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孙晓烨 | 分心与凝神——柳琴戏《美人草》的艺术创新及美学传达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1月15日09:52
近年来,小剧场戏剧作品日益受到重视,不仅赢得了艺术创作者与演员的青睐,更受到观众的喜爱。2024年,江苏省小剧场优秀剧目巡演活动,积极推动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笔者关注到,小剧场戏剧作品因剧场空间有限、人物角色精简等特性,不再追求外在的恢弘与震撼,而是致力于打造小而精致的艺术体验。通过多种元素的交织与融合,引导观众在“分心”的状态中,触发多重感知与深层思考,从而以“凝神”之感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分心与凝神

—— 柳琴戏《美人草》的艺术创新及美学传达

文/孙晓烨

近年来,小剧场戏剧作品日益受到重视,不仅赢得了艺术创作者与演员的青睐,更受到观众的喜爱。2024年,江苏省小剧场优秀剧目巡演活动,积极推动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笔者关注到,小剧场戏剧作品因剧场空间有限、人物角色精简等特性,不再追求外在的恢弘与震撼,而是致力于打造小而精致的艺术体验。通过多种元素的交织与融合,引导观众在“分心”的状态中,触发多重感知与深层思考,从而以“凝神”之感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柳琴戏《美人草》是巡演剧目之一,作为一部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戏曲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戏曲盛宴。本文将从剧情构建、音乐设计及观众体验三个维度,对《美人草》蕴含的“分心”美学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一、剧情建构中的多元对话

柳琴戏《美人草》以“霸王别姬”这一经典故事为蓝本,编剧罗周独具匠心地从虞姬的视角出发讲故事,运用了多重艺术手法对故事进行全新演绎,引领观众在“分心”的过程中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1. 时空交织叙事结构

《美人草》采用了多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以虞姬与美人草(虞姬的灵魂分身)的相遇为契机,将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一方式打破了传统戏曲单一线性的叙事框架,使得剧情发展更加错综复杂,充满了层次感和神秘色彩。虞姬与美人草两个角色的并行发展,不仅丰富了剧情内容,还引导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不断切换注意力,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轨迹。在两位女性角色背对背的合唱段落中,虞姬与美人草时而居前、时而居后的舞台站位,让观众时刻跟随二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中见证她们的身份转换。同时,该剧通过美人草这一媒介,让虞姬快速游历其生命中的各重要节点,这种时空的自由跳跃不仅增强了剧情的紧凑性和连贯性,更使观众在同一舞台上感受到不同时刻的风云变幻和人物角色的成长蜕变,带领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进行跨时空的思考和联想。

2. 间插情节增添动力

全剧共四个角色——虞姬、美人草、项羽和马童。其中,马童作为丑角,以两次“战事告急”的间插情节亮相,为戏剧冲突的营造增添了动力。当虞姬随美人草回家避雪被引至巨鹿时,马童突然大呼“夫人”闯入舞台中央,让观众在尚未完全理清美人草真实身份之际,又陡增了一抹困惑。此时的马童头顶着一口锅,恳求美人草帮忙藏匿,这一举动让观众“分心”猜测是否步入了“巨鹿之战”那以一敌十的关键时刻,这种情节设计为原本复杂的多线叙事增添了时空交织的层次。马童的第二次出现是以独立表演的形式呈现,以诙谐夸张的方式念出:“虎落平阳被犬欺,拔毛的凤凰不如鸡,识时务者为俊杰,叛楚投汉莫迟疑”。其逃兵身份昭然若揭,并打算携乌骓马一同投降刘邦,反被乌骓马一阵折腾,此时擦蹄板模仿的马蹄声与演员惊慌失措的表情、颤抖的双手等表演细节相互映衬,将原本单一的舞台空间演绎得生动鲜活、惟妙惟肖。

3. “宿命”与“选择”的悖论

剧末,虞姬乌江自刎之后,其灵魂回望自己当初的决定:“刘公在东,项郎在西,若是西去,红颜薄命。去不得,去不得,可我还是要去的,去巨鹿、去阿房、去垓下。”虞姬在早已预见自己未来命运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爱、去追随、去死亡。这种对宿命的抗争和选择构成了剧情的核心矛盾,引发了观众对人生、命运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虞姬的选择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映照出人们在面对类似境遇时可能出现的抉择与挣扎。这种悖论性的剧情设置,如同一种美学挑战,让观众在“分心”中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抗拒,又在“凝神”中体味到选择的力量与意义。这一戏剧手法不仅增强了戏曲的思想性,还引导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思考着自由意志与宿命之间的微妙平衡,从而提升了当代戏曲创作的艺术品位和价值。

二、音乐创新中的多维呈现

小剧场作品虽受舞台空间、剧情内容、角色塑造等因素制约,但却与现代社会诸如流动变迁、信息碎片化等时代特性紧密关联。在传统戏曲的音乐创新中,既需要考虑传统戏曲的深厚韵味,又需要回应当代人“分心”的特质与审美需求。下面将从现代性、统一性和新鲜感三点,探究该剧音乐中的创新思维及其内在张力的形成与展现。

1. 器乐交响的现代性

《美人草》在乐器编制上保留了柳琴、古筝、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又大胆融入了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等西方乐器以及合成器,共同演绎出流畅活泼、节奏明快的艺术风格。一方面,采用了类似于电影主题曲的创作构思,用同一首对比型二句式的歌曲作为片头曲与片尾曲。伴奏部分由管弦乐队演绎,旋律中结合了戏曲的滑腔技巧,第一句在强有力的大鼓衬托下显得尤为大气磅礴,第二句则是以分解和弦的流动音型勾勒出美人草的曼妙“舞姿”。另一方面,舞蹈性音乐的应用也颇具特色,在美人草的舞蹈段落中,琵琶、竹笛与大提琴的拨弦相互交织,展现出美人草舞姿的灵动与飘逸,随着舞蹈动作幅度逐渐加大,打击乐与乐队齐鸣将音乐推至高潮。其间,节拍与速度的变化更是将西方交响乐的创作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剧末处,虞姬赐剑后的舞蹈段落也采用了与美人草舞蹈相同的音乐,这种呼应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在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转身时都能深刻体会到虞姬内心的挣扎与决绝,为剧情的推进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2. 主题贯穿的统一性

主题贯穿是西方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曲技法,旨在使一部庞大音乐作品中的各素材保持高度的统一和连贯。《美人草》中共设计了两组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一是项羽与虞姬的爱情主题,以二胡拉奏的舒缓曲调与古筝、琵琶和鸣,在多个唱段中反复出现,讲述着项羽与虞姬之间的浓浓情意;该曲调悲伤哀婉、动人心弦,尤其在曲目十二处以乐队交响化的宏大音响呈现,更加突出了该剧的悲剧性色彩。二是“四面楚歌”作为危机主题,当虞姬恳请美人草引她去见项羽时,激昂振奋的“四面楚歌”混声合唱骤然响起,一拍一强音的行进步伐节奏与片头片尾主题曲相呼应,将观众带入紧张的氛围中;而后,项羽被围困在垓下,“四面楚歌”的变奏曲调以平静舒缓的男声齐唱将睡梦中的项羽惊醒,并与项羽的慌乱与焦躁形成鲜明对比;虞姬自刎后,平静舒缓的“四面楚歌”再次回荡,此处化为虞姬的哀歌,带着虞姬的灵魂回到她日思梦想的家乡楚国。

3. 徒歌形式的新鲜感

剧中多处采用没有伴奏的徒歌演唱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听觉体验。当虞姬被美人草带到阿房宫殿时,虞姬的唱段分量开始加重,而美人草则始终在一旁作舞相伴,这预示着虞姬已下定决心选择并跟随项羽。在垓下之战中,项羽受到刘邦四面围击,虞姬心疼项羽三天三夜未曾合眼,此时的柔情话语化作徒歌唱出:“虞妙戈神威锦席膝为枕,你在这枕席之上可暂憩”,以柳琴戏的“拉魂腔”特点将两人的深切感情表现得‌令人动容。当项羽得知刘邦已攻下楚国时,他心中的悲愤与无奈化作徒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罢还通过两声抽泣表现出项羽此刻的孤立无助和无可奈何。这些无伴奏的音乐设计不仅充分展现了演员精湛的演唱功力和细腻的表演技巧,更让观众在凝神聆听中感受到角色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三、观众视角下的审美体验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功能开始十分钟后便会出现分心状态,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在小剧场戏剧舞台上,“分心”与“凝神”两种同源共生的状态始终存在,与此同时,这种动态的制衡力量将影响着观众从不同观赏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小剧场戏剧作品的演绎方式与艺术魅力。

1. 剧情与现实的共鸣及思考

《美人草》以虞姬的女性视角讲述了她与项羽的千古绝恋,颂扬了虞姬坚忠不渝、生死相随的崇高精神。在观赏过程中,观众常因剧情中的某个情节或角色的某个行为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从而思考剧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共鸣与差异。这种“分心”的观赏方式,让观众在剧情与现实之间建立了联系,去思考剧中所探讨的宿命与选择、爱与死亡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剧中,虞姬与美人草的红白镜像造型使人联想“白雪与红梅”的文学意象。美人草的白衣素雅而神秘,寓意着她作为虞姬灵魂分身的纯净与超脱;虞姬的红装艳丽而悲壮,象征着她对爱情的执着与牺牲。每当两人并肩而立,总能引发观众无尽的遐想与对比,成为观剧时“分心”与“凝神”的最好诠释。该剧的舞台上方悬挂着一把巨大的宝剑,宛如命运的利剑高悬、直击心灵,象征着权力与命运的交织与纠葛;舞台左右,一前一后矗立着两个马头雕塑,它们不仅是残酷战争的象征,更暗示着剧中人物无法逃避的历史洪流;而三扇大门随着剧情的推进开合自如,配合着光影的变换为整个舞台空间增添了一抹神秘与不安的色彩。这些舞美设计元素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不自觉地分心去关注每一个细节,又引导着他们凝神思考,深入体会道具所承载的各种象征性寓意和深刻内涵。

2. “沉浸”与“抽离”的自由切换

《美人草》作为一部小剧场戏曲作品,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小剧场的空间布局紧凑,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演员表演时的每处细枝末节都更容易被观众所捕捉,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引人深思的台词都可能成为观众相互讨论或交流的话题。同时,舞美灯光的引导也影响着观众的观赏体验。当美人草初次登台亮相,从舞台中间的大门缓缓走出,一直舞到台中央,聚光灯如影随形,观众自然而然地被美人草所吸引,沉浸在她优美的舞姿中。而虞姬此时则在暗处用舞姿作出回应,她艳丽的红装时隐时现,让观众又忍不住将注意力从美人草身上抽离出来去观察虞姬的表情和动作。观众在舞台的前景(美人草)和中景(虞姬)之间自由来回切换,观察两位女主角的舞台表现,试图窥探二者的关系与角色身份,从而更好地理解剧情的发展脉络。这种沉浸与互动的体验,让观众在“分心”之余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剧场的独特魅力,使观众不仅是在观赏,更是作为参与者共同融入这个艺术体验的全过程。

本文从“分心”美学视角探讨了柳琴戏《美人草》在剧情构建、音乐创新以及观众体验等方面的艺术表现与传达方式,为小剧场戏剧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同时也揭示了戏剧影响观众接受方式的深层机制。在小剧场相对聚焦且亲密的空间内,戏剧作品拥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正如《美人草》所展现,小剧场戏剧敢于突破传统框架,大胆探索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尝试创新性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构建更加互动的观赏方式,让观众在感受到剧情的戏剧张力的同时又能保持对艺术的独立思考,实现了“分心”与“凝神”的平衡。这部剧的成功演出不仅为柳琴戏的艺术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未来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作者简介

孙晓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