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扬州弹词艺术家包伟
一曲弹词,唱出江南雅韵,半掩琵琶,尽显淮左风流。
面前,这位弹唱扬州弹词的女子,就是包伟。今年,她从艺整整三十五年。
包伟,女,1968年生,扬州弹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非遗(扬州弹词)省级传承人,江苏省"五个一批"高级人才,江苏省、扬州市“名师”。
从艺三十几年来,先后在全国、省、市曲艺大赛中获金奖、银奖等。曾荣获中国曲艺荟萃(南方片)曲唱雅集第一届新人奖,在省一、二、三、四、五、六届曲艺节目上获得5金1银,获江苏曲艺二届、三届芦花奖表演奖。2003年在央视《曲苑杂坛》栏目中全年播出扬州弹词《双珠凤》50集;2008年,表演的扬州弹词《烛泪》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提名;2010年,表演的扬州弹词《秀才遇到兵》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12年,领衔表演的扬州弹词《盛世红伶》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2013年,领衔表演的扬州弹词《盛世红伶》获江苏省文华奖表演奖。2015年,与其子张一丞表演的原创扬州弹词《梅兰芳.蓄须明志》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表演的扬州弹词开篇《月亮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包伟表演扬州弹词开篇《月亮城》
自小受扬剧熏陶 报考扬剧团意外落选
人这辈子,究竟从事什么职业,一般无法预计。但是,从小受到熏陶,肯定会对日后择业有影响。
包伟的父亲,原是瓜洲八里的一位农民,只因继承了包氏家传打击乐,故而能够进入剧团,成为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师。音乐改变人生,这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小,包伟生活在农村姑妈家,最爱的就是撒开脚丫子,在田埂上奔跑,看着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耳畔飘过的,都是姑妈那清脆嘹亮的插秧号子。
三四岁后,包伟就跟着父亲住在埂子街的愿生寺内。那时的扬州扬剧团、京剧团,也都驻扎在内。包伟日日所见的,都是一位位身着短褂在练功毯上腾挪躲闪的演员。夜夜所听的,都是锣鼓铿锵、胡琴悠扬。别人在舞台上才能见着的生旦净末丑,在包伟看来,早就寻常。只要一出家门,就是剧团排练的火热场景。若是跟着父亲外出演出,那台上的粉墨登场,那台下的掌声雷动,也是自小就站在台口看习惯的。尽管有些奔波辛苦,可父亲对她的宠爱,却是从未减分毫,常常把她抱在膝头,轻声细语地讲着故事。
包伟自幼不太爱讲话,任谁去逗,都不喜欢言语,就有了一个“小哑巴”的外号。然而,若有人请她唱上一两段,倒多半会学着大人的模样,挺着小身板,依依呀呀,将小小的手指翘成兰花。
有了这样的基础,到学校上学时,音乐上的天赋自是展露无遗。每逢音乐课,包伟都会成为老师的助手,伴着老师弹出的音符,将一首首新歌,教唱给同学们。
然而,她从艺的道路,一开始就遇到了挫折。1982年,扬州艺校招收扬剧班,从小听着扬剧长大的包伟,在父亲的支持下,兴致勃勃地去报了名,但结果却是名落孙山。虽然包伟的嗓子条件是出类拔萃的,但可惜的是当时她的身体尚未长开,瘦弱如同“豆芽菜”,评审老师认为她站在舞台上,台风不够靓丽。
考进扬州曲艺团 学弹词背书背得掉头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戏剧之路走不通,曲艺之桥悄然开启。没过一两年,扬州曲艺团招生,曲艺团团长比邻而居,递了信息过来,团里招说评话的,唱弹词的,唱清曲的,总归会有合适的。报名的时候,考试其实已经结束了,给包伟临时加了一个面试的机会。录取之后,包伟才知道,当初一期招收进校的十个学员,是从全市上千名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实属不易。
刚进入曲艺班,包伟就听得,有前辈说过,学艺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学艺术等于下地狱”。当时,在包伟听来,那太耸人听闻了。几个兴趣相投的女生住在一起,每天都能穿戴得齐齐整整,打扮得漂漂亮亮。上课的时候,也是端坐着,抱着琵琶,唱着小曲,莺声燕语,好不优雅。就算是练功,也是放着一张白纸,靠近嘴边,不断说话,万不能让飞沫沾湿了白纸。屡屡下课,看见扬剧班的学员们,个个练功如同泥猴一般,难免要掩嘴轻笑而过。
然而,结束了学校里的基础课程,毕业进团时,包伟才慢慢发觉,从学校到登台,这其中的道路,绝非一蹴而就。
真正开始学书,第一道难过的槛,就是抄书。先生的书,需要自己一部部抄写下来,每天抄几本,那都是规定好的。为了赶进度,只能没日没夜地抄,每天不抄上八九个小时,根本完不成任务。抄的书都是古书,很多字不认识,就只能空在那里,自己顺着意思往下蒙。抄完书,还要自己对着墙壁,把抄过的书再说出来。古书中大量的诗词歌赋,繁复的人物称谓,光是读着,都觉得绕口,更何况要一字不错地背下来。
“那段时间,我背书背到鬼剃头,头发一把一把地往下掉,女孩子都是爱美的,都不敢去浴室洗澡了,回到家,妈妈每天都用生姜给我擦头皮。”
光是这样的抄书、背书,就已经让包伟感到学书真非易事。而第一次登台的紧窘,至今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那天,是在群艺馆给惠兆龙做垫场演出,说的是《双珠凤》。从化妆室到书场,不过两层楼的距离,可总会走上很久。包伟笑道,“当时太紧张了,每一步迈出去,都感觉重若千钧,希望这段路很远,永远走不到书场才好呢!”
好在,十八九岁的年纪,正是水灵灵的模样。刚登上台,还未开口,台下的观众们就已经掌声一片了。真正说起书来,倒也进入忘我之境。说完之后,顿时感觉轻松多了。“一下台,就感觉非常开心,特别为自己感到骄傲。”
恩师张慧侬如慈父 不仅学书,更学做人
回首初登台的那段时间,包伟的脑海中总会浮现起一位清癯的老者形象——扬州弹词一代宗师张慧侬。
在扬州曲艺界,这是一位可以比肩王少堂的人物。他的“张氏四宝”:《珍珠塔》《刁刘氏》《双金锭》《落金扇》,至今仍是扬州弹词传唱多年的经典。包伟进团之后,就是拜在了张慧侬的门下。
温文尔雅、谦逊低调,与其说在张先生那里学到了书,更不如说,在张先生那里学到了如何做人。
包伟进团的时候,张先生的岁数已经不小了,但是看到扬州弹词的新人,他还是坚持前来授课。让人感动的是,张先生从未因为自己已是德高望重的大家,就抬高架子。甚至,他会剖析自身在表演上的弱点,让学生引以为戒。
同时,张先生也从未有过门户之见,包伟曾经前往苏州评弹学校,拜邢晏春、邢晏芝为师,张先生非但没有阻拦,反而一再嘱咐,一定要学习、吸纳对方的优点。
“先生人特别好,对待我们如同自己的孩子,当真如慈父一般。我们出错,从未高声训斥过,只会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让人看得特别内疚。”包伟回忆道。
张慧侬先生辞世之前,包伟正在海安书场说书。因为一直牵挂着先生病情,包伟心神不宁。开场之前,忽然接到了师兄的电话,电话里,师兄有些哽咽地说,先生快要不行了。那一刻,包伟真想冲出书场,赶回扬州,侍奉在先生榻前。然而,她更了解,如果先生知道,肯定希望她能把这场书好好说完。强忍着悲痛,包伟整整衣服,稳步上台。
尽管她最终还是没能控制得住夺眶而出的泪水,道出缘由后,得到了整个书场书客们的理解。匆忙下台,再拨师兄电话,获悉先生已走。那一瞬间,包伟无尽悲痛中,也有一丝安慰:她相信先生在弥留之际,一定听到了她的说书之声。
如今,包伟还有一个习惯,生活中无论遇到开心还是烦闷的事,都喜欢到先生墓前走一走,奉一束鲜花,燃一炷檀香,安安静静地和先生说说心里话。
包伟演唱扬州清曲
在外跑码头历经艰辛 看见扬州客车都想哭
对于一名曲艺演员来说,跑码头是必不可少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独自一人行走外地,其中的艰辛和孤独,常人难以想象。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将五六个满满的行囊,背在柔弱的肩膀上,站在路边,等待着汽车能够搭载一程。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回,推开书场宿舍的破旧木门,眼前所见,都是发霉的床单被褥,破洞褴褛的蚊帐,小小的房间只能容身。
“真正说书的那两个小时,反倒是热闹的。怕就怕当天的书说完了,书场散了,就连打扫卫生的人都走了,空荡荡的书场,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立刻就觉得非常孤独。”包伟回忆说。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当初一批进校学习的同学们,吃不了这份苦头,扛不过这份寂寞,纷纷选择转业。包伟也有些动心,想要离开这个行业。就在此时,家里的父亲和单位的领导,让她再考虑考虑,再坚持一下,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光阴。
首届曲艺节获大奖 第二届遇挫折更潜心
好在,包伟并未等待太久。曲艺艺术在众多关注的目光中,慢慢升温。1994年,第一届江苏省曲艺节在徐州开赛,对于很多还坚持在书台上的曲艺演员们来说,这次比赛,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赛之前,包伟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不知道对手的技艺如何,不知道评委的眼光多高。她向著名扬州弹词表演艺术家李仁珍求教,对方也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不但悉心将名篇《求潘》传授,还特地让包伟到高邮书场上,看自己如何表演。
下场之后,关上房门,两人在屋中,对着参赛曲目,一字一句进行梳理,真正做到了精雕细琢。“那真是手把手教,从唱到说,从表到演,落实到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字上。”那一年,包伟参赛,顺利将“优秀表演奖”收入囊中。
但是,比赛永远都是残酷的。在第二届省曲艺节上,以一段经典弹词参赛的包伟,却与“优秀表演奖”失之交臂。
“比下来,没拿到优秀,现在想想,是件好事。正是那次落败,让我领悟到,曲艺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不仅仅在弹唱的水平上,你的选段、演绎,乃至服装、发饰,都会对书台上的呈现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包伟动情地说。
两次问鼎曲艺最高奖 扩大扬州弹词影响
“牡丹奖”,是中国曲艺的最高奖项,也是所有曲艺演员心目中,份量最重的奖项。
2010年,包伟以扬州弹词《秀才遇见兵》,向第六届“牡丹奖”表演奖发起冲击。这是一档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弹词,贴近时代,唱词优美。为了备战,她独自一人选择了一座庵堂,静心静气。每天早晨出门,沐浴着新鲜的阳光,看着满田野的油菜花,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那一年,“牡丹奖”首次增设了现场比赛的环节。从初赛到决赛,要经过三场比赛。不但要送交碟片,更要现场表演。就在最终决赛的前一夜,包伟还对本子进行了修改。
“这原本是大忌,但是总觉得修改过后的本子更成熟,唱词也更为合理。”比赛当天,包伟是服了“保心丸”才上场比赛的。比赛的签位不好,是当天的最后一位。评委看了一天,都有些疲倦了。但是,当包伟坐上书台,一开口,很多正准备离开的观众,立刻又坐了下来。这一出《秀才遇见兵》,将扬州弹词手口相应、腔意结合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片段表演完毕,掌声雷动。“牡丹奖”表演奖,已无悬念。
如果说表演奖是包伟个人奖项的话,两年之后,扬州曲艺中篇弹词《盛世红伶》,再度向“牡丹奖”节目奖发起冲击。
在“牡丹奖”的各个奖项中,节目奖的难度最高,从剧本到改编,从演员到表演,最能展示一个剧团、一个曲种的综合实力。如何修改本子达到最完美的地步?如何合理安排好现有的演员?这都是包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无数个通宵达旦,无数次绞尽脑汁,最终,《盛世红伶》完美绽放,以全部评委的一致通过,毫无争议摘下第七届“牡丹奖”节目奖,这也是扬州曲艺史上,首次问鼎节目奖。
“我特别欣慰,因为‘牡丹奖’节目奖实在是来之不易。和个人奖项相比,我更享受这种身处团队之中的凝聚和幸福。”
回忆过往,包伟笑靥如花,一如牡丹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