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话剧《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光命使命和历史责任。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与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联合出品话剧《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向人们讲述数十年前发生在古老南京城的一段红色故事,生动塑造了特殊历史条件下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共产党员群像,以艺术的形式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
“以小见大”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世界很大,舞台很小。收世界之大于舞台方寸之间,正是戏剧独特的魅力所在。
戊子年除夕短短一天,南京城林家小小院落,几个看起来并非“伟光正”的戏剧人物,却让观众能够深深回望历史,亲历国民党政府在覆灭前夕将大陆库存黄金秘密转移到台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助理的林文朗,奉命将于子夜十二点赶赴南京大校场机场,秘密押运三万两黄金奔赴广州;而作为地下党员的他,又极力希望能办法把黄金留下来,交给即将进军南京的解放军,使之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与组织已经失联一年多的情况下,林文朗觉得自己“就像一艘孤独行驶在海上的小船,在风浪中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在重大危急关心,家与国的考量,去与留的抉择,却成为他不得不必须面对、也不得不急需解决的难题!
市侩圆滑、贪财无厌的王保长,意外当上了保密局专员,奉命在林家周边设下三处岗哨,监视控制林文朗,让他和家人难以走出家门一步。
对剧中人来说,这只是升官发财的一份好差事;对剧目来说,他却由普通的基层政府小官员,一跃成为国民党政府这一反动势力的代言人,成为与林文朗处在同一高度的戏剧人物。
林文朗与王保长,既是那时那刻南京城里两个鲜活的戏剧人物,也是中国局势正在发生颠覆变化之际的国民党、共产党双方的象征符号。
看似平淡,却暗藏风云;事虽琐小,却关系重大。两个人的对手戏,不仅是地下党员与一个小保长的当面对抗,也是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的隔空较量。他们在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夜晚、平凡而又不简单的院落,斗智斗勇、相互攻守,构建起全剧的矛盾冲突,并不断推动戏剧走向高潮。
一时一地一事,体现着编剧遵循戏剧“三一律”的良苦用心,也让全剧情节更简炼、矛盾更集中、聚焦更精准,获得了结构严谨、叙事饱满的舞台张力。
“以史为鉴”塑造革命者群像
“沉睡的人不愿醒来,未必是因为美梦香甜,多半是怕成为大地上的独行者。”但是,真正内心愿意清醒的人,注定会在某个时刻率先醒来。
沉稳持重的大哥林文朗,贤惠忠贞的妻子静柔,热血冲动的三弟林文瑾,还有出门数年未回的二弟。一个家庭四名党员,都是那个时代率先醒来者的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革命先辈们心怀天下、赤诚报国的坚定信仰。
这一革命群像的塑造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据现存的档案史料记载,1948年底因特殊的使命,南京成立了王嘉谟“家庭党支部”,是解放前南京党史上唯一的“家庭党支部”,成为剧中林家的历史原型。
他们是虚构的,也是真实的——曾经的风华在他们身上再现;他们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过去的精神通过他们传递到当下。
静柔陪着丈夫林文朗坚持工作在敌人的心脏,始终不怕牺牲、不畏艰难,一心一意为党工作;林文瑾参加学生运动,上街罢工游行,险些丧命于军警枪下;二弟参加解放军,给家里寄来了绝笔信,牺牲于正在进行中的淮海战役战场。
他们是那个时代各个不同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们的代表,一起构成剧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侧面凸显和烘托了戏剧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让林文朗的工作显得更加庄严,强化了阻止国民党政府偷运黄金重大事件的正义价值。
也正是通过他们的行动,将林家院落与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勾连起来,让当时的社会背景生动鲜活、可视可感,大大拓展了戏剧的叙事广度和思想深度。
观众的视野被打开,得以俯视林家院落之外南京城,乃至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观众的思想也被打开,认真思考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败、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为什么能胜的深刻主题。
“以情动人”讲述老百姓家国情怀
舞台上没有一个人物应该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事件应该是多余的。
林母想宰杀儿媳陪嫁而来的最后一只鹅,操心费力地要操办出一顿稍微象模象样的年夜饭;深情回忆丈夫在世的时候,大大小小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过团圆年的美好时光。也正在她的回忆里,三兄弟回到幼年,一起合唱起南京城的老民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
王保长从国民党政府的保长,做到日本人的保长,再做到国民党政府的保长,世故圆滑里却也有着中国人的血性,曾经打死过几个日本兵的英雄事绩。他心心念念自己存在银行的148两黄金,当得知国民党政府要将银行里的黄金偷偷运走时,急吼吼地带领兄弟们上街宣扬这一“不能被外人知道的天大的秘密”。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活,小角色有小角色的表演。他们成为解放前夕南京老百姓真实生存状态的生动缩影,共同铺展开一幅老南京的风俗画,也体现了那个时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素朴向往。
正如剧中所说,“春天就要到了,一切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好的”。以林家为代表的南京人民正等待着层层迷雾的散去,更期待着破晓时分的到来,观众们也在期待着这一段红色往事的美好结局。
“黄金可以运走,民心必须留下。”这是党组织给林文朗的指示,解开了林文朗的抉择之惑。于是,他在子夜来临前,成功策反王保长撤离岗哨,指挥全家人运用各种办法在更大范围把国民党政府偷运黄金的秘密公布天下,从而推动戏剧冲突走向高潮,使戏剧矛盾得以圆满解决。
可以说,这一份党组织简单而有力的重要指示,也向观众揭示了戏剧的思想主题,给予观众关于共产党为什么能胜的一个肯定答案——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艺润心”打造红色戏剧演出载体
青山有幸埋忠骨。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这22年间,南京雨花台是数以万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感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以“雨花”命名,足以说明雨花剧场是一个拥有红色基因的艺术阵地,既是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红色戏剧展演重要阵地。在成功创作演出红色沉浸式戏剧《代号1921》之后,雨花剧场再次推出《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这部红色话剧,并将把此剧作为剧院今后的驻场演出剧目,创造了红色资源又一新的“打开方式”。
这一“打开方式”,新在创演合作的创作机制。作为演出方的雨花剧场和作为创作方和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双双直接“下场”,携手整合剧本、剧场、剧团资源推动剧目创作,显然有别于以剧团为剧目创作组织主体的“主流”机制,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鼓励的创新探索之举。
这一“打开方式”,新在驻场演出的目位定位。客观地讲,一个剧目驻场演出可以有效节约成本、提升效益,更好地实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客观地说,目前,江苏剧场驻场演出的剧目并不算多,甚至可以说还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戏剧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剧从创作之初即定位作为驻场演出的剧目,相信一定会成为实现“双效统一”的一个成功样板。
这一“打开方式”,还新在“年轻态”的创演队伍。不管是该剧的编剧孟宁馨,还是南京雨花剧院青年实验话剧团的演员们,虽然看起来显得有些稚嫩,却浑身充盈着年劲人特有的青春朝气,颇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势,让整台戏剧既具有紧跟时代的审美特征,又充盈着掩盖不住的时尚艺术气息,别有与众不同的艺术气质。
(作者系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