与策划、监制的电影作品有《百年光影》《小平您好》《秋之白华》《吴仁宝》《桂香街》等。曾获得:2012-2013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国产纪录片“最佳导演奖”,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专题电视文艺节目最佳作品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这部片子,我们想要还原一个诗人背景下的毛泽东,并且要打破观众提起文献片就会想到的“老资料、采访、外景”三段式的表现方法。
在总体设计思路上,整部影片要多视角、多侧面、多手法地生动纪录毛泽东一生的心灵足迹,宏阔地再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进程。
虽然定位于“文献片”,却要有很强的综合性艺术气质。要做到:感人的故事、丰富的史料、精美的画面、诗意的语言,给广大观众以赏心悦目的艺术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益,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知识性、可视性和故事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要有韵味,有看头,有极强的观瞻性。
从众多的毛泽东诗词中,我们选出了36首最能表现毛泽东家国情怀的作品作为整部影片主要的表达对象,按照不同的写作对象、类别分布到各集之中。
《指点江山》共分为十集,分别从言志、战争、爱情、友情、乡情、咏物、山水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八个方面,讲述了诗词的基本内容。并且每集都有好几个小故事,都不露痕迹地讲述了诗词创作背景和创作缘起、内容主旨和书赠他人等等方面的有趣故事。
如何达到思想性,是整部片子成功的一个重点。因为毛泽东不是一个单纯的诗人,他的诗浓缩了他的领导智慧和处世哲学。如果单单是讲诗词,谈故事,对于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太肤浅了,只有表达出他的诗词背后的思想性,并且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精髓,这部片子才能立得住脚,并且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思考,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
一是在思想认知上把握好诗人政治家和政治家诗人的关系,解决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的高尚人格和作为杰出诗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的关系。二是要凸显“马背诗人”的特质,三是体现毛泽东心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疾苦。
从这几个方面体现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就使得整部片子有了灵魂,不再是停留在“诗词”这个表象层面上,而是能够刻画出心怀家国情怀的毛泽东的诗人形象了。
确定好了创作主线,在影片的实际拍摄和制作阶段,我们要解决的就是画面要如何表达,用什么样的呈现方法才能将设想的这些思想性的内容通过电视化的方法传递给观众,同时让观赏影片成为一种享受。这就是我们在创作中反复对主创成员要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结合。具体实施上就是要通过视觉创造来体现主题思想。
一、在画面上追求美的极致
电视是一门视听艺术,视觉上的表达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在画面的表达上第一时间吸引观众,即使解说词如何地精彩,形式如何地新颖,如果不能通过画面这种最直观的方法快速地抓住观众,就极有可能造成受众的流失。
1.画面的拍摄方面
为了能够让镜头传达出符合整部影片风格的画面,在拍摄方面对各个摄制组都提出了要求。
拍摄的画面首先必须要符合剧本中选出的36首诗词当时的历史氛围,能够表达创作的历史背景。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摄制组组成了最强的摄影阵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拍摄,先后赴奔全国各地,追踪毛泽东生前到过和创作诗词的地方,不辞辛劳地拍摄与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活动有关的地域实景、历史资料、革命文物等,将现实的山川景物、人文地貌同历史的革命文献、档案资料交相呈现,用历史眼光和现代意识来诠释毛泽东诗词,使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感悟到毛诗所反映的革命内涵和美学意蕴。
同时还要能够有表达出诗词情绪的画面,能够通过画面的方式,烘托、重现当年的现场感。为了给观众呈现最真实的场景与情感,摄制组不仅走遍革命圣地,同时深入雪山腹地力争拍摄到最符合诗词意境的景象。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像师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镜头量丰富,为避免后期剪辑时没有一个镜头的重复实现了可能性。同时镜头角度新颖、别致,特别是第四集中的抒情景物,第九集中的山水风光等大量镜头更是美轮美奂达到了艺术与美的高度结合。如讲述杨开慧写于1928年10月的一首她对丈夫牵肠挂肚的题为《偶感》的诗作时,一组杨开慧旧居的镜头,展示了被藏在板仓杨老屋墙缝里直到1982年修缮杨宅时才偶然被发现的诗稿原件,当集编导在剪辑这个段落时,努力通过镜头营造出一种悲凉、无奈、遗憾的氛围,使观众看后内心为之一震。
并且《指点江山》的摄制风格应该是奇峻壮美的,是要能够表达毛泽东博大的情怀的。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诗词中反映的中国大地的地理地貌特色,如《送瘟神》,是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为害极广的的血吸虫病时,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时刻系念着人民的领袖,他激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热忱化作了壮丽诗篇。在画面上就必须要传达出江西的地理特点、要有能反映当时百姓疾苦的情绪性镜头。才能表达好毛泽东在创作这首诗时心怀百姓的意境。
2.画面的使用方面
在画面生产的第一阶段我们进行了缜密的设计和要求,获得了大量精美的素材,非常多的画面都让我们的编导们爱不释手。但是在后期的使用中,我们有着更高更严的要求。画面的美是基础,但是否是最合适的,才是选取素材的唯一标准。
因为具体到实际的剪辑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和前期的设计有些出入的段落,我们对画面的选择是要保证没有一个重复的镜头,并且每一个镜头都要是言之有物,虽然是空镜但是涵义不能空。每一个镜头当集编导都经过反复的斟酌,如果现有素材中没有最合适的镜头,摄像组就会积极展开补拍的工作。想要做出一部好作品,就必须反复打磨。后来事实证明,我们在画面方面做出的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也是成功的。《指点江山》呈现出来的大气磅礴、感情充沛、美轮美奂的画面效果获得了观众和行业内的普遍认可。
二、在形式上的创新
纪录片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了画面,声音等其它艺术资料的运用,都能够为整部影片增彩,并且提高整体艺术性。
《指点江山》在形式方面的创新可谓是不遗余力、煞费苦心。
作为诗词的呈现,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精心安排。我们设想,每一首诗词第一遍呈现的时候可以用启功体,以红色的竹简作为背景,这样既稳重深沉,又灵秀整齐,并且准确传达了政治家诗人的创作身份,能够给人良好的完整印象。
在每一首诗词故事讲述完之后再以仿宋体完整的呈现一次,自信地让观众欣赏、品味。在第二次的出诗词的画面中,以当代著名书画家创作的诗意画做背景,更显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用毛泽东亲笔书写的诗词手书来表现,不仅让观众领略毛泽东的诗词节奏、韵味和意境,又可以欣赏他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书法。
在声音的表达方式上,是本片的另一个亮点。
通常的文献片都是有人物采访的,在《指点江山》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却希望能够有一个纯粹的艺术欣赏氛围,能够完整地展示毛泽东诗词,同时也希望观众能够建立起一个不被打扰的观看环境。而采访的使用因为采访人的表达、形象等多方面的不统一性,有时会对整体效果起到破坏的作用,所以《指点江山》大胆舍弃了人物采访这样的一个表达方法。虽然没有使用采访这一常用手段,但是在其它的声音表达方面可谓是非常抢眼的。经过反复的讨论,在声音方面选取了两位解说人的方案,分别是李力宏进行动情的解说,高峰专门朗诵十集中的36首毛泽东的诗词。
做出这样的创新并不是主创们随意想到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可行性论证。
首先在分别用诗意画和书法来两次表现诗词方面,是充分可行的。因为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影响之深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许多著名的画家以毛泽东的诗词意境为对象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相关书画作品,仅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词诗意画就有200多幅,其他著名的书法家题写的作品也是数量甚多。从这些作品中筛选出来能够代表毛泽东诗词造诣的书画作品是能够达到的。
而在两次呈现的诗词朗诵中,因为毛泽东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作品都是广为流传,并且因为诗词本身精悍短小的特性,朗诵一次的时长较短,再配合高峰具有感染力的朗诵,前后呈现两次诗词变成了一种极具观赏效果的重复,同时也作为十集中一个非常明晰的主线贯穿其中。不仅达到了艺术欣赏效果,也使得整部片子在形式上清晰明快,强化了主题。
整部片子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有字幕、有讲述、有书法、有朗诵、有音乐等,因而它既是传播毛诗的好教材,又是弘扬先进诗词文化的好形式。
三、大胆使用特效
关于毛泽东的文献片已经是非常多了,电视剧和电影等题材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关于毛泽东的历史性镜头是不变的,在这一点上所有创作毛泽东题材的作品的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如何利用这些现有的条件从而做出不一样的作品就是各凭实力了。
如果还是按照以往对这些素材的一般操作,只能是之前相关影片的简单重复,要对这些史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再使用,在形式上就给观众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为画面提供更多的新鲜感和生动的信息。而且《指点江山》是一部历史感很强的文献片,涉及到创作背景当时的镜头较少,很多情景无法用正常拍摄到的画面展现,如战斗的场景。并且为了避免真与假的干扰,我们没有采用再现这一表现方式。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到纪录片的创作领域。以数字特效为代表的数字化制作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拓展了纪录片的内容范畴,提高了纪录片的外在品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观念和存在样态。
但是在文献片中,特效的使用还是非常少的,这也是由传统文献片中多为历史资料和采访的拍摄手段决定的。但是《指点江山》从最开始的定位就是要把艺术性完美融合进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在后期制作上我们必须不断打破常规,探索适合整体影片风格的制作方法。大胆使用特效就是《指点江山》中的一大突破和亮点。
《指点江山》剧组组成了一支特效队伍,一是对一些无法用现有镜头表现的段落进行特效方面的制作,同时也用一些特殊的手段辅助现有的实拍镜头和历史资料进行一些处理,达到更好的艺术表达效果。使得观众对毛泽东的诗词有着更加感性的认识。
如在《长征》这首诗的表达中,就用特效的方式还原战斗时的景象,在整体设计上,以剪影和雕像效果为主,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还原时代背景,使画面更有冲击力。在特效制作中,必须要做到信息准确、符合历史的真实场景,所以无论是当时参加战斗人员的衣着服饰还是武器配置,在制作过程中都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反复的考证,使每一组的特效画面不仅传达出高清、崭新的画面冲击力、同时也传达出准确的信息,把电视人的责任感融入到制作之中。
通过这些最新的科技手段,在变幻多彩的声光电中完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造型画面。
通过声音、画面等方面的综合思考表达,整部影片既有历史的文献性,又有现实的启示性;既有诗词作品文学的欣赏性,又有书法艺术、朗诵艺术和诗意画的多种艺术的观瞻性。
拍摄角度新颖,景物新鲜,画外解说与镜头画面有机配合,各种与诗词有关的人物画像、地域景观、历史文物、图片资料以及书法手迹、诗意画等有层次地展示出来,加以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话中有吟诵之韵,吟诵中有诗画之美,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立体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