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水面吹来千年的风:评柳琴戏《窑湾往事》
作者:胡建华   2024年12月12日08:50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分布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的广大地区,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唱腔高亢、华丽。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分布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的广大地区,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唱腔高亢、华丽。

2008年,柳琴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6年,我们曾经创作了一个讲述“王杰班”事迹的节目,以柳琴弹唱的形式呈现,当时请的就是江苏柳琴剧团的几位专业演员帮我们录的音,在参加军区文艺汇演获奖之后,又进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纪念建军79周年专题文艺晚会的演出。

而初识窑湾,大约是在2003年,为了一台话剧的创作排练,在新沂停留了数月时间,中途去了一趟窑湾。那时,窑湾还未经修整,有古镇之名,却尚显破旧,不复繁华。这二十年间,偶闻窑湾消息,但都数语带过,不闻其详。

因为柳琴戏和窑湾这两个因素交集,又看到柳琴戏《窑湾往事》参评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展演的消息,就想着要去好好再听一听拉魂腔,看一看久违的柳琴戏,见识一下他们用柳琴戏如何演绎千年古镇窑湾往事。

两个多小时时间的一场大戏,穿行在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与骆马湖的浩渺烟波间,柳琴戏《窑湾往事》宛如一缕穿越千年的风,吹开了历史的画卷,将窑湾古镇的往昔与今朝娓娓道来。这部戏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宛如戏曲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彰显着大运河文化的无尽生命力。

独特的双线结构——演绎古今交错的叙事华章

《窑湾往事》巧妙地运用双线结构,在现代与古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现代古建筑修复师时扬的探寻之旅,如同开启神秘宝藏的钥匙,引领观众走进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古镇记忆。

时扬在百岁老宅中的偶然发现,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关键,更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情感纽带。这个情节稍稍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但通过这一视角,我们仿佛与她一同穿梭于时光隧道,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与碰撞。

而运河女儿青鸾的传奇人生,则是这部戏的核心与灵魂。她在运河之畔的成长、挣扎与抉择,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窑湾人的勇敢与坚韧。青鸾冲破家族束缚、挂帆破浪的壮举,是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更是运河精神在个体生命中的闪耀体现。

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使全剧节奏紧凑、层次分明,既让观众领略到古代窑湾的风土人情,又能在现代语境中引发对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的深入思考。两个时代的故事相互呼应、相互映照,如同两条奔腾的河流汇聚在一起,共同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大运河文化赞歌。

鲜亮的女性形象——塑造自由与梦想的追求者

剧中塑造的两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青鸾和时扬,无疑是最为亮眼的存在。

青鸾作为古代运河女儿,她的形象充满了柔美与坚韧。在运河水的滋养下,她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如同一颗种子,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中顽强生长。她敢于挑战家族权威,冲破世俗藩篱,向着无垠的远方勇敢前行。

这种勇气和决心,不仅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更是运河文化中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诠释。

青鸾的形象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窑湾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而现代女性时扬则在青鸾的故事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启示。

作为古建筑修复师,她在对历史遗迹的触摸与感悟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青鸾的传奇经历成为了她内心的动力源泉,使她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时,能够坚定地走出迷惘,向着梦想欢喜前行。

时扬这一形象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传承关系,她是运河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发展,也是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追求梦想的代表。两位女性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心灵共鸣,为全剧增添了一抹温情而深刻的色彩,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大运河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精湛的舞台呈现——烘托艺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离不开精湛的舞台呈现。《窑湾往事》在这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集结了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从剧本创作来看,虽然矛盾纠结不深,冲突算不得十分激烈,但情节波折起伏,能够推动故事发展,人物形象总体饱满,语言优美且富有诗意,不失为成功编剧。

在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展现上,既尊重史实又不乏艺术加工,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窑湾的历史脉络与大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看过程中,常常有是不是立得住的疑惑,感觉如果在小镇家族盘根错节、宗族家法森严、封建礼法摧残、女性内心苦楚诸多方面增加戏份,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曲折更多张力更大冲突呈现。

好在导演巧妙地运用舞台调度,使演员们能够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情感张力。在虚实结合的处理上,让主人公穿梭于不同时代、游走在虚实之间的情节过渡自然流畅,给观众带来如梦如幻的观剧体验,弥补了剧情方面的些许不足。

整台戏在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以及服装、化妆造型设计等方面也都各显神通,共同营造出了灵动而富有诗意的舞台场景。百岁老宅的古朴与沧桑、运河两岸的秀丽风光、纤夫在河岸艰辛奔走景象等,都通过舞美和灯光的巧妙设计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

服装和化妆造型则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特点进行精心打造,从青鸾的古装扮相到时扬的现代服饰,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角色的身份与性格特征,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剧情,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有些遗憾的是,时扬的服装在时代特征上还显得旧了一些,有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海外归来的女性味道,与当下时代知识女性知性优雅有些脱节,可以考虑更加青春、更加靓丽时代风格。

突出运河文化传承——传递大运河畔的精神回响

看戏始终,一直在找剧目的立点,虽然有女性、爱情、自由、窑湾、码头、商贸、航运诸多支撑,但总觉得柳琴戏《窑湾往事》的意义应该远远不止于舞台之上的精彩呈现,除了以上展现的因素之外,更在于其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窑湾古镇作为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

内心揣测,这部戏以窑湾为背景,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通过讲述古镇的故事、展现运河儿女的精神风貌,使大运河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应该是徐州市、新沂市和江苏柳琴剧院共同打造一台大戏的良苦用心所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窑湾往事》深入挖掘了大运河文化中的交流、开放、融合、进步精神,并将其融入到剧情之中。窑湾人自古以来沿着运河走南闯北、开拓进取的商帮文化,在剧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这种文化精神不仅是窑湾古镇的独特标识,更是整个大运河文化带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戏曲这一艺术形式,将其传承下去,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

同时,该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也为柳琴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可以看到,国家一级演员、主演张晶在青鸾这一角色的塑造上,唱腔和表演风格都有所创新,打破了地方戏以往的形式,做到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根。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柳琴戏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活力与魅力的关键所在。

而往往只有通过不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柳琴戏和其它戏曲等古老剧种才能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更长时间的生命,传承更为久远的文化基因,让大运河畔的戏曲之花永远绽放。

柳琴戏《窑湾往事》以其独特的双线结构、鲜亮的女性形象、精湛的舞台呈现以及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戏曲精品。

它宛如水面吹来的千年的风,带着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气息,吹进了观众的心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部戏不仅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能够深切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历史文化,追寻自由梦想,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