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2025文艺评论研讨会专家发言 | 苗怀明:江苏曲艺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的几点思考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0月10日09:21
曲艺是江苏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近六十个曲种,有众多名家佳作,其中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十个曲种入选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曲艺大省、曲艺重镇。

江苏曲艺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的几点思考

文 | 苗怀明

曲艺是江苏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近六十个曲种,有众多名家佳作,其中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十个曲种入选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曲艺大省、曲艺重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文艺生态的改变,江苏曲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问题,这表现在:未能形成一个面向年轻群体的成熟曲艺市场,严重依赖政府扶持,缺少自身的造血机能,其发展基本靠评奖推动,呈现出一种不温不火的瓶颈状态。相比北京、天津等地区的红火景象,江苏的曲艺显得要冷清一些。尽管管理部门和各院团都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与各地的文旅部门合作演出,比如借助B站、抖音、喜马拉雅等新平台、新媒体传播,等等,但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当然,江苏曲艺存在的问题有不少在其他省市也存在,曲艺存在的问题在戏曲等领域也存在,很多问题是共性的。

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持江苏曲艺的良性持续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这里实话实说,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都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但现在的环境对曲艺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太友好的一面。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广大观众,都要尊重曲艺等民间文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时的即兴发挥等,实际是曲艺表演的一部分,对这部分可以给予适当的自由度,为创作和表演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以免挫伤演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允许演员们有失误。一个不允许失误和失败的艺术生态环境是不健康的,由宽容而宽松,这是传承和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现在的曲艺创作和演出在很大程度上受评奖机制的推动,总是在不断推出新作品,但有部分作品有迎合评奖的倾向,而缺少足够的独立性。但有些获奖作品一旦获奖之后,即束之高阁,创作者又再去创作新的作品,争取下一个奖项,这是许多曲艺院团创作演出的常态,这是违背曲艺自身发展规律的。如果一个演出项目不能得奖,那些院团和演员还愿意去做吗?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那些获奖的作品有些基础相当不错,但缺少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打磨,难以成为精品,更不用说成为经典了。一种为评奖而生存的艺术是不符合内在发展规律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为评奖而刻意进行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种虚假的创新,骨子里仍是旧的东西。这样的评奖实际上对创新对曲艺创作形成了一种束缚,起到的是反作用因此,应该调整管理机制,改革评奖机制,慎言创新,将精力投入到符合曲艺发展规律的创新上。否则评奖多年,获奖作品一大批,但没有几部能成为经典之作,没有几个演员能称得上大师,这将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慎言创新并不是反对创新,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这里所说的传承并不仅仅是普及和推广,而是指演员要充分学习前辈的传统和技艺,努力达到前辈的艺术高度,成为曲艺的领军人物乃至大师。从曲艺的发展历史来看,那些德艺双馨、成就突出的领军人物对曲艺的发展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新时代需要这样的曲艺人才。创新应该是融会贯通基础上的创新。遗憾的是,现在的曲艺评奖要求与扶持政策等管理机制没有为“传承”留下太大的空间,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这就需要管理部门调整扶持政策,适当向“传承”倾斜,没有传承根基的创新是沙滩起高楼,是无法立足的。

曲艺的发展演进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当务之急是培育成熟的、良性的曲艺市场,培育观众,让观众愿意花钱坐在剧场里听评话,听弹词,听大鼓,没有这些,就不会有江苏曲艺的良性持续发展。所谓成熟、良性,是指这种市场能够支撑曲艺的演出,而不能仅靠政府的拨款;是指曲艺的创作演出必须面对观众,而不是仅仅为了评奖。一门艺术如果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靠别人扶持生存,是难以传承下去的,当其成为博物馆艺术,终是件憾事。

江苏曲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任重道远,希望能早日走出一条新路来。

作者简介

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