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春日灿烂长卷 打造多重意义空间
—— 评“春和景明”2025迎春大展的三种空间维度
文/刁艳阳
春和景明,万物生辉。春和景明大展又一年如期而至,为广大群众送上文艺精品的视觉盛宴。
"春和景明"大展是主题性综合展览,包含了书法、美术、民间文艺、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绘就了一幅以“共绘强富美高新江苏”为核心主题的灿烂长卷。展览另一主题为迎接新春。春节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也包含多种传统艺术的艺术实践。展览通过展示春联等春节元素,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传递给观众,极大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展览是艺术传播和意义生产的空间,本次展览围绕主题,匠心独运地打造节日空间、在地空间和人民空间,展现全省文艺界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命的昂扬风貌。
一、以对联书法作品等传统符号打造展览的节日空间
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春节的文化价值和节日符号特质得到进一步凸显。“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此次展品中最鲜明的新春文化标识当数书法作品,参展书法作品均采用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对联作为形式。对联对称均衡、韵律优美,书法结体优美、和谐流畅、神完气足,优美的文字造型、结构布局与篆刻印章、装裱修饰等共同形成综合的美学表达,雅俗共赏地展示书法艺术与楹联诗句的合璧之美。大展中展出的对联作品基本是节令联、喜庆联,红底墨字的醒目色彩与朱红色背景墙形成了有层次的图底关系,以浓烈的色彩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增添展览的春节喜庆氛围。书联者均是省内书法名家,全省老中青艺术家同台展示,从书体看,展出作品五体皆备,其中隶书、篆书书体较多,以大字作品为主,作品风格各异,或宽博浑厚,或豪放洒脱,或俊雅秀丽,气韵生动、各具神采,诸多春联佳作汇于一堂,共同演绎江苏书法精致典雅的书风。
在内容上,这次参展作品通过新时代特有的物象和话语,展示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构建了古今融合的文本空间,传统与现代在对联的尺寸天地间交相辉映。如行楷长联“银蛇舞蜡象驰喜降瑞祥圣洁山原雪 龙摆尾众齐心再掀强富美高江海潮”,上联化用《沁园春·雪》,以多个意象描写冬日壮美雪景,赞颂山河之美;下联意指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光荣事业。全联将审美感知和建设征程上的奋斗情感相连接,形成新颖独特的审美意蕴。又如隶书短联“龙行中国式 蛇舞小康春”,将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等政治名词嵌入联中,并借“龙行”“蛇舞”赋予文本以动态意象。还有一些作品妙语连珠,尽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如隶书春联“红杏枝头春意闹 乌衣巷口夕阳斜”,以集句联巧妙集北宋诗人宋祁《玉楼春 春景》和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名句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也符合声律、对仗、平仄要求,语言浑成,另出新意,同时“乌衣巷”的典故还呼应着展览举办地南京,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传统元素在新时代语境下被注入了新内涵,传统艺术形象对应了新艺术意蕴。
此外,展览中还展出了春天主题风景画、花灯、蛇年儿童画等节日主题作品,诸多春节元素充满热闹美好的节日气象和欢快热情的节日气息,打造了暖意盎然的节日空间。
二、以江苏本土元素构造展览的在地空间
江苏文艺工作者自觉地把艺术创造写到民族复兴、人民奋斗的历史中,通过美好生动的艺术形象讲述江苏大地上的奋斗故事、留存时代印记,热情描绘江苏儿女锐意开拓、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次展览积极推动本土艺术原创力,构建展览的在地空间,力求展示全面、生动、立体的江苏形象。
江苏省内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各有标识,展览集合全省各地艺术作品,有的展示江苏的山河之美,有的展现新时代的科技进步,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独特见解与创造力的展现。展览通过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不仅呈现了江苏的古运河、园林、古城、商圈、城市夜景等江苏自然人文风景,以生动的笔调和色彩描绘新时代江苏地理图景,还发挥记录时代的功能,积极记述江苏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刺绣作品《汉映青山绿水间》以色彩对比强烈的全景式描写,运用汉画像石、徐州云龙山、苏公塔等多种徐州文化元素诠释徐州从古至今的深厚底蕴,以刺绣作品的形式歌颂了两山论的新发展理念。国画作品《双城记》从苏州和上海地铁同城化的交通互联折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战略。
展览立足江苏,突出与江苏有关的艺术题材、艺术元素,以生动形式讲述江苏故事。作品题材精选江苏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性节点,选取大量江苏本土元素进行艺术叙事,打造展览的在地空间。一些作品选取具有特别意义的时刻,以小见大地反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如中国画《重返江村》以费孝通先生重访江村(开弦弓村)为绘画题材,生动再现了访谈时的场景,以江村为切入口折射江村的发展,进而延伸讲述我省乡村振兴的故事,从极具代表性的一角回溯江苏的历史空间。
此次"春和景明"大展既展示了吴韵汉风的文化特色,也凸显了江苏文化汇通江海、开放包容的特质,摄影作品《“丝路”征程一路歌》、贝雕《启航》以中欧班列开通为主题,反映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和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展览还运用异域元素,如摄影作品《心花怒放》以两位身着喜服、表情愉快的外国人为拍摄对象,借用“他者”形象呈现文化交流的一角,塑造多元立体的江苏风貌。
三、以群众日常为塑造对象创造展览的人民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春和景明"大展积极贯彻艺术为民的理念,通过艺术作品的遴选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倾力反映人民心声,将人民作为新时代文艺的主角、生活的主角,以艺术纽带连接个人情感和家国血脉。一些作品从个人视角出发,记录鲜活的生活实践,以劳动人民为刻画对象,歌颂和睦团结的价值观、崇真向善的美好精神。绘画《雪夜》展示了人们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清理道路的情景,扫雪者们在不为人知的黑夜默默守护城市;绘画作品《美好时光》里渔民结束一天工作,众人轻松愉快的表情也昭示着劳动的光荣和美好。这些作品既是致敬劳动者,也形塑了勤劳善良的江苏人民形象。摄影作品《趣味篮球操》《千人竞写》聚焦未来一代,捕捉孩子们参与运动、学习的精彩一刻,以小见大地反映我省活力满满的校园生活。这些作品通过现实的再现、生活的写照,以光影和温度凝固了珍贵的瞬间,展示了江苏人民生活的具体情景,塑造了奋斗路上江苏人民平凡之中的不凡形象。
“春和景明”大展也是开展社会美育的平台,自举办以来,不仅通过展示文艺精品提升群众审美素养,每年还通过惠民活动的艺术实践增强展览互动性,让“大美之艺”渗透日常生活。在开幕式上,书法家们为群众书联送福,以笔墨装点群众的家庭空间;非遗技艺的现场制作趣味盎然,让观众知行合一地参与美育实践。通过艺术展示和惠民互动,展览构建了美育浸润的公共空间,让观众在其中感知江苏的自然美、社会美、文化美,进而唤起共情、激发共鸣,形成文化记忆。
“春和景明”展览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美妙的春日长卷,基调温暖而明媚,生动又深刻。在其中可以切实欣赏中国传统节日之美,体察江苏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我们期待着江苏大地上更多的奋斗奇迹,我们期待着江苏文艺更多佳作涌现,我们期待着又一年的春和景明!
作者简介
刁艳阳,江苏省书法院副研究馆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