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江的浪花拍打着江苏的堤岸,当千年文脉在吴韵汉风里流转,一幅足球与文艺交织的画卷,正沿着运河的脉络悄然铺展,江苏省文联正在以文艺深度赋能“苏超”。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这场被称作“苏超”的狂欢,从来不止于绿茵场上的奔跑与角逐。“苏超”赛场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江苏文艺繁花绽放的现场,是江苏文艺用激情谱写的乐章、用热情定格的影像、用真情书写的笔墨作品、用豪情唱响的戏曲高歌,是体育的刚与文艺的柔,在江苏这片土地上共舞的序曲。
体育为律,奏响“全民狂欢”文艺乐章。启幕至今,“苏超”以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江苏省文联以此为契机,带领全省广大艺术家及人民群众共赴共享这场“体育+文艺”的盛宴,让文艺的芬芳香满绿茵场。
7月20日,在“苏超”赛场无锡队对阵淮安队的比赛前暖场表演。郎从柳 摄
江苏省文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活动,涵盖戏剧、音乐、摄影、书法等艺术门类,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热情参与,更点燃了江苏人民心中文艺创作的火种,让“苏超”赛场成为全民参与的“文艺秀场”。截至目前,“苏超战歌”原创歌曲征集活动已征集并在官方平台发布歌曲80余首;“‘苏超’e起拍”视觉征集活动同样征集到众多优秀摄影作品,并在“江苏文联”微信公众号进行专题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在江苏广电荔枝新闻“我和苏超·全民共创季”、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APP、学习强国江苏平台等发布;“挥毫助威·楹联进苏超”活动甚至吸引了10岁至16岁的青少年书法新苗热情参与,让楹联笔墨助燃绿茵场热情。
“苏超”e起拍征集作品《赛前武术表演》 吴俊 摄
解锁文艺创作密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组织开展文艺创作活动的同时,江苏省文联还邀请文艺名家进行公开授课,如开展江苏“视觉课堂”,围绕如何拍好“苏超”等主题进行创作分享,为广大摄影工作者、爱好者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
文艺评论在绿茵场边悄然“生长”。围绕“苏超”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文艺评论活动,扎根于江苏的历史、饮食、风物等,打破传统边界,实现从“宏大叙事”到“在地表达”的转变。
文艺表演成为“苏超”赛场一大亮点。盐城主场,国家级非遗淮剧惊艳全场,演员水袖翩跹,举手投足间,尽显江淮大地的千年风华;无锡的绿茵场则化作锡剧舞台,《吴风淮韵·曲乐和鸣》通过传统戏曲与民乐的碰撞,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盛宴;在南通赛场,曾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的《海安花鼓》精彩亮相,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引发全场 2 万球迷真情互动,绿茵场上回荡着体育与文艺的深情共鸣。
“苏超”e起拍征集作品《捞月》 陈云凤 摄
文艺为韵,涵养“苏超”精神文化底色。赛场内外,体育精神与文艺创作相得益彰,让人们在感受足球激情的同时,领略到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艺氛围。
江苏文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赛事文化内涵。“挥毫助威·楹联进苏超”活动,以“足球激情+地域文化”为主题,全面征集“苏超”楹联,打造更有文化的“苏超”;“‘苏超’e起拍”视觉征集、“苏超战歌”原创歌曲征集等活动也进一步弘扬了体育精神,展现了江苏各地的文化底蕴与风采,提升了“苏超”的文化内涵与影响力。增添赛场氛围。各赛场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南京主场对战苏州时,交响乐团与球迷共同唱响《歌唱祖国》,融合民乐、戏曲等元素,用文艺为赛事注入独特魅力,让体育热情与家国情怀紧紧相拥。创造独特赛事 IP。江苏文艺与“苏超”融合,通过唱响各队“战歌”、以地域书法IP激活球迷文化认同等方式,使“苏超”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特色 IP。
文艺体育双向赋能,激荡更强劲的文化脉动。江苏省文联通过主办一系列文艺活动,让文艺的灵韵与体育的动感交织,为江苏文化长河注入了更丰沛的源流。一是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楹联、音乐、摄影等文艺作品,戏曲、杂技、舞蹈等各类文艺演出融入江苏各地文化特色与比赛热梗,让群众感受到文艺的魅力并自觉参与其中,长期来看,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江苏地域文化,使其在现代体育赛事中焕发生机。二是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文艺作品征集及各类文艺活动,增加了与群众的互动,增强了对家乡球队和本土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将随着赛事长期举办不断加深,从而凝聚起传承城市文化根脉的强大力量。三是为江苏文艺人才队伍注入新活力。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文艺爱好者以及青少年文艺新苗的参与,不仅激发了文艺创作活力,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也为江苏文艺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
暑风沸沸,骄阳艳艳,绿茵场上热浪未歇。江苏省文联将持续带领全省广大艺术家及人民群众通过文艺赋能的创新实践,让体育和文艺双向奔赴,让人们在感受足球激情的同时领略到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苏超”与文艺的深度联动在江苏文化长卷上留下鲜活滚烫的一笔。
来源 | 中国文艺报
作者丨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