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紫牛新闻 | 扬剧《郑板桥》再登梅兰芳大剧院,编剧罗周:荣名利禄于他如微风拂翠竹
来源:紫牛新闻   2025年04月16日17:12
4月14日晚,悠扬的扬剧唱腔在梅兰芳大剧院响起,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执笔的扬剧《郑板桥》继2023年在这里演出后,再次精彩上演。该剧时长145分钟,由一级导演韩剑英执导,一级作曲冯成杰设计唱腔,一级作曲赵震方担任作曲、配器,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边文彤担任舞美设计,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邢辛等人设计灯光,一级舞美设计蓝玲等人担任服装、造型设计。由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李政成领衔主演,彭楷仪、陈俊、张卓南、沈仁梅、王海、徐梦雪、徐凡、游佳琦等联袂演出。

4月14日晚,悠扬的扬剧唱腔在梅兰芳大剧院响起,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执笔的扬剧《郑板桥》继2023年在这里演出后,再次精彩上演。

该剧时长145分钟,由一级导演韩剑英执导,一级作曲冯成杰设计唱腔,一级作曲赵震方担任作曲、配器,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边文彤担任舞美设计,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邢辛等人设计灯光,一级舞美设计蓝玲等人担任服装、造型设计。由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李政成领衔主演,彭楷仪、陈俊、张卓南、沈仁梅、王海、徐梦雪、徐凡、游佳琦等联袂演出。

扬剧《郑板桥》以郑板桥中年、暮年两度客居扬州的经历为核心内容,其间穿插他在山东任职时放粮救济百姓的故事。全剧通过郑板桥与妻子饶五娘的奇缘、与官员卢抱孙的聚散、与盐商张从之的恩怨,展开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的描绘。编剧巧妙地将虚构的人物关系与郑板桥以“怪”出名的民间故事相结合,塑造出一个既符合历史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象的郑板桥形象,展现出他的风雅、潇洒与坚韧,以及心系百姓、不畏权贵的真性情。正如罗周所说:“沉沦、放弃是何等轻易、何等常见,胆怯、贪婪、嫉妒、好胜、傲慢……都能使人迷失生命之舵,再一经雨雪扑打,不免直堕渊底。郑板桥始终如一,荣名利禄从他身上滑落,就像微风拂过翠竹,一阵‘沙沙’低吟,再不着一丝痕迹。这便是我心中的郑板桥,我想写的郑板桥。”作为一部具有人物志、地方志和文化志典型特征的戏曲艺术作品,既有十分雅致的文学品格,又颇具充盈的市井气息。

该剧的舞台呈现极具特色,舞台设计以诗绘情,以画写意,充满江南文化的韵味,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在表演上,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李政成通过细腻的表演,生动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从壮年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豁达从容,举手投足间尽显郑板桥的独特气质,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而剧中其他角色也各有亮点,无论是温柔贤淑的饶五娘,还是与郑板桥有着深厚情谊的卢抱孙,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努力将该剧在保持戏曲本体特征和扬剧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着力塑造出一个‘活的’郑板桥,使其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格,关乎民众、体恤百姓的情怀,放荡不羁、幽默机趣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示。”韩剑英谈到创作构思时如此说道。

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悠扬的扬剧唱腔中,不时响起热烈掌声。不少观众表示,通过这部剧对郑板桥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对扬剧这一地方剧种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名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票友直言:“这部剧非常精彩,早就听说主演李政成是扬剧里的‘名角儿’,看了演出后感觉不虚此名。”来自北京海淀区实验小学的王同学虽然才上三年级,却是个资深票友,热爱昆曲和京剧,这是她第一次观看扬剧,她说:“以前对扬剧了解不多,但今天这场演出太精彩了,不仅故事吸引人,演员的表演和唱腔都让人陶醉。”

扬剧《郑板桥》曾荣获多项大奖,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23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2023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2024年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2024江苏省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剧目。

虽然扬剧《郑板桥》已经演出结束,但是未来几天,罗周的精彩作品还会在北京陆续精彩上演——4月13日至2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承办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系列活动”在北京举办,罗周编剧作品之闽剧《幻戏图》、秦腔《无字碑》将于4月17日、20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昆剧《世说新语》4月16日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演,越剧《织造府》4月2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同时,还将举行罗周编剧作品研讨会,邀请多位国内戏剧界权威专家围绕罗周的创作成果展开研讨,推动戏剧理论体系的深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