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焕新经典”,让更多人爱上话剧
来源:中国文艺网   2025年10月09日10:34
从《北京法源寺》中,奚美娟饰演的慈禧太后眼底氤氲的泪水,到《赵氏孤儿》里,倪大红饰演的程婴额角落下的汗珠,再到《狂飙》里,金世佳饰演的田汉眼神中的灼热与痴狂……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高清展映季,正以“数字焕新”为钥匙,打开经典话剧走向大众的大门。

从《北京法源寺》中,奚美娟饰演的慈禧太后眼底氤氲的泪水,到《赵氏孤儿》里,倪大红饰演的程婴额角落下的汗珠,再到《狂飙》里,金世佳饰演的田汉眼神中的灼热与痴狂……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高清展映季,正以“数字焕新”为钥匙,打开经典话剧走向大众的大门。

2025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高清展映季精选《北京法源寺》《赵氏孤儿》《狂飙》《大宅门》《鼓楼那些事儿》《青蛇》《生死场》《抗战中的文艺》8部国话经典作品,依托先进的AI辅助技术及前沿影像修复手段,让优质舞台艺术突破时空限制,走进全国34座城市的40家剧场,在3个月内密集展映300余场,与全国各地观众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戏剧嘉年华”。

技术破界:让经典走出“档案馆”,走进大众视野

作为从延安延河岸边走来的“文艺国家队”,国家话剧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留存下来的剧目达400余部,题材、流派、风格、形式迥然,异彩纷呈,其中有许多作品被观众奉为“人生必看”的经典。

过去,一部话剧的巡演范围、场次有限,核心城市之外的观众难有机会接触,多数观众只能通过文字叙述想象其舞台魅力。如今,“CNT现场”通过多机位影视化剪辑与云端加密传输,让西安的观众能和北京观众同步欣赏修复版《生死场》,让三四线城市的戏迷在家门口的剧场,就能捕捉到《大宅门》里朱媛媛“一人分饰三角”的细腻表演。此次“CNT现场”展映更是覆盖全国34座城市的40家剧场,既有一线城市的核心文化空间,也有二三线城市的社区剧场,广度覆盖让经典剧作的魅力得以释放,成为观众在社交媒体平台热议的焦点。

情感共鸣:让“知道经典”变成“读懂经典”,唤醒全民文化认同

在此次“CNT现场”高清展映季,不少观众抒发了“看完才知道为何是经典”的感叹。从“知道经典”到“读懂经典”,文化惠民的核心不仅要送文化,更要让文化被理解。

本次展映季呈现了由已故演员朱媛媛出演的2013年版《大宅门》,真诚再现了观众“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的现场”,让观众有机会表达对演员的怀念,更引发了观众对经典的“再解读”,使大家能够在光影流转中“去感受、去重温、去纪念”。高清影像让文艺工作者的细腻表演戴上了放大镜,杨九红的眼神转变,让观众深度共情了角色背后的时代困境;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评论区里集体讨论,分享观剧感受,形成跨越代际的审美共鸣。这种“读懂经典”的过程,让文化不再是悬浮的符号,而是能引发个人情感共鸣、凝聚群体记忆的载体。

观演人数的攀升,正是文化惠民成效的直接体现。当经典不再是“高门槛的艺术”,而是能融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化体验,经典中的文艺力量就在体验中形成为全民共有的文化认同。

生态闭环:从“焕新经典”到“培育市场”,夯实文化惠民根基

“焕新经典”的意义,不止于“一次放映”,更在于构建“保护-传播-培育”的文化惠民生态链。国家话剧院的实践早已形成体系:从2022年《铁流东进》5G+8K直播收获70万元票房,到如今“CNT现场”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全国同步放映,再到为合作剧场部署专用播控终端确保画质稳定,每一步都在为“长期惠民”铺路。通过数字化保存,让经典IP拥有持久生命力;通过规模化放映,降低文化消费门槛;通过观众反馈,反哺未来的话剧创作与传承。

这种生态闭环,正在培育更健康的文化市场。一方面,修复后的经典为年轻演员提供了可学习的表演范本,为戏剧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从源头夯实文化传承的基础;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观众因“焕新经典”爱上话剧,进而关注新创作品,形成“经典带新篇”的良性循环。当“文化惠民”从“输送经典”升级为“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优质文化在剧院流动了起来,真正实现“全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目标。

AI修复的像素里,藏着文化惠民的温度;不断增长的观演人数中,透着全民对优质文化的渴望。焕新经典,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让文化的火种跨越地域与年龄,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与经典对话、与文化同行。观众们的热议不仅印证着经典的生命力,更揭示出焕新工作的深层价值:让高品质文化资源跨越时空、下沉大众,真正实现“人民文艺为人民”。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