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和爱奇艺平台同步播出。该剧仅有8集,在超过25万人打分的情况下,依旧拿到豆瓣8.9的高分,是今年上半年评分最高的作品。全剧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故事为背景,“散文诗一样的风格,电影一样的质感”,独具一格的观剧体验为观众呈现一场心灵治愈之旅,用户的良好反馈也让这部剧进入了江苏省评协的视野。
5月21日,江苏省评协依托协会微信公众号平台,坚持守正创新,突破会议研讨评论的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征稿活动。活动共收到来稿68篇,经评审,最终甄选出30篇有理有据、文风清新、可读性强的文章,第一时间刊发在协会公众号。当中,近98%的文章为首发。“如临其境,若有所悟”“深刻洞察的眼光,入木三分的见解,酣畅淋漓的文笔”“人文理念体现在字里行间,对乡愁的悲悯又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评论文章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关注,读者纷纷留言点赞。仅江苏省评协公众号直接读者就近两万人次。其中,单篇最高阅读量过千,带动公众号关注用户提升逾10%。部分文章还被清华大学、常州大学等省内外新媒体平台转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此次征稿活动不仅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更是在普通读者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选编文章作者当中:影视从业人员2人,理论评论专家2人,一线教师8人,文联系统3人,媒体从业人员3人,医生、交警,社区、邮政、电力、机关工作人员各1人,学生6人,一半为江苏籍海外学子。更特别的是,近90%的作者首次参与到省评协开展的活动当中。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广泛的群众参与反映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俱佳的成功之作。他们围绕作品的思想内涵、拍摄手法、自身的观看体验、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影视与文旅融合等充分表达自我、建构自身话语方式。
一、反映时代精神气象
文艺是时代的产物。文艺作品的时代性反映在作品内容、创作主体、文艺思潮、艺术形式、审美风尚等诸多方面。《草原的宽容》认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一次文艺新质生产力大胆且成功的破圈;《边陲生命力的光大》认为它突破了“边缘-中心”二元对立的叙事桎梏,展现了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重新评估和再认识新疆生态的文化传统和时代意义;《自然场域中女性的生命状态呈现》以女性视角,深入解读了人与自然、女性与生态之间的独特关系,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自主;《乌托邦·反内卷·“被看见”》讲述了一群“00后”眼中的《我的阿勒泰》;《以少胜多的智慧》认为《我的阿勒泰》,以现代故事、镜头语言和网络传播来进行着庄子在《人间世》中曾有的“无用之用”探讨。
二、治愈观众的心灵
《感受与治愈只有阿勒泰知道》认为该剧是诗意的栖居,读后第一感觉是治愈。那么,何以治愈呢?《阿勒泰之光:大地、自然与生命》中,《我的阿勒泰》像一部“诗电影”,涤荡了观众的视觉和心灵;《此心安处是吾乡》阐述了电视剧通过大量的空镜画面,散文般的叙事风格,向观众揭示了民族交融下的普通人敬畏自然、找寻真我的内涵;《草原的声音》说《我的阿勒泰》谱写的草原牧歌成功为身处于忙碌喧嚣社会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听觉疗愈体验;《在诗意栖居中疗愈心灵》认为作品通过呈现如画般的地域风景之美,展现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为陷入精神困境中的人们提供疗愈心灵的良方。
三、成功塑造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艺术的高度。《至真方能至美至善》认为作品塑造了真实立体的人物、反映了真实可感的生活、讲述了真实朴素的道理;《生活夹缝中的阳光也很温暖》通过三个生活细节,分析了母亲张凤侠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蓑烟雨任平生》认为,张凤侠的幽默和庄子式的达观影响了女儿,也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体悟到超脱的生命境界;《仿佛若有光的阿勒泰》认为,《我的阿勒泰》之受欢迎,不经意间的通达是很重要的一面,如果说阿勒泰的风光养眼,张凤侠的魅力则养心;《栖息在真挚之地》中,李文秀与巴太、张凤侠与高晓亮,分别名为迷恋与迷失的爱情,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谁的远方》刻画了倔强地守望着传统、守望着哈萨克民族精神家园的父亲苏力坦,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开拓书写时代精神的儿子巴太。
四、实现散文的影视化改编
散文是碎片化的人生体验,影视剧却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何把碎片化的感受有机组织起来,成功将散文改编成电视剧?《立足现实生活的微观具象,契合时代脉搏的审美观照》认为,散文的成功改编值得圈点借鉴,编剧嫁接整合的高超技艺,助力该剧成为一部故事情节生动、人文哲理深刻、视觉冲击力强的优质剧作;《云边一笛惊残梦》认为,电视剧的成功在于影视改编者的拿捏得当、张弛有度,立足原文本,细致解读,在人物故事上集中、置换;《从自己的生活写起》探讨了从文学到影像的“我”之表达;《身份共鸣、情感联结与价值救赎》分析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与李娟的文学地理,认为该剧开辟出一片精神原乡,完成了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价值跃升。
此外,《比“爱你”更珍贵的是什么?》分析了传统与现代,犹如两股激流,在此剧交织碰撞,引发人们对于文化保护的深沉思索;《一幅绚丽的民俗风情画》认为电视剧如一扇神奇窗口,呈现的民俗风情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与认同,充分证明民俗文化在影视艺术中潜力巨大、价值非凡,拓展了影视表现空间;《影视与文旅融合,为“阿勒泰”找到富矿和流量》认为,影视剧创作要更好地成就文旅的“诗与远方”,要多聚焦中国风,利用好文艺创作的“富矿”,将中华老字号中的文化底蕴、工业遗产中的资源深挖精雕。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关注时代主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是对边疆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西方妖魔化攻击我国新疆治理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反击。此次评论活动有力提升了这部作品的传播效率,充分体现了江苏文艺评论界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推动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是江苏省评协发挥“两个优势”,加强文艺评论组织力度、丰富文艺评论工作形式的有益尝试和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