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新时期淮剧自成流派第一人。
他,15岁起学戏从艺,一路拼搏60多年,致力于对淮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创立独具特色的“陈派”唱腔。
他,一生以艺术为生命,创立了富有鲜明艺术个性、观众喝彩、专家首肯的淮剧陈派艺术。
他是谁呢?喜欢戏曲的朋友们可能早就猜到了,他就是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
陈德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州市淮剧原团长、书记,现任名誉团长。淮剧“陈派”艺术创始人,中国剧协会员,泰州市剧协主席,新泰州20年建设功臣。师从淮剧代表性人物筱文艳。
主要奖项
1983年获江苏省淮剧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榜首;
1989年获华东三省一市“飞鹰杯”戏剧电视大赛“一等奖”;
1986年获全国首次磁带大奖赛“一等奖”;
先后五次获江苏省淮剧节或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2001年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等;
2001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3年被泰州市政府授予文艺家“终生成就奖”。
陈德林有一句艺术名言:创造角色、塑造人物要返璞归真。这种率真的艺术精神,我们可以从他对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寻求。
《板桥应试》的排演,是淮剧陈派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陈德林也凭借此剧荣获戏剧“白玉兰奖”。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以《板桥应试》第四场《考回》为例,来剖析一下陈德林表演艺术的特色。
淮剧《板桥应试》陈德林
《板桥应试》第四场《考回》
《考回》这一场,是郑板桥内心矛盾冲突最强烈的一场。围绕“考得好”“考得不好”,他自信、自悲;想起亲人,他自疚、自责。
这一场,郑板桥的情态也最多样,他醉、他哭、他笑、他怪,情绪大起大落。
在这场戏中,陈德林表演的郑板桥醉得合理,哭得动情,笑在好处,怪有深义,把郑板桥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又似聪明、又似糊涂的艺术形象演绎得真切生动、淋漓尽致。
醉哭笑怪
在这场戏中,郑板桥起先认为自己考得很好,但当他听说在考卷题诗作画“坏了考试规矩”得罪了主考大人,明摆着“考砸了”以后,一下子勾起了满腹心事。
他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倾诉了自己的真情,诉说了自己的忧伤,剖白了自己的心迹。
醉
陈德林在表演中十分注意把握“醉”的分寸,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郑板桥醉后的情态。
他用踉跄的台步,站立不稳的转身,略带变调的念白,表现出郑板桥确实醉了。但他的唱,却表现了郑板桥的清醒。
这段戏,选用了委婉、凄怆的淮调,诉说了郑板桥的感慨、忧伤与烦恼。
戏中郑板桥由“考不中了”,想起亲人对他的期盼,想起亲人悲惨的命运,满腔悲情,喷涌而出。
哭
这段戏选用淮剧【老悲调】,陈德林连以三个叫板开唱,一哭父母大人,二哭亡妻,三哭夭折的儿郎。
为了区别层次,哭父母时他跪着演唱,哭亡妻时则倚案站立而唱,哭儿郎时则是坐着唱。
当哭诉到五岁娇儿贫病交加、啼饥号寒时,不禁捶胸顿足、泪流满面。这段戏哭得动情,也更加重了郑板桥内心冲突的分量。
戏中当郑板桥倾诉满腹心事,仍然难释烦恼的时候,金贵的一声批评“你真糊涂”点拨了他,让他联想起自己平日评品五昧人生时的“难得糊涂”的心得,不由得豁然开朗、如释重负。
笑
此时,陈德林以一串舒心爽朗的大笑,准确地表现了郑板桥的情绪突转,表现了郑板桥的忽然有悟。
这一笑,笑得恰到好处,使戏剧发展跌宕起伏、节奏分明。
戏中郑板桥的情绪突转,在一声大笑之后开唱“难得糊涂歌”:“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这是郑板桥历尽五味人生、观遍炎凉世态而得出的人生哲理。
怪
“难得糊涂”这一唱段,陈德林与作曲别具匠心地选用淮剧【马派自由调】创编。整个唱段28句,节奏明快,抑扬顿挫,一气呵成。
当中大段数板,如竹筒倒豆,快而不乱,字字清楚,句句扎实,显示了陈德林过硬的“嘴皮功夫”,也生动地表现了郑板桥彻悟以后的快意和他名流高士的“怪”味。
这场戏是陈德林努力使“体验”和“表现”归于统一、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典型例证。
以自己的“真性情”,演绎人物的“真性情”。要实现这种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要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与功力才能做到的。
陈德林的演唱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他自己创腔编曲,他可以既充分表现他对角色、剧情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展示自己的声音特质与演唱技巧,在用嗓、开口、行腔、落音、装饰等诸多环节上用足功夫,形成了很鲜明的陈派唱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