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弹词选回《武松·叔嫂初逢》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2月25日17:11
长篇苏州弹词《武松》是杨振雄先生的代表作,我既非弟子又非传人,何以在专场中选择《武松·叔嫂初逢》这一回呢?源于我之所喜,源于我和振雄先生的一面之缘,源于那一次令我终身难忘的亲授和教诲。

长篇苏州弹词《武松》是杨振雄先生的代表作,我既非弟子又非传人,何以在专场中选择《武松·叔嫂初逢》这一回呢?源于我之所喜,源于我和振雄先生的一面之缘,源于那一次令我终身难忘的亲授和教诲。

振雄先生把昆曲的声腔和表演艺术融入到苏州弹词之中,造就了杨派艺术。他不但是杨调的创始人,其演唱的俞调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跌宕回旋,苍劲沉郁,被称之为“杨俞调”。1997年,我有机会与其子杨聪老师合作《武松·挑帘》。当我去上海向振雄老师回课时,心中既激动又忐忑。然而,振雄老师的亲切和蔼打消了我紧张的情绪。虽然他已经中风一次,说话、行走都不太方便,但眉宇眼神之间仍散发出艺术家儒雅、潇洒的风度。回课之后,振雄老师对我的唱腔设计十分认可,他耐心地给我们分析了人物心理并做了示范,他的表演还是那么生动传神,动作还是那么飘逸洒脱。古稀之年且行动不便的老人把潘金莲的娇羞、造作和西门庆的流气、霸道演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表演犹如一幅中国画,形神兼备,注重意境,举手投足之间把一位花季少女演绎得惟妙惟肖。但是我却不能完全摹仿他,毕竟我们性别不同、差别太大。我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汲取前辈老师的艺术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长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时至今日,我还会时常想起去上海拜访振雄老师的那个下午。那天的时间过得飞快,我恋恋不舍地起身告辞,振雄老师问:“你还有问题吗?尽管问哦。”我好后悔提前买好了回程票。其实,振雄老师又说又教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但一讲到评弹艺术,他就精气神十足,没有一丝疲倦感。我们快到小区门口时,杨聪老师回身说:“你看,我爸还在看着我们呢!其实他最喜欢我们去求教,恨不得把毕生所有都倾囊相授。”回头望去,振雄老师站在阳台上目送着我们。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那是我和振雄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

至今,我共学说了六回杨派《武松》的经典折子,对潘金莲一角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有些细节也大胆创新。例如《叔嫂初逢》一回,我在潘金莲看武松的唱篇中加了几段说表,通过语气声调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把潘金莲对武松的爱慕和觊觎、对武大郎的不满和鄙视充分地展现出来,虽出道德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以此节目向一代弹词大家杨振雄先生致敬!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