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恩师蒋云仙先生和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因登峰造极的技艺、自成一家的风格和脍炙人口的作品被誉为“南云北兰”,吸引了众多忠实拥趸。那时,我刚上中学,江浙沪各大广播电台轮番播出蒋先生的长篇苏州弹词《啼笑因缘》,她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变化无穷的声音和精妙独到的方言将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她说出的每一个字、唱出的每一句腔都像有魔力一般牵动着听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随着她对书情的演绎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怆然泪下。年少懵懂的我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惊叹一个人的声音竟然可以如此幻化、一个人的表演竟然可以这样生动、一个人的书台竟然可以那么精彩!兜转迂回,好事多磨,1993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投拜先生门下,跟师学习长篇《啼笑因缘》。
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创新精神。她说的每一遍书都有不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会应用到书中去,现场即兴发挥更是妙不可言。她经常叮嘱我要说“活书”,切忌“死说书”,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应该说出自己风格的《啼笑因缘》,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说法,一定要与时俱进,否则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如何使《啼笑因缘》这部长篇在继承、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又有更新颖的内容、更丰富的演绎、更多样的说法也成了贯穿我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课题。
十多年来,在先生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下,我一直在努力把《啼笑因缘》单档改成双档表演,让三弦和琵琶并用,使流派特色唱腔更加丰富,更能展现苏州评弹的音乐之美。如今,我已经基本完成《啼笑因缘》双档版本的改编工作,整理出了三十多万字的长篇文本。2024年9月至11月,我带徒陆佳麒、谢岚在上海乡音书苑连续演出九个星期,售罄的票房和观众的掌声不仅是对新版长篇《啼笑因缘》的肯定,也是对青年演员的一份厚爱与期待。
这次演出的《寻凤》就是改编后的双档版,书情是樊家树天桥初遇沈凤喜之后应邀来沈家寻访。原版《寻凤》是以说为主,这次演出的版本则更多使用对唱,更加立体地去展现门里门外这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再次见面的无比期待、满怀憧憬却又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
三十年前,先生把长篇《啼笑因缘》传授给我,如今我又把经过整理修改的新版长篇《啼笑因缘》传给了我的学生陆佳麒和谢岚。我相信若干年后,他们也会收徒传艺,使这部经典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先生,徒儿好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