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新兴文艺 | 徐望:评沉浸式展演《大梦·红楼》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年01月15日09:50
来到“织造府·织梦处”(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饮下“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特调饮品,披上梦之披风(黑、红、青、粉四色),化身梦客,结缘梦中之人(曹先生、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这就进入了《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在此中入卷、入境、入梦。

入卷·入境·入梦:文学之都的红楼幻梦

——评沉浸式展演《大梦·红楼》

文 | 徐望

来到“织造府·织梦处”(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饮下“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特调饮品,披上梦之披风(黑、红、青、粉四色),化身梦客,结缘梦中之人(曹先生、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这就进入了《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在此中入卷、入境、入梦。

一、入卷:曹公展卷,文都文脉活态化传承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自此,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荣膺“世界文学之都”称号的城市。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在南京这座古都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一度享受了江宁织造府的风月繁华,晚年又回到了这里。南京是“梦”的缘起之“乡”,而《红楼梦》是南京圆了“文都梦”的关键所在——2019年,在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最后环节,一份仅限300字篇幅的简介至关重要。古往今来,与南京相关的文学作品何止万计!《红楼梦》却是这300字中唯一提及的作品。正是,文都文海,浩瀚无边,只取“红楼”一瓢饮!

南京市文投集团和南京市博物总馆携手打造的《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运用当代观众喜爱的数字化技术,使得《红楼梦》这部文都殿堂级文学遗产焕然新生;并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使曹雪芹与书中人走出了书卷、走向了观众、走进了当下,在曹公的徐徐展卷中,观众感知着“红楼梦中人”的悲欢离合,尽情尽兴、忘物忘我地活在了这一场亦真亦幻的大梦之中。

二、入境:太虚幻境,原址原景数字化永生

江宁织造府是曹雪芹的出生地,《大梦·红楼》本着“在原址、看原景、品原著”的创作初衷,使舞蹈艺术、行进式演出、真人NPC 1V1互动与数字化媒介交互熔于一炉,融合了东方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设计风格,在音舞与光影的交织之中造一场沉浸大梦、造一处太虚幻境。该展演设置了“会客厅”“珍宝藏”“太虚幻境”三大沉浸展区;打造了一块补天不成的“通灵宝玉”、一座永不落幕的“梨香院戏台”、一株花谢花飞的“桃花树”、一首蘸尽辛酸泪的“命运判词”四大唯美数字场景;展示了从姻缘前定的“木石前盟”到警幻仙子的“群芳髓”等十大艺术珍宝,使原址原景得以数字化永生。

《大梦·红楼》织造了一片走出典籍、走向现代,穿越翰墨、虚实交织的梦幻情境,体现了当代博物馆创新空间体验、创造审美情境的一番匠心。今日,博物馆跨媒介传播中的审美情境创设通过科技赋予博物馆文化艺术新的张力,为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文化生机注入活力。科技正不断为博物馆审美情境创设赋能,尤其在博物馆文化艺术的跨媒介传播实践之中,“技”与“艺”、艺术情境与技术情境的一体化融合趋势更加显著。

三、入梦:大梦一场,红楼一梦沉浸式穿越

“当二百余年时空解除封冻,你伫立在红楼滥觞源头,梦中缘起缘灭,直至万境归空……”,舞剧《大梦·红楼》采用复调叙事的手法,编织了4条故事主线,分别叙述了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宿命,贾宝玉与林黛玉“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林黛玉“绛珠还泪”的凄美身世,薛宝钗空对晶莹雪的“金玉良缘”,呈现了“黛玉入府”“宝黛初见”“海棠结社”“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玉丢玉”“宝玉大婚”“归彼大荒”等20幕经典场景,演绎了贾府世家繁华落尽,“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观众在警幻仙子的指引下,以第一视角跟随曹公与宝黛钗,穿梭不同情节线,邂逅各种红楼角色,欣赏艺术展品,沉浸一场大梦。

《大梦·红楼》中诸多片段感人至深,如“黛玉葬花”,女演员边舞边走到观众面前,让观众给她盖上新娘的红盖头,观众能够看到她脸上的泪痕,深深地共情于这份“唯美的绝望”;又如“宝玉大婚”,这一幕与“黛玉葬花”以对仗的手法呈现,一边是欢天喜地、另一边是“花落人亡”,观众不但真切地经历着宝玉的无助,感受着黛玉的凄楚,更对于宝钗沦为一种无价值的牺牲品扼腕长叹。除了宝黛爱情悲剧的主线外,该剧还加入了一些副线,诸如王熙凤和贾琏从“蜜里调油”走向“一从二令三人木”、贾芸和小红的“职场逆袭神话”等,起到了调剂剧情节奏、氛围的作用。尽管这是一场没有对白的舞剧,但是由于观众们熟悉《红楼梦》故事情节,更由于演员们尽情尽兴,在眼光流动、泪光闪动、裙裾飞动、情感流动之间,带动着观众在“平行时空”中入戏入梦,用表情与肢体语言,说尽了“落花无言之美”。

《大梦·红楼》展演,场景的沉浸感强烈,加之演员投入地表演,与观众近距离互动,使得观众很难“不入戏”——观众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真真切切地感受着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情感与命运,将自身“代入”角色之中,灵魂与剧中人、梦中人一同颤动着。观众看到了黛玉楚楚的泪珠,感到了宝钗深深的怅怨,理解了宝玉痴痴的爱情与苦苦的挣扎,更感同身受地读懂了曹雪芹的一世悲凉与满腹辛酸。许多多愁善感的女性观众禁不住一次次地泪湿衣衫,大量观众在“曲终人散”之后久久不愿“梦醒”,梦中的情节、情景反反复复浮现在眼前。该展演唤起了不少观众重读《红楼梦》原著的“故事情怀”,对其进行“二刷”的观众也为数不少。

《大梦·红楼》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文化产品,深度发掘了《红楼梦》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级IP,精心织造了一场精彩的“大梦”,为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打磨故事内容积累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探索了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本土化路径。

作者简介:

徐望,博士,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