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苏州弹词《雷雨》是为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所创作的。
话剧《雷雨》原作中强烈的矛盾冲突、复杂的人物关系、精准的心理刻画以及深藏于内可供挖掘的潜台词等都为评弹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评弹自身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又丰富多样,演员可以从限知视角到全知视角跳进跳出、自如切换,既是说书人又可起角色,既是叙述者也是扮演者,既可以深情演绎还可以间离评判,这些是评弹区别于戏剧的先天优势,尤其是评弹对人物潜台词的表现力更是一绝。在时任苏州市评弹团团长、书记孙惕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同心协力、力排众议,决定着手创作。我自筹资金,搭建了一个集结苏沪两地“高配”的主创班底:朱栋霖、方同德任文学顾问,徐檬丹任创作指导,傅菊蓉、胡磊蕾、吴新伯和徐惠新执笔编写。然而,八易其稿之后初见观众,投资人却全盘否定。几近崩溃的同时,我那股从来不服输的斗志又被激发了。主创团队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决定采取“他繁我简,他简我繁”的方法,在夹缝中求生机。
例如,在第一回《山雨欲来》中,我们借鉴影视剧中对于回忆片段的处理方法,在「留萍」一节中插入了蘩漪和周萍如何坠入爱河的情节描写。这在话剧原作中是没有的,我们在蘩漪那把绢丝团扇上做文章,于是就有了她和周萍共赏昆曲《游园惊梦》并在扇子上作画题词的细节。扇子成了他们爱情的象征与信物,所以蘩漪扇不离手,从赠扇、题扇、露扇到焚扇,层层递进,充分展示了评弹表演的缜密和细腻。蘩漪为了留住周萍,通过这把扇子勾起周萍的回忆,进入细节刻画,很自然地交代了他们走到一起的缘由,并非肉体之需、欲望之驱,而是对情感和自由的渴求。观赏《游园惊梦》之后,蘩漪思绪万千,就在扇面上画了一个杜丽娘,正好周萍走过,蘩漪请他写几句诗,他却偏偏题写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给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当周萍终于直白地表明态度时,蘩漪那“雷雨般”的性格顿时迸发出来。我们表演时用紧弹紧唱的节奏,在碰撞、对斥中撕扯,通过短腔对唱将第一回的戏剧冲突推向了高潮。
中篇《雷雨》创排十七年来,获得了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囊括了各大奖项,更重要的是站住了、留下了并传承着。此次,我的学生、苏州评弹团最年轻的新生代演员娄津源、庄芸菲将为北京的观众演出这一段《留萍》,他们纯净青春的气息重新赋予了中篇《雷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