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知今·见微知著
——评《小书亦史——苏州弹词〈杨乃武〉与时代》
文 | 王兴昀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潘讯所著《小书亦史——苏州弹词〈杨乃武〉与时代》(以下简称《小书亦史》),是唐力行教授主编的“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成果之一。该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梳理了苏州弹词《杨乃武》的创演源流、发展脉络,丰富了评弹书目研究的视野和方法。该书立足书目,面向当下,以苏州弹词《杨乃武》为切入点,探究了评弹艺术在时代风云中的不同境遇以及评弹艺人在时局变换中的艺术抉择,进而对评弹艺术当代传承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两相对照——资料的深度和广度
苏州弹词《杨乃武》的各类史料繁多且分散,《小书亦史》本着综合融会评弹研究“内史”与“外史”的系统性思维,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详尽的收集,让该书具有涵盖面广、论据周密的特点。特别是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扎实的口述采访,使得《小书亦史》兼具文献学考据和口述史佐证的特色。在历史资料的扒梳中,考据订正,理清源流。上溯“杨乃武案”的案情经过,在厘清历史中的“杨乃武案”与书目之间差异的基础上,描述苏州弹词《杨乃武》的创作来源,梳理不同艺人的创演侧重和不同时代的演出文本。在苏州弹词《杨乃武》传世文献和出版物的分析比对中,追寻书目的原始风貌和自我焕新。在当代传承人的口述采访中,补漏拾遗,填充细节。苏州弹词《杨乃武》传承人现身说法,以“在场式”的回忆,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附录部分收录了传承人的口述资料,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记忆,为后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写作中绝非先行立论,再以资料填充,自我证明。而是在文献资料和口述采访的对比参照,相互印证中,完整呈现出苏州弹词《杨乃武》的诞生与改编、传播与传承的全过程。可以说,《小书亦史》为今后的曲艺史,尤其是曲目史、书目史的撰写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范例。
二、植根人民——书目的问世与流变
《小书亦史》并未拘泥于对苏州弹词《杨乃武》的寻根探源,而是着力从推动曲艺创作的维度进行理论阐发。曲艺作品从何而来,是创作者的灵感突现,还是有规律可循。《小书亦史》通过对苏州弹词《杨乃武》创作源头和发展流变的分析,点出了曲艺创作要顺应时代变化,植根社会大众的艺术理念。《杨乃武》书目诞生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之际,乱世之民所期待的是家人平安与公平正义,苏州弹词《杨乃武》便回应了当时民众的心声。《小书亦史》通过对苏州弹词《杨乃武》创作源头的分析,点出文艺创作在历史原型之下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价值。艺术创作不能照搬历史真实,也不能是现实的机械类比,而是要带有创作者浓厚的想象和理想的色彩,要符合民众的心理预期和情感逻辑。撷取历史一页,依据观众审美心理和情感诉求,综合各方素材,铺陈回转曲折的故事情节,设置层层递进的冲突悬念,演绎成篇。从“李家书”创始,到“严家书”问世,再到后辈创人的再创作,无一不遵循了此点,并深受听众欢迎。可见优秀曲艺作品的创作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在曲艺作品中描绘出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景。曲艺作品能让听众喜闻乐见,靠的绝不是一味迎合观众,而是敏锐把握听众普遍心态,在铺陈市井民情中将褒贬寓于其中,从而收获教化之功。
三、因势利导——艺人的继承与创新
民国时期,评弹艺人仰仗于演出收入,而演出收入的多寡取决于受听众欢迎的程度。因此,艺人不但需要继承已有书目,更需要结合世情民意创制新书目,还需要悉心体悟听众的欣赏习惯对书目演出加以丰富。听众欣赏的心理不一,或喜欢新书目,或嗜好老书目,或注重唱腔,或侧重表演,或热衷长篇,或偏好短段。艺人需要找准定位,“货卖于识家”,发现并巩固自身的听众群体。苏州弹词《杨乃武》的演艺史便映射出了评弹艺人,乃至曲艺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键点。这便是面向演出市场的变化,开展艺术创新。一方面是以书目内容为依据,根据演出实践,不断对书目进行再创作。不论是面向市民阶层的精致化,还是“跑码头”时的世俗化。不论是对篇幅的增减,还是情节的再梳理。都体现出艺人对听众的尊重。一方面是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发挥唱演优势,持续对唱作形式再提升。不论是恪守老腔老调,还是创制新腔新调,不论是强化唱做,还是流派融合,都体现出艺人对艺术的追求。由此苏州弹词《杨乃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展现出了评弹艺人的艺术自觉、艺术自省和艺术自成的品格。《小书亦史》清晰为读者揭示了一代代苏州弹词《杨乃武》的表演者“求变”的历程。在主动与被动之间,评弹艺人将听众的需求与自身的艺术探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赢得听众。所以曲种传承的关键不应仅仅是技艺和作品,更在于发挥创新精神,为曲种的再传播,再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四、新故相推
——曲种的传承与保护
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小书亦史》从苏州弹词《杨乃武》的问世讲起,描绘了百年来该书目走向辉煌、创新发展、产生流派、命运起伏、非遗保护全景式的画卷。该书的研究视野并没有停留于苏州弹词《杨乃武》生命轨迹的论述,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照见百年评弹史的得失,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最终将思考引向整个评弹曲种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展现出对评弹艺术,乃至曲艺艺术规律的探索和思辨。该书站在曲艺继承保护、传承发扬的高度,试图挖掘出曲艺兴衰的内外因素,使得全书彰显出富于哲学价值的思辨性。苏州弹词《杨乃武》的百年生命史,不啻为评弹,乃至曲艺的百年生命史。
总之,《小书亦史》从文本阐释入手,落脚于传承发展,为曲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该书更通过对苏州弹词《杨乃武》演变的系统研究,为曲艺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路径,为曲艺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依据。评弹之音奏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息的生命律动。
作者简介
王兴昀,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曲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