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吴元新 男,1960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协副主席、江苏省民协副主席、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
1
儿时,吴元新家里便是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全家穿衣全靠自己纺织而成。每天听着吱吱呀呀的纺纱织布声,又看着一块块坯布被染上各式各样的蓝白图案。很是神奇,在父母染织的熏陶下,吴元新从小就对蓝印花布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吴元新中学毕业后,父亲身体不好,家庭生活日渐困难,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想着该为家里负担一部分责任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开始在农村兴旺,正好有个蓝印花布染厂招用人员,17岁的吴元新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加入了这个行当。
其实,那个时候招用人的地方很多,如电机厂、半导体厂、塑料厂等都是当时比较现代化的企业,他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而当时,在染厂的工作是很被人看不起的,被看作是很落后和古老的工作,甚至找对象都有困难。但是,骨子里一种说不清的原因还是让吴元新选择了染厂。
他从染布、刮浆、刮白、整理等基本工艺技能学起,一年后,被调到染厂中最好、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部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设计和刻版。其间,他经常跟着师傅们利用休息时间,到民间收集各类蓝印花布。这时候收集的许多明清时物件后来都成了他博物馆里的宝贝,而在当时却仅仅是为搜集各类纹样,以便设计出更好看的蓝印花布。后来为了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他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当地的文化馆学习美术。
2
1982年,在单位的支持下,吴元新考入宜兴陶瓷学校美术专业。人虽然离开了厂里,但他的心却没有离开。他和厂里有个“君子约定”——学习期间还要继续为厂里搞设计,而这些也是他十分乐意的。
那个年代,从染坊里面考出去的人几乎没有。吴元新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到宜兴上学后,当时学校里的图书馆虽然很小,但这对于从没出过门的他来说已算是大开眼界,也大大打开了他的思路。在学习期间,他设计了许多蓝印花布的新纹样寄给厂里。客商看了他的设计后非常喜欢,当然,大批的订货也给厂里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
在陶瓷学校学习了三年,吴元新却并没有和陶瓷结缘,反而因为不断琢磨蓝印花布的图案创新,而成为图案画得最好的学生。因此,1985年毕业时,学校让他留校,专门教学生画图案。说起来好笑,当了老师的吴元新按理说应该可以和厂里没有关系了,但奇妙的是他反而跟厂里联系更紧密了——因为他把蓝印花布的图案设计作为一种美术基础图案运用在教学中,并带动学生们共同设计蓝印花布图案。当然,学生们也会收到厂里的报酬,这或许就算是那时候的“半工半读”吧。
1987年,全国第一家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在南通筹建,其中,又把蓝印花布作为专门的一项研究内容。对蓝印花布工艺设计十分熟知的吴元新自然成了最恰当的人选。于是,吴元新又从学校回到南通,开始专门从事蓝印花布艺术研究工作。
在这个岗位上,吴元新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对他来说非常关键,他走过了一个这样的过程:从染坊学徒到学校搞设计实践再到专门从事研究。因此,他对蓝印花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10年里,吴元新跑遍了南通地区的印染作坊,走访了几十位民间艺人和作坊师傅,广交朋友,收集了一批流散在民间的优秀纹样、实物及图片资料。
4
1989年,上级又选送他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深造,接着他又考入中央美院,得到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教授的指导。在北京的两年中,吴元新完成了海内外畅销不衰的鱼壁挂系列画稿,还完成了荣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的蓝印花布壁挂系列。
在北京求学期间,吴元新还很有“生意”头脑,把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些小挂件拿到学校的小卖部里代销,本是想试探一下人们对蓝印花布的关注度,没想到一销而空。蓝印花布意想不到地受到欢迎,这更坚定了他继续深入研究蓝印花布的决心。
北京的学习给吴元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同时也意识到,如果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的,因此他回南通后很快在自己的研究所里开了一个染坊。如此一来,吴元新就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设计通过染坊加工成产品,然后到周边的旅游城市试销、评奖等。同时,他还为厂家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当代人需求的服装、鞋帽、台布、窗饰、壁挂、玩具等。
5
1996年,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因经济效益不好无法维持下去,被一家制帽厂兼并,要求从事蓝印花布的人要全部改行。这意味着要吴元新放弃从事20年的蓝印花布工作。怎么办呢?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在帽厂从事设计工作,拿着那份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要们辞职“下海”另闯一番天地。
当时,人们对“下海”还有许多担忧。吴元新的想法也一样遭到周围人的反对,但他实在割舍不下令他心痴的蓝印花布。
此前有日本客商因为对蓝印花布的喜爱,看到了蓝印花布这种民间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曾借用吴元新收藏的物品在上海建立蓝印花布陈列馆;还曾带着他收藏的蓝印花布到日本等地进行展览。这事情对吴元新触动很大——连日本人都如此珍视蓝印花布这门民间艺术,我有收藏、有设计,又从事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开发工作,自己为什么不能为蓝印花布营造一个陈列的殿堂?吴元新觉得自己有责任承担建馆的工作,他决心建造一个中国蓝印花布艺术馆。
经过深思熟虑,吴元新毅然辞职,一心扑到筹建艺术馆的工作中。想法总是容易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令人欣慰的是,他很快得到了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及父母的鼎力支持。父母亲还把在启东老家的房子租出去,用租金补贴他在南通建立艺术馆的房子租金。
经过一年的准备后,1997年吴元新在文峰公园内一个偏僻的院落里挂上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牌子,把自己20年来收藏、开发、研究的成果和几百件蓝印花布精品布置成他梦寐以求的“蓝白世界”。后来,又在蓝印花布艺术馆下面成立了染坊。为了成立这个艺术馆,吴元新花光了所有积蓄。
起步的前两年非常艰难,吴元新经过艰苦努力,设计了一批蓝印花布工艺品投放市场。以文促商,集收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私家艺术馆的生存之道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白天,他在艺术馆里接待一些客人,介绍蓝印花布;晚上,他到蓝印花布的作坊里制作设计蓝印花布。这样3年之后,艺术馆终于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的局面。
随着蓝印花布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来参观的宾客也日益增多,原来偏僻狭小的蓝印花布馆已不适应接待中外参观者的需求,收藏的历代精品也得不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对于这一问题,市政府很重视,决定帮助吴元新建一座新的蓝印花布艺术馆。
6
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南通濠河边上的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古朴雅致,不仅陈列了上千种蓝印花布制品、图片,以及古旧纺纱机、织布机,还生产自己品牌的蓝印花布产品,许多人慕名而来。而且,蓝印花布艺术馆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成为南通的一个特色旅游亮点。
2004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先生应邀到南通,参观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当看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的样稿时,他十分高兴,鼓励吴元新要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他建议吴元新广泛搜集蓝印花布及染坊的相关旧物器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民间有遗存的原始染坊要整体搬移,或加以组合,恢复染坊要尽量用原物,尽可能反映原来的风貌,哪怕是一缸一碗都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真正把事情做到极致。他风趣地说,人活在世上,要在地球上划一道痕,留点对后人有用的东西。临别时,冯骥才先生欣然为蓝印花布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同年,吴元新的《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和纹样卷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
2014年,吴元新设计制作的蓝印花布服饰纹样多次被第一夫人彭丽媛选定作为出访服装,其服饰纹样“凤凰团花”“十全十美”“宝相花”等都是他在吸收了民间传统纹样的基础上整理设计而成的。
“这对我们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种鼓励,让我们传承人更有信心培养好年轻人,也更有责任做好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吴元新激动地说。
7
2019年4月12日,江苏正式启动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吴元新作为南通市文学艺术界的唯一代表,入选江苏文艺“名师带徒”首批名师,将在三年内培养带领徒弟汪训虎。吴元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幸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名师带徒’首批名师,既是一个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首批名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好结对学生,更要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多传承人,做好社会带徒传承、院校教学传承、家族式传承等立体式培养的师徒模式,使学徒在三年学习中不断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不仅要把技艺学好,更要把道悟好,要求学生争做一名崇德尚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
长期以来,吴元新致力于蓝印花布的传承,在传统印染行业内享有一定的声望。他四十年如一日默默工作,克服了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解决了蓝印花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也正是这种异于常人的勤奋和坚韧,强于常人的热情和责任感,让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我们这一代传承人,除了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印染技艺原汁原味的保护好传承好,还一定要培养好年轻人。”为此,吴元新常奔走于全国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宣传历史悠久的蓝印花布艺术,介绍传统的印染技艺,再苦再累,都没有一句怨言。他说,传统印染技艺能在自己的手里薪火相承,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