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奖深耕一座城、赋能一座城、成就一座城
来源:中国文艺网   2025年10月14日10:33
自2025年起至2031年,中国民协将与苏州市携手开展系列合作,其中包括第十七届山花奖颁奖事项,以及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第二十届山花奖评选、颁奖、展演和民间文艺的创新转化等相关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说:‘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民协和苏州具有难以比拟的合作基础和前景。”10月11日,中国民协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长期合作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荣书琴说道。自2025年起至2031年,中国民协将与苏州市携手开展系列合作,其中包括第十七届山花奖颁奖事项,以及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第二十届山花奖评选、颁奖、展演和民间文艺的创新转化等相关工作。未来数年,苏州将成为全国民间文艺的重要集聚地,成为山花奖品牌发展的重要阵地。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并提出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本次合作正是基于资源互补、理念契合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文化链、产业链、空间链的融合,将民间文艺的活力创造性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实现双向赋能。”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认为,苏州正在开展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需要聚焦内容产业。中国民协具有资源优势,需要科技产业和资金的支持,将民间文艺的信息库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语料库。此次合作为双方提供了盘活文化资源的契机。

山花奖与苏州,相互支撑从而发挥效益,共同构建系统从而相互赋能,最大化地提炼出民间文艺的当代价值和产业精髓。山花奖代表着我国民间文艺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展现民间文艺创作成果、培育民间文艺人才、推动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文联将持续推进评奖改革,鲜明树立艺术品质这一根本评价标准,同时充分挖掘山花奖外溢价值,利用自身优势,贯通创作研究、学科建设、传播展示、产业消费等全链条,形成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中国文联将支持苏州以山花奖为龙头,持续打造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建立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跨地域文化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苏州在苏南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有效扩大民间文艺和苏州之间的叠加效应。苏州是首个地级“消费万亿之城”,以创新政策引擎、强劲经济支撑、开放人文纽带、庞大人口基础和优越区位优势,为山花奖的举办、发挥品牌效能、提升组织吸引力提供了广阔平台。据统计,苏州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480亿元,占GDP比重7.3%。民间文艺搭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快车,能在数字平台和生活场景中“火”起来、“活”起来,形成更多新型文化业态,产生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民协和苏州市政府围绕“五个一”主体合作内容,构建山花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体系、新模式。共同把山花奖打造成为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民间文艺发展的国家级高规格、高水平的评选与展示平台,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获国际认同的评奖体系,提高奖项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当前,苏州正加快推进桃花坞美术馆改造提升工作,旨在将其打造成为山花奖参赛精品展的主展馆。苏州还将为山花奖历届获奖精品及优秀民间文艺成果提供常态化、永久性的展示窗口;通过定期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推动山花奖优秀作品走进市民生活,让珍贵的民间文艺瑰宝“火”起来。正在筹建的“中国民间文艺创新设计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中国民协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和苏州的高校资源优势,集聚民间文艺领域的高端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聚焦山花奖体系优化、产业创新等开展课题攻关,优化完善民间文艺的理论研究、技艺传承、设计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全链条。通过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座谈、研讨和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民间文艺前沿课题,为山花奖成果的深度挖掘、传播推广和产业转化提供学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化的关键领域。苏州正全力推进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提升工作,并积极对接联络名家、大师,招引工艺品牌入驻,旨在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产业转化园区。中国民协、苏州市将围绕山花奖品牌的市场开发,加强民间文艺的数字转化推广,着力打通从创作到设计、从市场推广到IP运营的全产业链条,集群化推动民间文艺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传播,将此园区打造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为赋能长效发展,苏州已启动由苏州文投集团、创投集团、名城保护集团和名城发展集团共同出资的“山花奖产业发展(转化)基金”注册工作,将重点投向具有市场潜力的民间文艺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及相关产业项目。基金收益部分将反哺于山花奖的评选、颁奖、展览、研究等环节,形成“以奖促产、以产养奖”的良性循环机制。

责编:杨梦媛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