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碰童趣,传统跃新程
——评昆曲儿童剧《跃龙门》
文 | 赖星宇
当传统昆曲的“水磨调”与儿童审美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昆山当代昆剧院创排的《跃龙门》作为该院首部专为儿童观众量身定制的昆曲剧目,金秋时分亮相于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该剧打破了传统戏曲与儿童剧的壁垒,为当代青少年儿童带来了一次耳目一新的戏曲初体验。
由青年编剧于莎雯执笔创作,戏曲导演胡翰驰精心执导和该院青年演员邹译瑶、徐敏、曹志威倾情演绎的昆曲儿童剧《跃龙门》,以“鲤鱼跃龙门”传说为蓝本,通过“立志”“双挫”“登顶”“龙变”四折戏,把古典神话与儿童趣味深度融合,呈现出新时代儿童剧独特的演绎风采。此剧没有将昆曲简化为“文化符号”,也没有让儿童剧沦为“浅层娱乐”,而是以“守正创新”为内核,通过表演程式的当代转化、参与式启蒙机制的构建,以及院团生态化传承体系的支撑,让传统戏曲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走向“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
一、审美重构:程式的适应性转化与行当边界消融
昆曲的核心魅力在于程式美学,而儿童剧需直观易懂的审美体验,《跃龙门》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在这两者矛盾中,构建了较为符合儿童认知的戏曲审美体系。
传统昆曲程式是“写意”符号系统,如水袖象征情绪、翎子传递神态,但其语义对儿童存在认知门槛。《跃龙门》未抛弃程式,而是进行“语义重构”:将水袖的“哀怨表达”转化为小鲤鱼赤鳞“鱼鳍摆动”的具象动作,饰演赤麟的邹译瑶在“双挫”一折中,通过水袖颤抖的幅度与频率,传递赤鳞跃龙门失败后的情绪,儿童无需了解传统语义即可直观感知。将净角“喷火绝技” 化为河伯的“泡泡喷射”,曹志威饰演的河伯在“龙变”一折中以泡泡替代喷火,既保留净角“威严震慑”的程式功能,又以儿童熟悉的符号消解恐惧感,实现程式与儿童审美的适配。这种转化是对昆曲“写意精神”的当代诠释,正如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所言,“戏剧的本质在于‘符号的有效传递’”,《跃龙门》让昆曲符号在儿童语境中“复活”。
更具突破性的是,作品打破昆曲行当壁垒,实现“行当融合”的表演创新。传统昆曲行当(生、旦、净、丑)基于成人审美构建,而儿童剧需要“多面性”角色。赤鳞作为核心角色,需小花旦的娇俏、娃娃生的纯真,以及武旦与武生的英气。工六旦的邹译瑶以“行当融合”回应需求:“立志”一折中,以小花旦灵动身段表现赤鳞对龙门的向往;“双挫”一折中,以娃娃生澄澈眼神传递脆弱;“登顶”武戏段落,踩着厚底靴完成“乌龙绞柱”“鹞子翻身”等武生技法,具象化鲤鱼逆流的力量。这种“文戏武唱”不仅挑战演员技艺,更重构昆曲表演体系,证明行当是可灵活组合的“表演语汇”,为传统戏曲角色塑造提供新可能。
舞台美学上,《跃龙门》实现了“写意与具象的共生”。它继承昆曲“一桌二椅”的写意传统,以多媒体技术赋予新表达:投影水波纹与水草营造水下世界,蓝色主色调搭配鲜艳色块契合儿童想象,木偶河伯设计将“虚拟表演”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具象符号”。这种设计既避免传统舞台对儿童的“空泛感”,又未陷入写实主义“繁琐陷阱”。
二、参与式启蒙:从旁观者到文化实践者的身份转换
《跃龙门》最具创新性的设计在于建立了完整的参与式启蒙机制。这一机制的理论基础源于接受美学和文化研究的最新发展,强调观众不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共同建构者。传统戏曲演出中,观众处于单向接收的被动状态,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明确的第四堵墙界限。而该剧通过精心的戏剧设计和舞台调度,打破了这一传统观演关系,将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纳入表演系统,使其从单纯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实践者。
剧中设置的互动环节具有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当赤鳞在剧情关键处向观众发出"一边是友情,一边是前途,该怎么选择?"的提问时,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剧情互动,更构建了一个文化认同的建构场域。儿童通过参与剧情决策,经历了完整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理解了叙事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层面接受了剧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从戏剧学角度看,这种参与式启蒙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实现了"双重性"的平衡。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创造了新型的戏剧体验;另一方面,它又保持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文雀的"丑角美学"通过"矮子步""扇子功"等程式化动作营造喜剧氛围,其念白节奏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完整保留了丑角"寓庄于谐"的艺术传统;河伯的现挂互动既展现了演员出色的舞台应变能力,又严格遵循净角的行当规范和角色定位。
这种"参与不越界"的平衡艺术,体现了创作团队对戏曲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儿童观众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这让儿童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游戏的乐趣,更能感受到昆曲艺术特有的雅致与灵动,实现了娱乐性与美育性的有机统一。这种平衡也反映了传统艺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在保持艺术本体性的同时,实现与当代受众的有效连接。
三、生态化支撑:院团机制与可持续传承体系
《跃龙门》的成功并非孤立,而是昆山当代昆剧院“生态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结果。院团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技术赋能等方面的布局,为作品提供全链条支撑,也为传统戏曲当代传承构建“可参考”的路径。
人才培养层面,“一戏两版”(名家版与青年版同步创排)模式让邹译瑶、徐敏、曹志威等青年演员获得实战机会:邹译瑶在《西厢记》青年版的经验,为塑造赤鳞奠定基础;曹志威在《醉打山门》《火判》中锤炼的武戏功底,助力其演绎河伯。此外,院团与上海戏剧学院定向委培、名家“结对带徒”,以及“数字化人才跨界培养”,构建“传统技艺+当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体系,满足昆曲数字化、国际化传播需求。
运营层面,“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为作品传播提供空间。昆山市政府专项资金保障创作与推广;“昆山有戏”品牌与企业、文旅机构合作,开发周边产品、主题旅游线路,实现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同时,“主剧场+微空间”的演出网络,让昆曲从“专业剧场”走向“公共空间”,降低儿童接触门槛。
技术应用层面,院团以审慎的态度将新技术融入传统艺术,注重技术服务的功能性而非炫技性。如“喷泡泡”替代“喷火”的设计,是对儿童安全、审美认知与昆曲仪式感的综合考量,体现了“技术服务于艺术”的创作理念。
“让昆曲蹲下来,和小朋友们面对面对话。再把孩子们抱起来,带进昆曲世界”。导演胡翰驰的创作初衷和愿景,也让我们感受到新一代戏曲人也正在完成一次守正创新的“跃龙门”。这部独具匠心的昆曲儿童剧让我们发现: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存不在于固守传统形制,也不在于盲目创新,而在于找到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代受众需求的契合点。此剧的价值不仅在于一部剧目的成功,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传统剧种当代传承的可参考路径。通过审美体系的重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生态系统的支撑,让古老的艺术在当代文化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巍巍龙门破云开,黄河之水天上来。浊浪排空拍天际,惊风密雨荡尘埃”。演出结束,我们发觉场内小观众不自觉地哼起该剧主题曲,这已然是一种无声的掌声。我们希望看到这样更多、更好、更守正创新的戏曲儿童剧。
作者简介
赖星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