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的电影票房“厮杀”已落下帷幕,截至2月4日年初七,总票房已超97亿元,打破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纪录。而围绕影片质量、市场策略与观众反馈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从国漫神话续作的强势领跑,到经典IP改编的争议突围,再到系列终章的意外遇冷,这场影市盛宴不仅反映出中国电影工业的迭代升级,也体现出创作与市场间的深层博弈,一如“哪吒”和“敖丙”的属性那般相克相生。以下将结合票房和艺术表现,盘点春节档六部主力影片的亮点槽点与成败得失。
《哪吒之魔童闹海》:瑕不掩玉,票房口碑双丰收
先看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达50亿!本片上映后口碑爆棚,连续逆跌,年初七票房占比超71%;前作积累的粉丝和5亿打造的超1900个特效镜头功不可没,视听效果拉满!影片前中期宣传推广得力,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话题讨论。
艺术上,本片特效和画面精细程度,妥妥的国漫天花板级别,每一帧都能截下来当壁纸。所输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大升级,角色数量实现翻倍,几个主角人物塑造比较用心。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更是将命运、友情等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东方美学与古典底蕴充分交融。“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等经典台词朗朗上口,有助本片二次传播带足后劲。
不过如哪吒一样,人无完人,片无完片。本片前半段节奏较慢,后半段稍显仓促,导致对主角的成长转折刻画有些生硬,个别重要反派人物的塑造又过于简单粗暴,比如哪吒捉拿三妖如同儿戏,相关情节的交代不够深入,套路痕迹重。
《唐探1900》:时代背景添新意,凸显跨文化“探案宇宙”的野心与失衡
亚军《唐探1900》,票房达23亿。唐探系列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这次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独特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特色,大大提升了故事的新鲜“亮度”。但本部“唐探”在艺术表现上的定位有些模糊,本片影响观感的槽点和其与生俱来的“喜剧+悬疑”的卖点一样突出:比如直给强上价值观的历史和爱国情怀,混搭的中英文台词,被边缘化的女性角色以及在老戏骨演员面前个别配角演员的对手戏让人看得尴尬。不过,作为存活十年的影视IP,陈思诚团队以“好莱坞”和“美剧”模式为创作赋能,不断推动“唐探系列”向专业、细分领域探索和尝试的初心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只是为了过节图一乐,大可不必按侦探推理类型片或与前作比较的标准来看待本片。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女主的高光难掩改编失当争议
季军《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票房达10亿。艺术表现层面,超2000个视效镜头让本片战争场面延续了第一部的震撼力,女主邓婵玉的成功塑造赢得了好口碑。但节奏把控上出现偏差,对于原著的改编方式也遭受质疑,比如部分男女主情感纠葛的冗余情节挤掉了杨戬、哪吒等重要角色在剧情推动中本应更为出彩的篇幅;魔家四将的实力与之前的出场预期辅垫反差太大,姜子牙封神这一蕴含深刻力量秩序和伦理逻辑的主题被简化为华丽的打斗和特效堆叠,背离并削弱了原著的精神内涵。特效方面,饱受诟病的是殷郊法相设计比较“五毛”敷衍,通天教主的角色造型撞脸好莱坞奇幻题材人物等不免让观众出戏。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经典IP重焕光,却折射选角遗憾与动作美学的魔幻沉沦
票房超5.9亿。因出自经典武侠IP,本片曾在预售期间掀起较高热度,但上映后口碑一般,票房增长乏力。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王家卫和刘镇伟套拍的《东邪西毒》《东成西就》后阔别大银幕30年的金庸作品,艺术上,本片剧本对民族主义心理的处理巧妙得当,从表演、场景到服化道都能看出主创的努力;遗憾的是黄蓉的选角不够准确,庄达菲的五官是美的,气质是正的,但与黄蓉的“俏”不沾边,尤其是前几版古灵精怪的“黄蓉”已经珠玉在前,故在观众心目中难有超越。此外,本片动作设计上少了经典武侠片“刀光剑影”“真拼实打”的“暴力美学”体验,或许由于演员自身条件所限,部分动作招式和视效结合生硬,魔幻化的动作特效已盖过甚至取代了“武侠”本身的动作魅力,相关水准不及徐克自己拍的前作,让人产生了武侠电影还能走多远的担忧。
《熊出没·重启未来》:萌熊独占亲子赛道,合家刚需的“小确幸”
票房超5亿,是春节档的“常驻嘉宾”,本片用户画像依然专注亲子市场和下沉市场,在低龄观众群体中一直保持较高人气。不过对于成人观众来说,剧情和主题深度及复杂性还是有所欠缺,难以满足更高层次的观影需求,但这或许就是“熊出没”每年在春节档票房大盘中总能分到一杯羹的生存之道吧。
《蛟龙行动》:军事类型片的硬核坚守与“孤勇者”的市场突围战
票房不足3亿。作为导演林超贤“行动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本片仍然聚焦军事题材,主创及制作班底阵容强大,前作《湄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分别收获当年国庆档和春节档的票房冠军,先天上具备良好的口碑和观众基础,但本片在上映期间却意外遭遇排片困境和水军恶评,对此情形,出品人近日发声:“绝不撤档!”就连在春节档同时担纲《封神二》和本片主演的于适也借用电影台词“我们只想要公平”向市场喊话来助推票房。
客观说,《蛟龙行动》在人物塑造及动作场面设计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此前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上映上线较多,观众审美及口味在“三部曲”创作近十年的时间跨度里也发生着微妙变化;此外,本片在前期宣推和档期选择上也存在强化投入力度和完善前期市场调研等工作的提升空间。
纵观今年春节档,既有《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工业化标杆姿态刷新票房天花板,也有《蛟龙行动》在类型片红海中艰难突围的警示。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与对套路化创作的厌倦——IP光环与特效轰炸已非万能钥匙,人物塑造的深度、叙事节奏的掌控、艺术表达的创新,正成为决定影片生命力的核心要素。值得欣慰的是,从《封神二》的史诗架构到《射雕》的武侠经典新解,从业者仍在尝试拓宽类型边界;而《熊出没》的稳扎稳打与《唐探1900》在内容上持续深入的“海外拓疆”,则展现了成熟IP的多元可能。当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告别野蛮生长,或许唯有回归创作初心、敬畏观众审美,方能在下一个黄金档期续写真正的「逆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