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胡婧怡 | 黑白映照,地狱难画
——观《六道图》有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4月15日17:48
《六道图》的服饰设计以黑白二色为核心,通过简约的视觉语言传递人物特质。吴道子的白色长衫以银线刺绣兰花,远观如宣纸留白,近看则显细节。兰花象征文人风骨,与艺术家的清高气质相契合。动作间衣袍翻飞,白色衣袂的动态变化呼应文人画“以形写意”的美学理念。

胡婧怡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硕士研究生

《六道图》的服饰设计以黑白二色为核心,通过简约的视觉语言传递人物特质。吴道子的白色长衫以银线刺绣兰花,远观如宣纸留白,近看则显细节。兰花象征文人风骨,与艺术家的清高气质相契合。动作间衣袍翻飞,白色衣袂的动态变化呼应文人画“以形写意”的美学理念。

卢罂公的黑色长袍则以竹枝与金菊为饰。竹叶以靛青丝线勾勒,菊花瓣缀以金线,但黑袍的暗色调削弱了传统意象的象征性——竹的劲挺被压抑,金菊则似隐现的欲望。这一设计打破戏曲服饰“以色辨忠奸”的惯例。师徒对峙时,白衣与黑袍形成强烈对比,动态的衣袂交错,暗喻艺术纯粹性与人性复杂性的冲突。白袍如未染尘的宣纸,黑袍似凝固的墨池。吴道子衣上兰花指向“雅”,卢罂公袍间竹菊暗藏“欲”,师徒衣袂交错的瞬间,恰是艺术纯粹性与人性复杂性碰撞的刹那。

剧本重构历史传说,原著《酉阳杂俎》仅寥寥数语记载的事件,编剧罗周却以“卢罂公”这一虚构人物为轴,将单向的恶行转化为双向的精神博弈,“吴道子因妒杀⼈”改写为师生共谋的艺术献祭。虚构人物卢罂公以毒酒逼迫吴道子直面人性之恶,实则通过自我毁灭助其突破创作桎梏。这种“弑师成圣”的叙事颠覆传统师徒伦理,探讨艺术传承中毁灭与新生的辩证关系。

舞台采用昆曲传统的一桌二椅极简布景,时空浓缩于一夜之间。回忆与现实通过台词叠合,如卢罂公的“图比天大”既是对弟子的鞭策,亦揭示艺术至上的矛盾性。空阔的舞台强化了服饰的色彩对比与人物站位,使文本的哲学思辨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表达。吴道子跪在师父黑袍旁的场景中,散落的竹叶刺绣与极简布景形成呼应,凸显艺术追求中未竟的挣扎。

全剧以六十分钟的体量完成叙事凝练,通过服饰、文本与舞台的协同,呈现艺术与伦理博弈的多重维度。剧本对历史传说的重构,实则暗含对当代艺术生态的隐喻。主创通过残酷的师徒博弈,叩问的不仅是艺术伦理,更是文化传承中必然经历的裂变与阵痛。

陈亮亮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硕士研究生

据资料显示,小剧场昆剧《六道图》取材于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编剧重构了画圣吴道子创作《六道图》时的心路历程,在追逐艺术理想过程中直面人性的复杂,别具艺术感染力。

该剧通过吴道子和卢罂公师徒二人的故事,揭示了在追求艺术理想的过程中人性的复杂和脆弱。艺术的追求往往伴随着痛苦,有时甚至需要付出道德和伦理的代价。然而,正是这种痛苦和牺牲,也让艺术变得更加深刻和伟大。《六道图》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人性的写照。

昆剧《六道图》的舞台呈现采用了极简主义风格,一桌二椅、黑白服饰,却营造出了一种富有哲理的氛围。这种极简风格不仅符合昆剧传统的表演美学,也与该剧的主题和内涵相契合。黑白服饰的运用成为该剧舞台设计的一大亮点。吴道子与卢罂公的服装黑白分明,呼应着心灵的两难、善恶的两端。黑色象征着黑暗、罪恶和痛苦,白色则代表着光明、善良和希望。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也深刻暗示了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但服装上角花布局的纹样图案又显示出二人的文人身份,以兰花和菊花暗含的高尚品质,凸显他们对于艺术的极致追求。同时,演员们还利用黑白的隐喻,将道家“阴阳相生”的哲学观融入角色互动当中,设计出对称平衡的动作与走位,使得舞台呈现更具深度和内涵。

昆剧《六道图》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以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独特的舞台呈现和深刻的思想深度,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在最后,字幕上打出“仅以此剧献给所有艺术家”,让我们感受到了追求艺术理想的艰辛与伟大。它让我们在欣赏昆剧之美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王紫薇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演员

小剧场昆曲《六道图》以唐代画圣吴道子创作《地狱变相图》的野史为蓝本,重构了一场关于艺术与人性、道德与执念的极致叩问。极简的舞台搭配强大的表演张力,编剧罗周将人物关系重构,以“弑师成画”的戏剧冲突,剖开艺术追求中残酷而炽烈的精神内核。

全剧以“地狱道”的创作困境为主要事件展开,画家吴道子因创作中无法捕捉地狱中的苦与恶而濒临崩溃,却在启蒙老师卢罂公的挑衅与刺激下萌生弑师之举,从而拿到了那把通往地狱之门的钥匙。

剧中对传统师生关系中“师为尊”的伦理进行了重新诠释,卢罂公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成全学生的艺术超越,体现了艺术传承中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独特、复杂与狂热。编剧对剧中两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以及内心活动描写极为细腻,而二位艺术家对角色心理的揣摩更是细微至极,通过程式化动作设计传递角色神韵,昆曲水磨腔的传统韵味,极具张力的舞台表演,形成了传统程式与现代心理剧的精彩碰撞。

该剧中吴道子是个极端执着的艺术狂人,因无法作出自己心中完美之画,宁愿自我毁灭,也不愿留下世人的诟病,这样一种对艺术追求近乎偏执、清高、完美纯粹的性格又极度矛盾脆弱。表面上他是盛唐画圣,自信甚至傲慢,但内心却充满了自我怀疑和不安,面对老师一次次的挑衅他萌生“罪恶”之念;卢罂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他既是吴道子的启蒙恩师,又是其艺术之路的阻碍,这样一个人物本身的矛盾性也是全剧哲学思辨与艺术观点表达的核心载体。他为何今夜来至此地?为何故意激怒吴道子?他的所言所举好似一场精心设计的“艺术献祭”,打破了“师者传道授业”的常规概念,将自己转化为一种“工具”,以死亡完成对学生的最后教导。作为老师,他代表“传统”;作为献祭者,他又主动促成“创新”。戏曲是以演员的表演艺术为中心的一门综合艺术,石小梅与李政成的表演堪称全剧的灵魂。传统一桌二椅的基本设置,以简代繁。“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表演理念,将文学、音乐、舞蹈融为一体,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直击观众的心灵。

艺术家在自己作品中设定的“法庭”不仅仅要拷问剧中人物的罪恶,而且要拷问出罪恶底下的洁白,即隐藏在人性深层中的东西。而昆曲《六道图》探讨艺术追求中无法回避的悖论,“纯粹与罪恶共生”“传承与毁灭并存”“生命与艺术置换”,这样一部以小剧场戏曲的艺术形式深入探索“人的矛盾”的剧作,无疑是成功并且能让观众反复思考和品味的。

王佳茵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硕士研究生

昆剧《六道图》讲述了唐开元六年,吴道子在长安慈恩寺画出风云逼人,神鬼脱壁的《六道图》背后的故事。

演出现场的字幕上写着“谨以此剧,致敬所有艺术家”。剧中吴道子的困境可能很多尝试过创作的人都曾经历,没有体悟、经历和积累,常常就会出现脑海中一片空白,无处下笔的难处。剧中吴道子和他的老师卢罂公使用如此极端的方法,或许象征着创作者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为了精妙绝伦的作品而百般尝试。

剧目本身,正是十分精彩的作品。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是此剧中服装设计上的巧思,二是剧本本身台词和演员演绎之妙。

首先角色一登场,就能看出吴道子和卢罂公的服装呼应成套,颜色上一白一黑,纹样上一梅兰,一竹菊,就连头上的视觉重心,也安排了一低一高。这样的安排或许象征着二人在不同之中却有着巨大共性。吴道子已是内廷供奉,为皇室与高官作画,白衣飘飘,春风得意好不潇洒。卢罂公则算得一乡野老翁,惨惨灰髯,着青黑衣袍。身份地位上可说差异显著,但二者精神与技艺却相连相传,梅兰竹菊纹样所代表的精神一拆为二,分与两人,犹自映照,二者都对绘画之艺有着极高的追求,吴道子宁愿墙壁空着也不肯勉强作图,卢罂公更是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只为《六道图》的完成,二者既相对又相照,演员在台上交换位置时,像太极的两仪,一体两面。

吴道子杀师后的心理活动和感受描写部分的台词和表演格外震撼。他说,面对高山时怕高山溺亡他,面对河水时怕河水压垮他,在烈日下感到严寒,在月光下感到酷热。其实并不是真的太阳冷月光烫,高山溺河水镇,是他看到河,心里有窒息感,想到自己被压在下面,看到山,感受到压迫感,像扑面而来要溺死他,烈日下行走都浑身发冷,凉月下照光都觉得心惊焯烫,是他自己的内心在鞭笞他,是他自己在看着他,人又如何能逃离自己的心?所以才惶惶然感到无论日月山河,都无处安宁,无法寄托,不论看到什么,都有这种错位倒置的感受,时刻都感到心惊胆战,浑身发凉,如坠深渊,如一切都天翻地覆,颠颠倒倒,不复往常。或许这种明明行走在人间,却与世间隔开无法打破,想要颠覆修正却无力回天,孤独而煎熬,行走在只有自己看得到的煎锅上无法改变的感受,正是地狱。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