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紫牛新闻 | 编剧罗周:创作就像减肥,一定是乐大于苦
来源:紫牛新闻   2025年04月18日09:49
如果非要在所有作品中选出一部最喜欢的,罗周最终选择了小剧场昆剧《六道图》。作为此次晋京首场演出,它率先亮相。该剧是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取材于“吴道子嫉妒画坛新秀皇甫轸继而买凶杀人”的唐人笔记,并基于原始素材进行重构、想象,绘写了吴道子创作惊世之作《六道图》的心路历程。剧中,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携手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共同塑造了吴道子与卢罂公这样一对独特、鲜活、复杂,看似无比残忍,实则无上快慰的师生关系,台上的精彩演绎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18年来,用全部生命去拥抱中国戏曲,人生总要有一件事值得你为它倾尽全力地燃烧。”近期,“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系列活动正在北京举办,这一盛会不仅是中国戏剧界与江苏文化力量的深度交融,更是对江苏最高文艺荣誉“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的致敬与推广。专访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跟记者分享了创作人生,“去年我用半年时间减了60斤,其实减肥和创作是相通的,在确定目标后,用极其强大的意志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去走向这个目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倾听众多生命震荡的风雷,

也用作品献礼时代

如果非要在所有作品中选出一部最喜欢的,罗周最终选择了小剧场昆剧《六道图》。作为此次晋京首场演出,它率先亮相。该剧是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取材于“吴道子嫉妒画坛新秀皇甫轸继而买凶杀人”的唐人笔记,并基于原始素材进行重构、想象,绘写了吴道子创作惊世之作《六道图》的心路历程。剧中,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携手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共同塑造了吴道子与卢罂公这样一对独特、鲜活、复杂,看似无比残忍,实则无上快慰的师生关系,台上的精彩演绎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对于编剧罗周来说,这部戏有太多“泪点”。今年已76岁高龄的石小梅再度登台,牵动着戏迷的心。“这是李政成老师第一部原创昆剧,也很可能是石小梅老师最后一部作品。6年前,她已开始对收官之作的构思。”罗周说,她想用这部戏致敬石小梅65年艺术生涯。“首演时,台上的她唱到主曲【江儿水】,台下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直到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这是石老师给我、给我们的至高的礼物。她向茫茫天地展示了艺术家在跋涉路上的孤独、痛苦、焦灼、绝望、执着、燃烧、割舍、奉献……我们因《六道图》相聚,倾听众多生命震荡的风雷,这是时代给予的礼物,同样,我们也用《六道图》,献礼这个时代。”

此外,让罗周动容的是,第30届、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越剧小生李晓旭、昆剧小生施夏明,以及江苏省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周鑫担任检场,昆剧表演艺术家钱振荣吟念画外音。他们都是石老师的弟子,齐聚这一桌两椅、又无比宏阔的舞台,正是戏曲人代代传承、奋发谦逊、精诚共进的写真。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马也之唏嘘:不想有生之年,竟看到了中国戏曲的“理想国”。

4月14日晚,悠扬的扬剧唱腔在梅兰芳大剧院响起,罗周执笔的扬剧《郑板桥》继2023年在这里演出后,再次精彩上演。作为一部具有人物志、地方志和文化志典型特征的戏曲艺术作品,既有十分雅致的文学品格,又颇具充盈的市井气息。李政成演绎的郑板桥,从壮年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豁达从容。罗周在朋友圈写下一长段文字,“郑板桥始终如一,荣名利禄从他身上滑落,就像微风拂过翠竹,一阵‘沙沙’低吟,再不着一丝痕迹。这便是我心中的郑板桥,我想写的郑板桥。”

说到花费心力最多的作品,罗周提名4月16日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的昆剧《世说新语》。始于197年,终于385年,横亘188年的岁月,走过了东汉末的连天烽火,直走到东晋谢安的生命消歇。“它是一个庞大的折子戏的体量,完整版是一共24折。我们现在正在排练,今年5月,能够完成其中17折的演出。”

作为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罗周的创作生涯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创作演出戏剧作品100余部,广泛涉猎京剧、昆剧、锡剧、扬剧、黄梅戏、越剧、汉剧、楚剧、粤剧、秦腔等众多剧种……她以“深扎泥土,扶摇云天”的信念,将江苏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戏剧创作,激活昆剧、扬剧、越剧等传统剧种的当代生命力。

来到江苏创作18年,

用全部生命去拥抱中国戏曲

“如今回头看,恍若隔世,从27岁到44岁,我用全部生命去拥抱中国戏曲。”借着此次晋京演出,罗周满怀感慨地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罗周是江西人,复旦大学毕业后来到江苏工作18年,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接触到江苏省内的众多剧种的院团和演员,在共同成长中度过漫长岁月。

“人生总要有一件事值得你为它倾尽全力地燃烧。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戏曲创作中,既宏大壮烈,又委婉多情,和无数的生命产生情感共振,在我看来,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部分。”罗周的讲述饱含情感,“编剧要耐得住寂寞,板凳坐得十年冷,看上去很孤独,但又深刻感觉到我是这样幸运。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被他人的生命温暖着。进行戏剧创作时,你展开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你要和他人、和每一个角色对话,和自己对话,和时代对话。”

在过去十余年中,罗周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成果斐然。剧本是一剧之本,罗周剧本入情入理的秘诀在于,牢牢扎根江苏大地,无间拥抱院团和演员。“给李晓旭写戏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仿佛就旋转跳跃着一个李晓旭,感受到她动作和神情的变化,知道哪里是她表演艺术最出彩的地方。”罗周笑说,了解他们的个性,才能为他们扬长避短。让他们最擅长的部分尽情绽放。

由于反复斟酌,罗周背得出自己写的所有的唱念台词。跟省内院团多次合作,她的剧本甚至会标注演员人选,为院团提供参考。在她看来,在创作过程中,被不同剧种所锻打,跟不同演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携手共进,用最灼热的情感共同探索所有的可能性。

罗周对记者表示,创作是一件既艰苦又需要持续的事情,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具体而言,创作首先需要充沛的情感感受力,哪怕最细小处都能拨动你的心弦,要有一种情感震荡的力量。从最细小的声音,到黄钟大吕般的巨响。

光有情感还不够,你还必须有理性的掌控能力。“你必须掌握技巧,如何结构人物等各种技术表达都需要,又要能用情感包裹技术,相互成就,形成合力。在制约中完成相互推动,这很重要。你要读文学、历史、哲学,对这个世界产生你的认知。”

建议年轻人不要

急于“卷”,重在积累

近年来,“江苏戏剧编剧现象”蔚然可观。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成长、壮大,为江苏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长远保障。其年龄基本集中在20-50岁之间,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5%以上,年轻化趋势明显。

大多数编剧就职于各地剧目室、创研院及文艺院团,擅长戏曲创作者居多,有十部以上剧本产出者达50%以上,上演数量亦颇可观,其中不乏获得各级奖项、艺术基金资助,入选各类艺术节的剧目。全国范围内,在创作质量与数量上,江苏省编剧都属领先水平。

罗周介绍说,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深入实施艺术创作源头工程,以“江苏戏剧讲坛”、“新剧本征选”、“重点题材剧目创作辅导”等活动为抓手,建立了从剧本选材到剧目孵化的完整跟踪培养体系。同时,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全方位对江苏省编剧进行培养。

“跟年轻人接触很多,如果说要给建议的话,我想对他们说,不要着急,慢慢来,深扎剧种,深扎院团、深扎人民、深扎时代。”罗周认为,“年轻人不要‘卷’,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想干什么。特别是戏曲创作,你必须热爱它。如果你不爱它,只是把它当作一件不得不去做的工作,我建议考虑改行。热爱才会感到快乐,你所有和它相关的付出,都是幸福快乐的,每时每刻的充盈和满足。”

罗周强调,积累很重要。“很多爱戏的年轻人写了很多年,为什么总觉得进步不够大?其实是没有形成有效积累。每一次创作都要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每一步都应该向着更好的自己进行攀登。我写了18年,仍感觉每一天都在进步。”

另外,她还说,要相信你的伙伴,相信剧场、相信观众。“有了文化自信,心态就会舒展,不必要的那些焦虑,彷徨都会大幅度减少。要知道,戏曲一定是让人感觉幸福、满足、快乐的事情啊。”

快问快答

Z=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L=罗周

Z:什么创作是未来还想做的?

L:我希望能够和优秀的青年演员合作,为他们写戏。通过我的努力,让每一个倾注心力的演员,都能够在创作中、舞台上感到无限的幸福、尊严和价值。

Z:减肥成功了,能不能分享下秘诀?

L:从去年2月中旬我决定减肥,半年减了60斤,就是合理饮食,这个过程蛮辛苦的。它其实和写剧本是共通的,一旦确立了目标,就用强大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去走向这个目标。

饿肯定是饿的,馋肯定也是馋的,但你必须忍耐。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体重在降,所以很高兴。凭借意志力,凭着点点滴滴减少体重的快乐,支撑下来。创作也希望一样,在苦中快乐着,乐大于苦。

Z:写作之余喜欢做什么?

L:写作之余,喜欢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刷短剧,也做一些手工,喜欢画画、打掼蛋……但因为我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要承担个人创作,要培养与带动青年编剧队伍,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去休闲娱乐。写作、工作,几乎把我生命都占满了。

所以,既可以说我很有趣味,又可以说我寡然无味。我在看电影、刷短视频、跟人聊天的时候,也始终环绕着戏剧。人生应该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但是戏曲太浩瀚、太可爱了,总是会吸引我撇舍其他爱好,投身到创作之中。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