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徐利明:养吾浩然之气
2019-03-29 14:22:00
1954年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江都。文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兰亭奖、“国展”及各种全国展赛资深评委。

  1954年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江都。文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兰亭奖、“国展”及各种全国展赛资深评委。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教材、辞典计22部,论著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及江苏省多个奖项。专著《中国书法风格史》入选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持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担任项目负责人与主编;主持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人才培养项目《书法创作人才培养》,担任项目负责人与主讲导师。以其个人名字命名的《利明书法教程》(30集)作为教育部卫星电视艺术教育节目,自2003年以来在中国教育台各频道、中央数字《书画》频道及网络视频广为传播。

  所获奖项及荣誉

  1983年荣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1992年荣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2001年专业创作成果荣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2015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2004年荣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表彰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中宣部确定的“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007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8年荣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紫金文化奖章”。

  ☆

  离天三尺三 纵247cm 横123cm

  徐利明的外祖父、曾外祖父均为晚清秀才,以至他的舅父身为中医,却精通诗古文辞,爱好京剧,写得一手好字。徐利明与舅父感情甚深,从小每逢暑假必去舅父家度过,听舅父说古论今,看他作诗写字等,潜移默化,养成了对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的爱好。小学四年级时,徐利明的毛笔习字获得全校第一名,在“六一”儿童节全校大会上领奖,可称得上是他学书生涯中最初的荣耀之事了。

  徐利明在小学、中学都担任学生干部,主要负责美术宣传方面,打下了初步的绘画、设计基础。但真正说得上专业的绘画、书法基础训练是在中学毕业被挑选进入专业的美术设计单位工作以后。

  ☆苏轼《定风波》词 大草条幅 365cmx145cm 2018年

  回顾自己的艺术人生,徐利明慨叹,在他学习文学艺术的道路上,先后有几位老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田原先生,他多才多艺,是自学成才的典范。田先生观察事物、捕捉特征极为敏锐,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概括能力、表现能力很强,并有着充沛的创作激情,给徐利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徐利明18岁以后,学习书画篆刻得到过他许多的指导与激励。

  在徐利明21岁以后,因田先生的举荐,得以常向启功先生请教。启先生诗文书画皆功力深厚,其书法教学思想又高出时辈许多。启先生不厌其烦,多次以长信分若干问题论述其书法见解,指导徐利明学书。

  徐利明曾将这些信给林散之先生看,林先生读了十分赞同。启先生关于“学古代高手,避时人习气”的思想,“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见解,以及其关于学书问题的各种开放的观念、辩证的方法,不但使他在学书道路上受用无穷,还成为他今天从事书法教学所坚持的基本观念与方法。

  启先生对徐利明的教导是多方面的。学书之外,徐利明读了许多他有关古典诗文、书画鉴定等方面的论文。其思想深邃、观察细致、思维辩证、考论精辟、文笔轻松、语言朴实等,对徐利明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思想、方法到撰述技巧、语言风格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他真正用心学写旧体诗,也是从1978年收到启先生托人捎来的他刚出版的手迹本《诗文声律论稿》以后。在一段时间里,徐利明对此书反复阅读,后动笔试作。一些不像样的诗作,还曾得到启功先生和林散之先生的指正。

  ☆战国策秦策句 篆书 168cm×43cm 纸本 2018年

  在徐利明看来,林散之先生的书法真正称得上“各体皆臻上乘”。他由林先生的学书历程得到启示,努力以最饱满的进取热情,广泛取法各体佳迹与历代名家书。每过一段时间,他师法碑帖和创作的书趣追求无明显变化时,林先生便提醒他“应该变一变了”。每当他有一些新的思考、与前不同的取法迹象在习作中流露出来,林先生便予以肯定:“好!你变了。”

  徐利明在向林先生学习书法的同时,又常向他讨教山水画。林先生对笔墨的钻研至深,体会也至深。给徐利明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黄宾虹积墨法的认识。一次徐利明带了几张自己画的山水给林先生看,林先生指着一件取法黄宾虹积墨法的作品说:“黄先生的积墨法,要一笔一笔加上去又能一笔一笔拆开来。”当时20余岁的徐利明听了不甚理解,但这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随着阅历的丰富和写生与师古体会的加深,愈益感受到这一番话朴实而深刻。

  徐利明本科二年级去苏州实习时,林散之先生特驰书一封,举荐他去拜访沙曼翁先生。沙先生精于金石学、古文字学,擅长篆隶书与篆刻,对用字的讲究可谓致精微。一次沙先生托徐利明转交一幅篆书作品给一个单位用于刻石,过了两天,他为其中一个字写作“强”与写作“勥”的差异,特追一封信,寄上改写的字例,嘱加挖补。这件事给徐利明印象极深。

  沙先生师古功力极深,给徐利明启发最大的是其隶法汉简,篆从石鼓、秦诏,有随意天然之趣。由于林散之先生的举荐,沙先生对徐利明尤其热诚相待。在苏期间,沙先生多次作书相赠,或为汉简体,或作金文,或效砖瓦文,令徐利明大开眼界。临别前又治印一方为赠,边款“散翁介徐午贤友来访,刻此赠之。己未冬。”倾刻即成,趣在《石门颂》《杨淮表记》之间,古意盎然,令人叫绝。又有一次当他面,急就“尉天池章”,大约五分钟即成,气势博大,奇正相生,真是性情为之,才气横溢,可谓尽“写意”之极致!

  ☆风雨声 纵248cm 横124cm

  徐利明本科学的是工艺绘画专业,对工笔、写意、兼工带写诸画法,山水、人物、花鸟诸画科,皆曾用功学习,最终以工笔花鸟画毕业。学习书法篆刻,本为他的课外功夫。1982年本科毕业那年,考取为陈大羽先生的硕士生后,书法篆刻成了他的专业。

  陈先生在徐利明他们研究生刚入学时就谆谆教导“要走寂寞之道”,并以齐白石的艺术道路为范例,反对急功近利。这是徐利明常引以为戒的。而在为人为艺上,他常写的“松柏气节,云水襟怀”,激发徐利明开拓胸襟气度。陈先生的画风书风对他的书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在外形上,而是透入了他的书画的气息与意境之中。

  陈先生逝世时,徐利明撰挽联以悼之:“豪气雄风贯日月,谦和仁爱见肝心”,以概括他为艺为人两方面的特点。

  ☆每学既生八言联?甲骨文?248cm×40cm×2

  1985年,徐利明硕士生毕业,留校任教至1996年,他突发愿望——攻读博士学位。说干就干,经过几个月的准备,考取为林树中先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方向1997级博士生。

  在口试时,林树中先生笑着问他:“你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上都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经很有名气,为什么还要考博士呢?是为了补个文凭吧?”徐利明认真地回答:“理由有二。一是为了完善我人生学历的三级阶梯,我已有学士、硕士学位,现在要攻取博士学位;二是要以攻读博士学位来进一步制约自己,更高地要求自己,刺激自己在学识、学养和学术研究能力上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博士生三年,徐利明比较系统地研读了一些有关中国美术史以及文化史、哲学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史料文献的收集整理、阅读甄别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学术思考与探究,而学位论文最终落实到书法史的课题上,撰写了10余万字的《“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

  随林树中先生三年,徐利明深切地感受到一位实实在在、全身心付与美术史学研究的老一辈学者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及其为人处世的朴实与真诚。这一高尚品质使他成果累累,年近八十仍孜孜不倦于学术。为了调查流失海外的中国名画,林树中先生曾不惜将讲学所得报酬悉数投入,回国时乘飞机资料超重,毅然将衣物等行李丢弃。徐利明参与了由林先生任总主编的《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的编撰工作,深深为其事迹所感动。

  ☆苏轼《题杨次公春兰》165cm×64cm

  在徐利明的博士生学历中,还有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即他的“书画鉴定”课程,林树中先生聘请了当时正暂住南京的徐邦达先生任教。

  自此,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徐利明常去徐先生寓室听讲。徐邦达先生记忆惊人,对于某画在某地某人之手,如何几经周折,结果如何,画面情况的细微之处,他的看法如何等等,毫不含糊。对于某书画有何著录,在某页,拍摄制版情况、印刷效果与原作的差异,一一陈述,十分明晰。九十老人如此,不能不令人惊异。

  作为课程要求,徐利明写了一篇关于八大山人一件画作的真伪问题的论文,徐邦达先生读后在论文标题页上打了95分的成绩,认真地写下了“我同意利明同志肯定此画款字必非真迹。此外,因影印不甚清楚,难以断定之。”一段评语,并落款、钤印,令他难忘。

  ☆长啸举头八言联 247cm-40.5cm-2

  “说起自己的艺术之路,徐利明感慨道,“实即是我向诸位老师讨教、学习,并在艺术、学术、教学的实践中加以消化吸收,化为己有的过程。我今日之成绩,乃老师昔日教诲之功也。师恩不可忘!这是我最深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