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实话实说”2025文艺评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文艺评论生态与话语体系建设”和“江苏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与理论研究现状”为主题,旨在为江苏民间文艺发展助力,提升文艺评论针对性、建设性与传播力。这是江苏文艺评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呼应文艺评论理论前沿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必然要求。
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省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孟雅君,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部分顾问、主席团成员、理事,专家学者,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相关同志,以及省内高校、科研单位青年评论家代表共30余人参加研讨会。黄俊致开幕辞,王廷信、汪政分别为上下午研讨会评议,张红军、周飞分别主持上下午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求真知、讲真话:共话评论生态建设
黄俊在致辞中表示,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过去十年来,省评协持续举办“实话实说”文艺评论研讨会,有力推动了江苏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江苏文艺评论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王廷信以“从文艺评论生态看文艺评论的真知与真话”为题发言。他指出,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独立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公众审美,努力推动形成“求真知、讲真话”的评论风尚。
张红军从传播学角度剖析了评论生态。他指出,在媒介化社会中,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之间存在“圈层割裂”。他提出,理想的评论生态应具备主体多元互动、内容层次分明、渠道形式多样、引导效能突出、可持续性强五大特征,并呼吁促进专业评论与大众舆论场的有机融合。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王宁提出,话语体系建设应具备整体视角和问题意识,他以戏曲评论为例,指出戏曲的艺术评论应具备历史感与整体观,避免碎片化、表面化的批评倾向。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华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副主任顾星欣表示,如何让文艺评论真正“活起来”“传开来”,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应当是加强传播力建设,要通过更接地气的表达、更贴近生活的视角、更鲜活的传播形式,让评论真正“活”起来,走进寻常人的生活。
聚焦民间文艺,呼吁加强理论研究
吴韵汉风的多元文化,孕育了江苏璀璨多姿的民间文艺。汪政建议,学界应加强对民间工艺理论资源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推动其从“传统经验”向“现代审美理论”转化,为构建本土评论体系提供资源支撑。他强调,在尊重传统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应不断深化研究,拓展民间文艺的发展疆域。
东南大学教授胡平在题为“培根铸魂民为本:民间文艺理论的视界”的发言中,指出民间文艺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深厚的民本思想。他建议加强民间文艺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从传统课题转向当代价值挖掘,服务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传承等重大主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衡正安探讨了民间文艺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文艺现代化转型中的价值。他指出,民间文艺不仅广泛渗透于戏剧、戏曲、绘画、书法、雕塑、舞蹈、杂技等多个艺术门类,更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中华文化身份与基因的重要标识。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苗怀明发表了自己对江苏曲艺传承创新的几点思考。他表示,做好传承,应该是融会贯通基础上的创新。“伴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的改变,曲艺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他建议,要努力推动培育更加成熟的曲艺市场。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吴彦颐提出,应以优质的民间文艺评论推进传承发展,拓展创作空间,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评论实践,并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构筑民间文艺评论新高地。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唐华伟表示,江苏民间文艺品类丰富、底蕴深厚,应积极弘扬传统、融入时代,将民间文艺作为文化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文艺新动能。
共识与展望:多方协同,提升评论引导力
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只有坚持讲真话、打破圈层、扎根实践,才能构建更具生命力与引导力的评论生态,为文艺繁荣注入持续动力。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何平表示,创作与批评,如鸟之双翼,对于文学领域而言,当前还要培育更多优秀的散文及报告文学批评家。他呼吁优化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批评力量向青年群体与基层延伸。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吕靖波提出,应打破评论的圈层壁垒,推动“跨界评论”。他认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视角有助于激发评论活力,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为跨界评论提供知识支持,促进评论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沈杏培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文学经历的四次重大转变,指出当前网络文学、短视频、AI技术正不断重塑文学边界。他呼吁,批评主体要从“阐释者”向“对话者”转型,增强批评的在场性与互动性。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李玮则将目光投向网络文学这一新场域:“网络文学已经进入IP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评论不能缺席这一进程。”她建言,评论要与时俱进,深入网络文学现场,推动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有机统一。
省作协创作研究室副主任、一级文学创作韩松刚指出,在当下弱理论时代,文学批评中存在“术语膨胀”“印象式点评”等问题,面对当前批评中存在术语堆砌、对话缺失、个性弱化等现象,他倡导回归文本细读与审美判断,重建批评的温度与个性。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周飞表示,本次研讨会通过直面问题、观点碰撞,为江苏文艺评论的生态优化与话语创新提供了多元思路,接下来省评协将聚焦生态建设、话语创新与青年培养等方面继续发力,推动江苏文艺评论工作行稳致远。
△研讨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