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由滕丛丛执导、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讲述了阿勒泰牧区的点滴生活,再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引发广泛讨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此剧为主题,特别策划征稿活动,旨在增强文艺评论的组织力度和在场性,助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寻找自己的阿勒泰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观后感
文 | 杜波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被时间推着走,而《我的阿勒泰》像是给了我们一个停下来喘息的机会,让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慢慢的呼吸、静静的思考。《我的阿勒泰》如一股清新空气,它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有不同的节奏,不必总是急于求成。剧中的人物性格迥异、生动鲜活,他们遵循自然规律,逐水草而居、择天时而动,演绎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故事。这种生活方式的展现,无形中引导我们放缓脚步,学会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一、梦想中的诗和远方。在这里,诗和远方不再局限于文字上的描述,更是通过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溪流明澈、松林连绵、野花遍地,这些元素构成了美丽的阿勒泰,也仿佛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随着情节的推进,一幅幅画面不断展开,将阿勒泰的独特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转场画面中,一行人骑着马和骆驼,赶着牛羊,在广阔的天地间穿行,森林、雪山、沙漠、草地、湖泊,以及浩瀚无际的星空,并列在同一个时空,令人震撼和赞叹。远方的风土人情,常常因为距离和未知而显得格外美好。剧中的李文秀作为城市归来者,对游牧民族文化不断认同与融入,她从一开始的迷茫到逐渐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一过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也是民族融合的体现。剧中描绘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婚礼、牧民转场、骑马射箭、歌舞表演、古尔邦节等等,无不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心生向往。
二、朴素豁达的生活真理。在转场的过程中,张凤侠担心路途颠婆、风餐露宿弄坏鞋子,蒙古族奶奶一句话令人耳目一新:“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牧民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生活中充满艰辛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和坚韧的生活态度,他们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用勤劳和智慧来克服种种困难。在他们看来,生活不仅是一场战斗,也是一首值得歌颂的诗,艰难困苦的生活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闪闪发光。剧中,张凤侠对于“有用”的独特解释,打破了社会的常规认知,她认为,即便是草原上的一草一木,如果无人问津也能自由自在地生长,这也是一种美好。这个观点让人震撼,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接纳,体现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的人生态度。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充满智慧的话语,为她们抵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李文秀虽然最初对此感到困惑,但最终也在阿勒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人生来不是为了有用而活着,但是只要活着,便可以找到自己所赋予生命的意义,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阿勒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同时也保护自然。月光下,巴太徒手掰开的红苹果,一半给了心爱的姑娘,一半给了马儿踏雪,这一画面先是让人惊讶,后又让人释然,人和马当然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莫过于此。夏季牧场通常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间,夏季这里雨水充沛、牧草茂盛,冬季这里往往因为寒冷和积雪无法容纳牲畜生存。因此,传统的游牧生活需要四季流转在不同的草场之间,依季节时令有序转场,这是一种适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保护草场的朴素智慧。李文秀从城市回到草原,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最终的融入,象征着现代人对自然与家乡的重归与认同。这一过程中,她的成长和变化,不仅是个人层面的觉醒,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和超越。一幅幅宁静而深远的画卷,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让观众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我的阿勒泰》描绘的风景和文化,传递出一种美丽、朴素、和谐的生活理念。它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情的人文关怀,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这部剧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遥远而美丽的阿勒泰,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考现代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杜波,宿迁市文联办公室副主任,宿迁市评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