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吴新苗 | 地方剧种发展与“新大众文艺”
—— 观扬剧《郑板桥》有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4月15日17:49
在文化史上,郑板桥是乾隆年间名士派艺术团体“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双绝;在民间,郑板桥是古代社会最后几个成为大众口头文学创作“箭剁”式文人之一,堪称“超级IP”,这其实已经凸显出郑板桥独特的精神气质:为艺有品,为官有德,为人有趣。

地方剧种发展与“新大众文艺”

——观扬剧《郑板桥》有感

文 | 吴新苗

在文化史上,郑板桥是乾隆年间名士派艺术团体“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双绝;在民间,郑板桥是古代社会最后几个成为大众口头文学创作“箭剁”式文人之一,堪称“超级IP”,这其实已经凸显出郑板桥独特的精神气质:为艺有品,为官有德,为人有趣。

《郑板桥》一剧紧扣此三点完成郑板桥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还原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特性,这体现出以文人题材剧擅长的罗周,对古代知识分子思想和精神的确有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把握能力。叙事上,更显示出罗周极为娴熟的编剧技巧。结构上采取了上下本加一楔子的形式,上本写郑板桥中年客居扬州时的际遇,经过楔子点缀在山东的为官经历,下本回到暮年客居扬州,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扬州”的叙事。这既有对传统编剧中“对称”美学的借鉴——这种借鉴常常出现在其剧作的结构艺术中,如《瞿秋白》中白昼与黑夜交替,也有每一场中对于传统折子戏“细腻”手法的灵活运用。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高峰的昆曲,是以“细腻”风格作为基本的底色,我们经常讲昆曲表演艺术细腻,而之所以能如此乃是传奇文学本有这样细腻的层次和皱褶。《郑板桥》亦用此法,如“归客”一场写罢官的郑板桥和夫人来到三岔道口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京城“水深”去不得,兴化“池浅”、扬州“房贵”也去不得,但最终还是选择扬州,郑板桥述其理由,一则惦念“三把刀”(切菜刀、剃头刀、修脚刀),二则牵挂“旧时友”(八怪),三则“得一梦”(梦到二十四桥),这就把一场常人看来毫无戏剧性可言的情节,写出了丰富的情趣和韵致。该剧很多情节来自民间故事,作者能从那些简略的叙事中搓揉出细腻的戏剧意味,而且翻翻抖抖,卯榫合缝,极为丝滑。但在这丝滑般的叙事中,也并非仅是杯水微澜,而是时隐时现埋有筋骨,“意气”二字就是其中的题眼。郑板桥凭这意气敢于戏弄盐商、开仓放粮;卢抱孙因意气而丢官,东山再起时却失去“意气”,最终成为一名受贿的囚犯,这意气就是“恶邪守正”的个性品质,也是郑板桥善画之兰、之竹、之石的精神底蕴。罗周授业恩师张弘评价该剧是爱徒“戏曲创作从‘自觉’之境进入‘自由’之境的一个标志”,此言不虚,青年编剧们好好咂摸咂摸,定能从该剧体悟到不少编剧法的奥义。但自由之境,极熟之笔,稍失分寸就会有草率之虞,县官会半夜如小偷般夜访寒士?芦草编织的枷大概与草席一般,再善画的人在这粗糙滞涩的东西上也难画出佳作吧。

扬剧王子李政成把纸本上的郑板桥成功树立在舞台上,有声有色,美听美观。他的唱功炉火纯青,开场时“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短短几句,尤其是“钓”“湾”二字,就令人听得如饮美酒,韵味绵长。他的表演,与文本一样细腻,一举手一投足虽为精心设计,但又潇洒自然,配合精彩的演唱,真实地表达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精神和情感,自然而然把观众带入戏中。上本,郑板桥颇多寒酸之气,但穷不失志,心中意气常常发露于外,如问饶五娘是否认识郑板桥时的得意、欣喜都通过面部细微的表情表现出来,与盐商戏斗时更是显示出其人的胆略和智慧。此后,开仓放粮时的慷慨激昂,离任路上的风趣幽默,虹桥上与八怪友朋诗酒风流时的疏狂,吃狗肉被骗一场时的痴与怪,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人物的塑造。最后一场,酒楼上与被逮的卢抱孙相别,内心极为悲痛,却通过木然危坐、表情冷峻表现出来,这种反差式地表演极为动人。最后述怀一段,真是精彩至极的华章,长达50余句的超长唱段,充分发挥了扬剧【堆字大陆板】【道情】等传统曲牌的优美旋律,时而激烈,时而伤怀,时而旷达,最后自豪地唱出 “我却似破盆之兰、四时不谢,风前之竹、百节长青,山巅之石、万古不败,一笔一画皆是我、画就个琴作伴、书为枕、神骨清、别有情,墨痕漫天、笔阵凌云、咬定青山、意气坚劲、歌笑春风、倚醉江亭、千秋不变一书生”,完成了对自我本真的肯定和坚守。经过李政成的演绎,郑板桥人物形象的多侧面和丰富性,甚至要超过了剧本,这是演员二次创作的经典呈现。必须强调,李政成作为扬剧领军人物和当家人,他对艺术的执着精神和在扬剧艺术上的造诣,也感染和培育了这个团队,该剧中的卢抱孙、饶五娘、张丛乃至老糊涂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卢抱孙的“黑化”被诠释得尤其令人动容。

《郑板桥》是罗周与李政成合作的第三部以扬州地域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扬剧,与前两部《衣冠风流》《不破之城》相比较,同样是写文人,但这次作者弱化了文人身上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过于典雅化的情趣,郑板桥的形象特征如其画作那样疏朗、明快,这部戏的整体风格也显得更加亲民、更加接地气,受到普通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但这又不同于扬剧以往那些带有浓厚乡土色彩的剧作,它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提高,更符合新时代大众的文化需求、审美习惯和现实生活经验,比如饶五娘如此爱慕没见过面的郑板桥,双手撑颊呆呆痴看,观众戏称她是郑板桥的“小迷妹”;卢抱孙听说郑板桥想做官,问了三个问题考他,观众说这是“考编面试”,等等。大众文艺,在新时代向新大众文艺转变,其内涵有多重,其中之一,我想就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自媒体的繁荣,中国大众更都市化了、知识化了、现代化了。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应该重视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趋势,最近还看到新黄梅戏《汤生与鹂娘》等多部与《郑板桥》一样非精英化、非典雅化,而是大众化、喜剧化一类作品。春江回暖鸭先知,戏曲界自觉不自觉地已经开始了新大众文艺的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吴新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主编。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