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云第一次去台湾宣讲评弹的故事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彭本乐
缘起
1998年2月26日至 3月11日,由陈希安、范林元、盛小云和本人组成的评弹艺术演讲队,在上海市文化局干部小尹的率领下,赴台北市作了为期十余天的巡回演讲,以介绍评弹的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先后去了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艺术大学等十余所台湾著名的高等院校和享有崇高声誉的台北市立第一女中;还参加了当地艺术团体组织的交流活动;并在多家电台和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
这次巡回演讲,不仅是去宝岛开拓评弹市场,也是为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架构两岸民众交流的又一座桥梁。
最后选中了盛小云
1997年盛夏的一个傍晚,我接到一位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她说,她是台湾雅韵艺术传播公司的负责人叫贾馨园,她希望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出面,组织一个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优秀评弹演员组成的团队,去台湾巡回演出。我立即向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作了汇报,经上海市文化局批准,很快就排出了演员阵容,筹备工作进行得顺风顺水。哪知贾馨园女士回到台湾以后情况有变:台北的几位资深评弹票友说,早年从大陆去台的听客已经寥寥无几,现在的台湾年轻人根本听不懂苏州话。这里没有评弹市场,如去公演恐怕要全军覆没。
于是贾女士改变了主意,她建议我先去台湾的几所大学做一次“介绍评弹艺术的巡回学术讲座”。一是宣传 ,二是试探。如果人们对演讲的反应不错,那么再去巡回公演。我说,这个主意倒不错,不过我孤军作战,很少胜算。希望有金丽生、范林元和盛小云相助。他们三人技艺全面而高超,又都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爆发力。有他们相助,成功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这一建议没人反对,但在演员人选上争议颇多,经过反复商讨,两位男演员最终确定为范林元和陈希安,另一位女演员迟迟不能定下。贾女士问我,最近她去过上海的几家书场,“发现有很多年轻的评弹女演员才貌双全,为啥你认为盛小云最为合适?”我建议她苏州一行。
我们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三十分钟到达苏州评弹团,在会客室恭候。小云来了,她穿了件半新旧的羽绒衫,不化妆,很干净,但不起眼。贾女士对我看了一下,隐隐然:你推荐的盛小云就是她吗?
贾女士说明来意后,问小云能否唱几句,小云爽快地拿起琵琶唱了两句。当唱到第三句时,贾女士便插话:“好了,不用唱了,谢谢小云!就这么定了。”
我把这些往事细细道来,是想说明:小云去台湾讲学,是靠她自己的实力。她对台湾之行也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她对艺术的自信,深信自己不会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确实,在台湾的十多个日日夜夜里,她和大家一起尽心尽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评弹事业立下一功。
从苏州来的大美人
到达台北后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应邀到“台北之声”电台去直播。这档节目叫“深呼吸”,听众大多是在校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台湾颇具影响。
“深呼吸”的主持人彭凯立,是一位气质高雅的大家闺秀。她谈吐雅驯,问话得体。在我介绍评弹艺术的方方面面时,中间会穿插三位演员的说、噱、弹、唱、演。其间,彭主播总会站在听众的角度,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让我解答,以使听众更加明白易懂。她的点评更是精美恰当,令人难忘。比如,当范林元和盛小云在演唱《三笑·梅亭相会》时,她有如下旁白:评弹艺术精细、优美,富有浓厚的江南地方色彩。两位演员虽然是在演播室演唱,周围没有观众,但他们是那么的投入,表情是那么的丰富,实在令人陶醉。
这时,起唐伯虎脚色的范林元,正好用优美的徐调唱完:“你好比一西施,我好比一范蠡,与你相扶同伴到浣纱溪。”
起秋香脚色的盛小云在接唱前,有一句官白 :“哥哥呀!”她的声音是那么的清丽甜润,语调是那么的温馨柔美,羞涩的眼神中饱含脉脉深情。
彭凯立小姐即兴插话:“啊!实在是太美了。盛小姐的表情有多么丰富迷人,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还是请各位在3月6日晚上,到社教馆去欣赏这位从苏州来的大美人的精彩表演吧!”
“从苏州来的大美人”这句话,竟出自才貌出众的彭凯立主播之口,影响之大,传播之快可想而知。此后,在台湾的多种报纸上,都称小云为“从苏州来的大美人”,这一称呼几乎成了小云在台湾的代名词。
她在社教馆风光无限
这次赴台有两场重点演讲:一场在台湾大学,听众是该校的四十多位教授、二十多位博士研究生和一百多位本科生;另一场在台北社会教育馆剧场举行,是面向市民的。社教馆是一座可以容纳三千观众的大场子,在新舞台剧场建成以前,它是台北规模最大、最为豪华的公共活动场所。
傍晚六点正,我们正在后台用餐,突然听到场内喧哗起来。陈希安先生撩起大幕窥视,说道:“观众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无多片刻全场爆满,这是好兆,令人鼓舞。
演讲开始以前,先由台湾大学的曾永义教授致词。他把说唱文学的沿革和特征娓娓道来,我在后台洗耳恭听。曾教授才讲了十多分钟,却有三人先后赶来对我说了几乎是相同的话:“教授讲得太长了。人家是来看演出的,不是来听学术报告的”。
此话向我警示:少说为妙,点到为止。我已来不及征得领队的同意,便擅自把演讲词删除一半,留出时间让演员发挥。事后,小云说我“蛮拎得清”。
这场演讲,小云最为忙碌,她至少演了六个完整的节目。除了独唱四首开篇外,还和陈希安先生合演了《珍珠塔·方卿见娘》,又和范林元先生合演了《三笑·梅亭相会》。另外,还作了如何起脚色的讲解。
盛小云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演员,正如陈希安先生所说,你别看她在台下不讲究穿着打扮,一到演出满台光彩。那天的小云真是满台光彩。她穿的几件旗袍,都是由台湾名媛为她挑选的,件件精美、华丽、合身。那时,小云才二十多岁却有十多年的舞台经验,正步入艺术生涯的辉煌时期。她的嗓音不仅清脆亮丽,还兼有高度、厚度和宽度。她的唱功也颇有特点:主要是运用吐字的缓、急、收、放,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之对比,加上气息的变化,来营造不同的音乐氛围,从而达到演绎唱词内涵的效果。虽有少许手面动作,但绝不依靠太多的手势、眼神和表情来吸引观众。应该说,这是演唱的高端境界,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和掌握。
她唱的《宫怨》,幽雅深沉,显现了杨贵妃难以隐喻的怨情;她唱的《莺莺操琴》,明朗中带有忧思,表露出莺莺对真诚爱情的向往;她唱的《新木兰辞》,刚中见柔,豪爽奔放,颇具女将军的飒爽英姿;她唱的《大九连环·姑苏好风光》,更是清朗欢畅、轻盈舒展,让在场的观众,随着她的歌声,一起神游了风景旖旎的锦绣姑苏。
次日,本人听到了如下口碑:
新舞台剧场的经理在听完演讲后,连夜给她的上级写了五页传真,给评弹艺术和几位演员以高度评价,于是有了当年秋天在新舞台的评弹演出。
小云唱的《大九连环·姑苏好风光》,是在连续三个多小时的演讲结束之后,应观众的热情邀请而加演的。不少人说,苏州竟有那么美好,我们一定要去游览一番。
一位姓杨的教授,在次日的宴会上对我说了这样的话:“陈希安和盛小云唱的《珍珠塔·方卿见娘》最让我感动。盛小姐说一声‘母亲娘啊!孩儿金宝来……来了——’话还没完,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啊!”
我问杨教授为什么这样激动。他说,他是上海人,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祖母到雅庐书场去听书。虽然时隔五十多年,他对评弹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一声“娘啊!”勾起了他的乡思乡情,情绪难以自控。接着杨教授又说:“你们在台上只有四人,可以抵过四百万人。”
我从未听到过有人如此赞赏评弹艺术,一时竟无以对答。因为当天其他四位正在别处活动,只有我和陪我前去赴宴的林小姐在场。回到住所,我就将此话和当时的所见所闻向大家作了汇报。他们认为杨教授的话很有意思,将其写入了总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另外两位演员的表演同样精彩,尤其是范林元先生的徐调,风靡了宝岛,他们仨都是当天璀璨的明星。由于此文是介绍盛小云的,所以没有详谈他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