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苏大地上,7月,“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的脚步从未停歇。2场演出、3个展览、8场辅导、10个讲座,让文艺爱好者们家门口看大展、跟着大师课学知识,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这一系列活动,以省级资源下沉为抓手,将艺术养分精准输送至基层,让传统与新潮交融,让专业与群众相连,为基层文化生活注入蓬勃活力。
展览:笔墨光影间,尽览时代风华与生活温度
从苏州的书画巡展到建湖的写生佳作,从栖霞的新质生产力影像到各地的沉浸式观展,系列展览正成为群众触摸艺术、读懂时代的“鲜活课本”。
在苏州相城区元和塘美术馆,江苏省现代美术馆馆藏精品巡展持续升温。自6月26日开展以来,展厅里每日人头攒动。7月20日,相城实验小学30余组亲子家庭专程而来,孩子们踮着脚尖凑近作品,在色彩与线条中悄悄埋下审美种子。“这些画里有咱老百姓的日子,也有国家的发展,看展就像在读一本会动的书!”观展市民的感慨道出了展览的温度。
7月1日,两场特色展览同日启幕,为基层群众送上“文化盛宴”。盐城建湖美术馆内,2024江苏省书画院年度写生创作汇报巡展拉开帷幕,近60幅佳作涵盖书法、中国画、油画等门类——有画家笔下都市早餐摊的烟火气,蒸笼里的热气仿佛能从画中溢出;有描绘黄山云海的水墨长卷,笔锋流转间尽现山河磅礴。“在家门口就能看省级大展,这画里的生活太亲切了!”建湖市民围着画作讨论不停。
同日,南京栖霞区文化馆的“新质跃动 苏创辉煌”聚焦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摄影大展同样热闹。通过118幅(组)作品,见证江苏传统产业的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看见生态园区、清洁能源项目等共同构成了江苏绿色发展的新图景;感受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各类创新应用“保驾护航”下的人文景观。摄影爱好者张先生举着相机翻拍展品:“这些照片把江苏的创新劲儿拍活了,看着就振奋!”
讲座:名家亲授间,解锁艺术密码与创作灵感
“书法五体咋区分?”“怎么用镜头拍好咱村的故事?”面对基层爱好者的疑问,名家讲座如“及时雨”般送来专业解答,让艺术知识不再“高高在上”。
7月22日的南京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暑气正盛。江苏省书协副秘书长纪松的“书法五体及古代三大行书鉴赏”讲座刚开讲,20余名书法爱好者就坐满了板凳,连后排都站了几位村民。“书法不只是写字,更是文化的根脉。”纪松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篆书的弯曲线条,“你看这‘龙’字,篆书像不像一条盘旋的龙?”他从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脉络讲起,讲到《兰亭序》时,索性讲起王羲之“醉后写序、醒后难再”的趣闻,逗得台下哈哈大笑。互动环节,小学生举着练习本提问:“纪老师,我写的楷书总歪怎么办?”纪松弯腰拿起本子,手把手教他“横平竖直要像搭积木,稳当!”讲座结束后,村民们围着他追问:“啥时候再来?我们还想听!”
7月11日的南京栖霞区文化馆,摄影爱好者们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六届副主席田鸣带来的“城市发展与民生记忆的摄影表达范式”讲座,从他的代表作《陪读》讲起,他举起相机示范:“拍民生故事,要蹲下来、凑近些,让镜头里有温度。”讲到《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时,他揭秘:“为了拍这组,我挤了好长时间的早高峰地铁,才抓拍到最真实的瞬间。”他特别强调:“别跟风拍,咱栖霞的老街老巷,都是独一无二的题材,拍好了就是咱自己的故事!”台下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当场掏出手机,对着窗外的街景练习构图。
培训:实战打磨间,让基层文艺既“接地气”又有“灵气”
从戏曲唱腔到短视频剪辑,从广场舞编排到惠民演出,系列培训以“手把手教、面对面练”的方式,让基层文艺团队从“会表演”进阶到“演得活”。
7月22日至23日,苏州北桥街道,喜洋洋艺术团的排练厅里传出锡剧《珍珠塔·庵会》的唱腔。锡剧名家黄静慧正手把手教演员甩水袖:“抬手要像拈着花瓣,落下要带点不舍,这才是‘望眼欲穿’的感觉。”她凑近学员听发声,“气息往下沉,像叹气一样打开喉咙,对喽!”次日,越剧名家袁惠芳接棒指导盛北之音文艺社,教大家把越剧《追鱼》的“柔美灵秀”演透。“以前以为唱戏就是唱调子,现在才明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是在演人生!”学员们的感悟里,藏着传统艺术传承的新可能。
短视频培训同样火热。7月23日,灵峰村会议室里,林琨老师的手机摄影课座无虚席。他紧扣“零基础出精品”的实用导向,从手机拍摄的构图、光线技巧讲起,拆解抖音“快节奏”、小红书“打卡风”、视频号“烟火气”的平台特性,再手把手教剪映实操。为让大家学得更透,他主动把下午课程从14:30提前到13:30,还分享自己拍摄的风景、人物作品,带学员“云游”山河烟火。“以前觉得短视频门槛高,现在终于敢拿起手机拍‘讲北桥故事’了!”基层爱好者的热情,正是文化传播破圈的生动注脚。
7月26日至27日,苏州相城区文化馆里,50余名广场舞队员跟着南京市艺术小学(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二级演员刘梦老师打磨《扇影嬉春》。“转身时扇子要像花瓣开合,眼神得带点俏皮!”刘梦边示范边喊节拍,队员们跟着调整动作,原本稍显生硬的队形,渐渐有了灵动的感觉。“以前编舞全凭感觉,现在知道每个动作都能讲故事!”队长笑着擦汗。
各地开展的培训班成果很快在舞台上绽放。7月10日晚,镇江丹徒区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江苏省第七期新文艺群体培训班惠民演出在这里热闹上演,现场领导及新文艺群体培训班的学员、丹徒区广大群众近四百人共同观看了专场惠民演出。
“多少年没在现场听《女驸马》了!这嗓子,这身段,跟当年电视里演得一样地道!”观众李大爷激动地说。“太震撼了!脸变得比眨眼睛还快!你看这全场的反应,跟过年一样热闹!”年轻观众小张说道。观众的好评是最大的肯定,当艺术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当台上台下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这便是“茉莉花开”最动人的芬芳,也是文艺扎根基层最鲜活的模样。
创办:以艺明德,让基层文艺人才“飞得更高”
7月24日,江苏开放大学南京定淮门校区内弦歌阵阵,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江苏开放大学联合创办的江苏省明德艺术学校在这里正式揭牌开班。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徐秀芳、孔爱萍,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袁小良、姜庆玲等8位艺术名家齐聚,组成此次培训的导师团,将以“名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培育文艺新人。
课堂上,名家授课干货满满。7月26日,昆曲“梅花奖”得主孔爱萍带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走进中国昆曲艺术之美》讲座,她示范《牡丹亭·寻梦》身段,水袖一甩,眼波流转间,把杜丽娘的情思演得淋漓尽致;7月27日,一级演员周磊的《我爱歌唱》课上,结合自身丰富的舞台经验,向学员们系统讲解了歌曲演唱的专业知识与表现技法,清亮的嗓音让学员们忍不住跟着哼唱。
实践环节更接地气。学员们带着作品走进社区,把课堂上学的技巧直接用到惠民演出中。7月27日晚的结业演出上,成果集中绽放:评弹《姑苏水巷》、京剧《花享交融山青水秀》、南京白局《秦淮游》等节目轮番上演,戴妙恬、张乔迪、黄薇等学员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江苏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采。徐秀芳、姜庆玲、袁小良、吕少明等参与首期培训授课的艺术名家与华夏等学员们同台献艺,他们的表演或诙谐幽默,或韵味悠长,或气势磅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
从展览里的时代印记到讲座中的艺术顿悟,从培训时的技艺精进再到明德课堂上的专业成长,“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让艺术之花在江苏的每一寸土地上,开得更艳、更香。
来源 |江苏省文艺志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