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龚莉莉
1981年生人,国家二级演员,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建江苏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师从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传人、梅花奖得主徐秀芳,1999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文化艺术学校,2004年毕业于江苏省委党校大专班,2008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表演专业。近年来相继主演了《白蛇传》《五女拜寿》《打神告庙》《狸猫换太子》《李慧娘》《大义夫人》《真假廿四小时》《县长与老板》《青春树》《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等大型扬剧和《夕歌》《一路同行》等大型音乐剧。2000年在扬剧电视连续剧《十把穿金扇》中担任主演之一。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文化培养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镇江市“169工程”、镇江市“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青年人才等。曾荣获江苏省第二届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镇江市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第五届戏剧“红梅奖”银奖(金奖空缺),江苏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首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新人奖”,第二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新人奖”,第三届江苏省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文华表演奖,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等。2017年5月,凭借在原创大戏《花旦当家》中的精彩演绎,成功摘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我的扬剧情结
龚莉莉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长江之畔,金山之侧,伴着“梳妆台”、“大陆板”、“剪剪花”、“银柳丝”的柔韧声腔,古老的扬剧艺术在镇江代代承传,散发出魅丽的光影。但是无庸讳言,因为种种原因,曾经辉煌的镇江戏曲,中途经历过一次衰微,而且时间不短。古城的文化自尊和培养后继者的责任感促使镇江市下决心遏止颓势,于是有了新编现代扬剧《花旦当家》。扬剧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方剧种,镇江久已不见原创剧目的影踪。“小花旦”一举打破了镇江戏剧界长达十余年的沉寂,引来省内外众相瞩目,先后斩获多项省级以上大奖。因缘际会,当时还在扬州工作的我,被借来主演这出大戏,与镇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我的扬剧之路走上了新的阶段。
1981年出生的我,可以说是处于70后的尾巴、80后的头。有评论者谈到我的年龄时说:“与此相对应,她亦有着70后的朴实、坚韧,80后的敏锐、多思。”这是过誉了,不管是坚韧、坚持还是多思、多学,归根结底,源于我对扬剧的痴迷,或者说,是一份放不下的扬剧情结。
1996年我初中毕业后,从老家赶到扬州报考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音乐班,最初报的专业是声乐,但录取我的是扬剧班,原因是扬剧班老师觉得我是可造之材。起初是有些失望的,学戏是有些无奈的。没想到盲婚哑嫁也能两情绸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被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征服了。一旦爱上了,我就全身心地扑了上去。启蒙老师任惠萍后来告诉我,我是她眼中的好苗子,因此她对我也分外严格。那时的我,每天圆场几百圈;在水泥地面的练功场上练习跪步,磨破膝盖、皮损血出是常有的事。我是在流汗、流泪、流血的淬炼中完成学业的。但,当你沉醉于某种艺术、行当时,虽苦也甜,虽艰辛而又充实。
由于成绩较为出色,我一毕业就被扬州市扬剧团录用。照例新演员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观察期、调教期。虽然暂时不能上台,但我没有闲着。我参加过普通话考级,当过综艺节目主持,上过学习经济管理的大专班,还到中央戏剧学院专门进修了表演,在方方面面丰富提升着自己。我相信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终于,在古装戏《柔福公主》里,我饰演了一个小丫环,简单台词、八句唱词我也认真对待,仔细揣摩,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认可。2006年的现代喻世寓言剧《真假二十四小时》,我饰演了颇为吃重的角色李李,于次年摘得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第五届戏剧“红梅奖”银奖(金奖空缺)。2011年对我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我首次以女一号的身份出演了扬剧《青春树》,演绎了一个敢爱敢恨、眼界开阔又扎根家乡的当代知识青年,这部戏获得了江苏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镇江市决定复兴本地扬剧事业,投排《花旦当家》,因缺少女一号的合适人选,将我从团里借来。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戏成功了,我个人也夺得了江苏省文华表演奖、“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新人奖”等,受到来自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专家的奖掖与肯定,被镇江作为特殊人才正式引进,接连主演了《完节堂1937》《红船》两部扬剧大戏。随后我又荣幸地摘取了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人才、江苏省青年人才等荣誉称号。
成绩只代表过去,奖项和荣誉对我是鼓励,但绝不是怠惰的理由。我的扬剧情结促使我在以下两个方面更加努力。第一是力争让素质更全面。我盼望向唱做俱佳、唱念俱佳的方向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所以在夯实基本功方面下苦功。因之在《李慧娘》中,我磨练水袖和身段,朝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境界上靠近。《花旦当家》里,有一段“堆字大陆板”,一连十四句要唱得干净利落,清晰准确,音韵铿锵,字正腔圆。为了挑战这一高难度,我朝夕练习吐字的功力、换气的技巧,终于顺利完成,我也成为扬剧界演唱“堆字”最多的演员。在继承高(秀英)派传统声腔的基础上,我又希望有新的探索和发展。我格外注意咬字的绵软,喷口的力量,扬弃从前唱法中某些冷僻字的发声方式,改用“扬州普通话”新的唱法,从而既有地域性,且有时尚感。珍惜传统,大胆求新从来都不是一对悖论,我在不断的试验当中越发坚定了这个信念。
第二个努力的方面是拓宽戏路,增强可塑性。在一篇评论文章里,作者写道:“《李慧娘》里她是凄怨的幽魂,《县长与老板》中是亦正亦邪的公司女秘书,《真假二十四小时》是纯真的李李,《花旦当家》中是果敢娇俏的花旦村官。最新作品《完节堂1937》当中,她更是华丽转身,成为一个稳重内敛、细腻坚忍、外柔内刚、亮烈难犯的民国奇女子,实现了从艺以来最大的突破。当她身着月白上衣,手持包袱、一脸迟疑、脚步滞重地跨入‘完节堂’的门槛,缓缓向观众走来时,往日外放的光华全转变为内在的魅力,隐然有几分‘人戏合一’的风采了。”作者对我的抬爱我愧不敢当,但让自己不仅仅局限于“俏花旦”的路子,能演活各类不同的角色,却正是我追求的目标。近作《红船》中,我第一次饰演了胸怀开阔、超越恩怨、较为刚烈、深度参与水上救生等社会事务的“民国新女性”,相比《花旦当家》和《完节堂1937》,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成不成功是观众、专家和领导最有发言权,敢不敢跨出熟悉的领域,尝试不同类型的人物却是我自身的选择。
让素质更全面,不是轻松地说说就能做到;让戏路更宽广,也不是发下宏愿就能实现。要做到这些,一是以尊师、谦逊为基石,二要用敬业、肯拼做支撑。
保持平常心,谦逊低调,虚心向学,是我一直践行并认为不可或缺的。《花旦当家》中我不仅是女主角,而且戏份比一般的女一号要集中,唱词念白几乎贯彻始终,一个人的唱腔接近全剧的三分之二左右,但我不敢有丝毫膨胀,而是在排演过程中抓住机会向德高望重的金派传人姚恭林老师请教表演方法、演唱技巧、对手戏之间的分寸把握等问题,获益非浅。又如排《完节堂1937》时,我的老师、扬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徐秀芳来现场观看,指出我行腔、身法上的一些瑕疵,我虚心受教,一点一点地细抠、纠正、调试,直到老师点头首肯。前辈是我学习仰慕的对象,恩师则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我想,禀承着这般心态,从艺之路才能愈走愈宽。
如果说尊师、谦逊是品质的修炼,那么吃苦、肯拼就是意志力的磨练了。为了塑造好“小花旦”,我下乡蹲点采风,体验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不以为苦;为演好《完节堂1937》里下山寻粮一场戏,我扑跌滚爬,虽用了护膝仍不免瘀伤累累,青痕处处;为了胜任《红船》中江面救人的两场戏(一边有大量的动作,一边有许多对白和部分唱腔),我苦练身段,并且每天清晨即起,跑步增加体力,一度小腿扭伤。为了演活那一个个色彩各异、特点鲜明的角色,我会对着镜子“笑”得肌肉酸痛,或是沉溺进戏中人的情绪哭得夜不成眠。《霸王别姬》里段小楼有句名言:“不疯魔不成活”,爱戏的人,大概都会对这句话有深深的共鸣。
在扬剧界,我的年龄可能还比较年轻,但从1996年接触扬剧起,在光影流年间,我与扬剧相伴竟已21年。回首这一程,有笑有泪,有圆满的喜悦,也有难言的委屈和心酸。但隔着岁月往回看,我觉得无悔。对于生活,有些人是活着,有些人是结结实实地活过。对于戏曲,有些人是演演,有些人是真真实实地体验。对于扬剧,有些人止于喜欢,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是把自己融进了扬剧的长河,也把扬剧融进了自己的血液。我希望自己不骄不躁,发奋钻研,在艺术上攀升到新的高度;更希望凭着各级领导专家不竭不穷的支持,戏迷朋友们对扬剧不离不弃的热爱,加上我和其他“扬剧人”人戮力同心,创造出扬剧新的姹紫嫣红、云荼绚烂。
(文中图片为《当家花旦》剧照)
名家评述>>>
林小妹(龚莉莉饰)相信自己一定能当上村官,因为她知道,在这座古戏台上,曾经上演过许多弘扬忠孝仁义精神、揭露丑恶反抗强权、期盼美好生活的故事;在这座古戏台上,留着她的父母祖先和左邻右舍乡亲们歌舞的身影和自己学戏唱戏的成长足迹;也是在这座古戏台上,回荡着当年日寇占领江边村时村民冒死演出《杨家将》壮举的历史回声。林小妹把戏台和戏窝子与自己的命运连在一起,认为那是“我的一条根”。而村民们“祖祖辈辈的衣袍都埋在这戏台底下”,表现了村民们对戏和戏台的热爱。这里,作为乡愁符号的古戏台,被赋予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丰厚内涵,古戏台成为林小妹和江边村村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花旦当家》通过这样的对白、唱词和鲜活生动的表演,既表现了林小妹对中华民族文脉的认识和珍视,又体现出中国新一代优秀青年的文化自信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
姚欣(原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巡视员)《记住乡愁延续文脉——谈扬剧<花旦当家>主题的开掘》
《花旦当家》的成功,对于推动镇江扬剧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镇江曾经是扬剧重要的发源地和流传地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镇江扬剧已经沉寂了多年。镇江市文化部门和扬剧工作者凭着对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倾心打造《花旦当家》,力求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上推动扬剧在镇江的传承发展。该剧有一个很有实力的编导创作队伍,两位主要演员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小花旦和老华侨的艺术形象。优秀青年演员龚莉莉,清纯靓丽,活泼可爱,善于把握“小花旦”的个性特征和职业特点,塑造人物,自然朴实。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小花旦”撑起一片天——看扬剧<花旦当家>》
龚莉莉尤其注意声音的训练和唱腔的处理。她学的是高(秀英)派,在继承高派传统声腔的基础上,她探索着新的演唱方法。她演唱讲究咬字的绵软,喷口的力量,力求用声腔来塑造人物,她扬弃了传统唱法中某些冷僻字的发声方式,而改用“扬州普通话”新的方法,使唱腔在冷僻字的处理上,既有地域性,又一有时尚性。她的声音条件并不优越,音域不宽,高音有一定局限。她尝试增加声音的厚度和亮度,努力加强高音区的训练,用来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经过反复练习,果然有很大改善。她善于思考,事业上有追求,在排演《花旦当家》时,她向编剧袁连成提出剧中的重点唱段,能否借鉴淮剧的垛板,因为袁连成是写淮剧出身的剧作家,淮剧《祥林嫂》是他的成名作,陈澄演唱的那段脍炙人口的“天问”就出自他的笔下。她又找到唱腔设计,提出要唱扬剧的“堆字大陆板”。就这样她与编剧、唱腔设计共同研究,尝试把扬剧大陆板堆字与淮剧垛板嫁接。小花旦做起了创新的大文章,而且是难度系数极高的创新实验,传统的大陆板堆字,四字一句,最多堆六句,《花旦当家》中,龚莉莉的大陆板堆字,从八句增加到十句、十二句、最终达到十四句,难度极大。要求演员要有咬字的功力、偷偷换气的技巧,经过反复磨练,龚莉莉终于突破难关,她将十四句大陆板堆字,演唱得清晰准确,干净利落,节奏铿锵,字正腔圆,每次唱到这段大陆板时,剧场里都要想起雷鸣般的掌声,她也成为扬剧界演唱堆字最多的第一人。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戏剧评论家)《蓓蕾初绽亦芬芳——记扬剧优秀青年演员龚莉莉》
扮演主角林小妹的龚莉莉是一位优秀的扬剧青年演员,是“80后”的后起之秀,师承扬剧首朵“梅花”徐秀芳,她天生丽质,形象亮丽,但是过去在舞台上还没有唱过主角。两年前,镇江市艺术剧院慧眼识宝,让她在这出戏中挑起了大梁,饰演一个“小丫扛大旗”的村官林小妹。对她本人来说,也是经历了一次演戏生涯中“小丫扛大旗”的机遇,她不负众望,演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光彩照人。剧中龚莉莉承担了大部分唱段,但她不忘提醒自己:唱得动听固然重要,观众喝彩固然开心,更重要的是展示人物内心,刻画角色形象。她的演唱,遵从“体验派”的表演原则,一切从人物出发,技巧为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揭示主题服务。她说:“形式不能大于(架空)内容”。她每演一场戏,都重新体验,努力把自己化身为人物。一个年轻的演员,能有这样的识见,坚持走这样的正路,值得肯定。在这出戏中,因为林小妹的形象与龚莉莉本人差距不大,所以,她的表演比较本色自然,清新质朴,得到了普遍的赞扬。
戴平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小丫扛起了大旗——评扬剧<花旦当家>和龚莉莉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