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乌托邦•反内卷•“被看见”——“00后”眼中的《我的阿勒泰》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6月05日10:09
作为“00后”的大学生又如何看待影视剧《我的阿勒泰》?《我的阿勒泰》为什么能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热潮?一部反映草原生活的片子如何与年轻人产生精神共鸣?

编者按:近日,由滕丛丛执导、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讲述了阿勒泰牧区的点滴生活,再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引发广泛讨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此剧为主题,特别策划征稿活动,旨在增强文艺评论的组织力度和在场性,助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乌托邦•反内卷•“被看见”

——“00后”眼中的《我的阿勒泰》

何霞:作为一名“90后”的高校教师,我发现“00后”对李娟并不陌生。他们看李娟的书,把李娟当做毕业论文研究对象,看李娟直播,在互联网上亲切地唤李娟“娟姨”。《我的阿勒泰》被改编成电视剧后,他们更是成为了忠实剧粉,反复刷剧,把它安利给每一位朋友。“仙品”“绝对细糠”“治愈到爆”“年度最佳”“看到泪失禁”“买股式选角”成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tag(标签)。B站上更是出现各种向的剪辑,青春向、欢乐向、朗读向、台词向、台词粉碎向、纯爱向、搞笑向,甚至还有悬疑向。那么,作为“00后”的大学生又如何看待影视剧《我的阿勒泰》?《我的阿勒泰》为什么能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热潮?一部反映草原生活的片子如何与年轻人产生精神共鸣?

康雨涵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214班

这部剧的选材新颖、画面质感绝美。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将新疆的壮美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可以看到直入云端的雪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羊、肆意奔跑的马等美丽的景色。森林、河流、山峦等自然景观在镜头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亲身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领略到阿勒泰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作也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主角李文秀,还是其他配角,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真实感,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变化。特别是主角李文秀,她是一个十九岁的汉族女孩,父母是新疆建设兵团的成员,尽管她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却怀揣着对文学的梦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挫折。她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变化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此外,剧作在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上也颇具创新。它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和刻意煽情,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线很丰富,涉及家庭、友情、爱情等多个方面,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打动他们的心灵。同时,剧作还巧妙地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观众可以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哈萨克族少年和汉族女孩等人物形象,以及李文秀和张凤侠母女在阿勒泰地区的生活经历,使得整部剧作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杨洋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222班

圣洁的仙女湖,跟着风摇摆的绿草,大片洁白如雪的羊群,空气中弥散着清新自然的青草香味,那群穿着朴素的人们在旁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此情此景可谓是给了当今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之下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和身体的放松。

在如今这个内卷之风盛行的时代,很多人都会陷入无休止的精神内耗,怀疑自我,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里从来没有闪耀过。我们渴望得到尊重,我们渴望得到认可,可是在这个世界里平凡人终究是占多数的,因而我们时常不甘心。《我的阿勒泰》给当今社会下的许多人营造了一个梦乡,在这儿,我们能逃离现实压力,我们能寄托情感。比如女主人公的母亲有这样一句话, “我把你生出来,不是要你有用的,就像这棵树安安静静的在这里呆着,不也挺好的吗?”听即感悟:我们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很平凡的人而已,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我很渺小,但是在我的人生中,我又是很庞大的。因此不必随波逐流,安守本心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

余江玲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232班

剧中的每一帧都像一幅绝美的画卷,高耸入云的雪山,茂密的森林,在鲜花地上肆意奔跑的汉族少女,驰骋在马背上的哈萨克族的少年……通过镜头感受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惬意,在汉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共同生活的日常中感受草原民族的魅力……作品将自然质朴的阿勒泰村庄带到观众眼前,展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乌鲁木齐黯然返乡的汉族少女怀揣着滚烫的写作梦想,在萨伊汗布拉克这块土地上挥洒笔墨,从壮丽的自然风光写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正做到了电视剧开头那句“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同时,文秀也在这个过程中治愈自己。

女性导演具备独特的视角和气质,对女性的欣赏是浑然天成的。妈妈张凤侠在镜头前那股放任般的自由,在哈萨克人中混得如鱼得水,和女人们磕着瓜子,教着汉语,在市场里游刃有余,是人们口中的“张大侠”。她尊重、不捆绑,不试图改变哈萨克人的规则,而是去适应他们,夜晚躺在草原上吹风饮酒,与喧嚣背道而驰。

电视剧直面那个年代女性的苦难,也直白地诉说。托肯,一个丈夫死于嗜酒的年轻寡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给全家人洗衣做饭。她唯一的愿望是拥有一个搓衣板,却被一次又一次忽略,这个充满悲哀的角色,却不总是哭泣的。她会画漂亮的妆,会穿花朵样的裙子,会像少女一样和文秀在夜晚分享秘密。她始终相信爱,并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爱意,“生活再颠簸也要闪亮地过”是托肯的真实写照。

张芊雅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232班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同名小说,作为散文化的改编剧作,其故事线格外重要,如何用零散的叙事推进整体剧情的走向,这也勾起了许多网友的好奇心。毋庸置疑,编剧的设计是成功的。原著中各自独立的故事,在剧中被串成了一条线,李文秀的文学梦贯穿其中,从文秀与巴太的爱情,到阿勒泰的居民、风景,娓娓道来般的平凡最能打动人心。然而在连贯的剧情之外,剧本的戏剧化冲突也断不可少。比如第一集中在酒店,承载着文秀小小文学梦的日记本被肆意嘲笑,辞退归来,路上颠簸倒车。人物性格的矛盾,在塑造饱满形象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作为本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电视剧集,《我的阿勒泰》从取景到摄影构图,都体现了幕后团队的用心与高级审美。澄净广阔的天地远景,呈现了阿勒泰的绝美风光,而牛羊、房屋的细节拍摄,又映射着当地人内心的自然与秩序。大自然此刻成了光影的主导,不需要搭建舞台和耀眼变换的灯光,影片没有过于强调光影边界,与阿勒泰的平淡生活水乳交融。一场极致的大自然视觉享受,也让快时代深陷短视频的网友们,找到了内心的慰藉。阿勒泰的风景如同汩汩清流,从众多烦扰杂乱的都市剧中冲出重围,为劳于案牍的人们疗愈内心。

武陈曦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232班

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来,长长的呼啸,亲吻过阿勒泰的草原,自由与希望在哈萨克少年与汉族少女的对视中碰撞,散落一地的是纯洁的爱。虽怀有赤忱的文学梦想,但在城市却处处碰壁而不得已前往阿勒泰找母亲的李文秀,遇上了因哥哥去世而暂时返乡的驯马师巴太,两个青涩的年轻人慢慢地“看见了”对方。在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与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不仅仅是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去感受,用灵魂去共鸣,用一个生命去触碰另一个生命。在剧中,针对巴太嫂子托肯的改嫁问题,李文秀勇敢地站出来,发表了一番改革传统的言论,这种大刀破釜的精神让草原汉子巴太品尝到了同频的味道,巴太真正“看见”了文秀。相反,一如众多女性的托肯,洗衣做饭看孩子,勤劳地打点着家里的一切,而她的丈夫却“视而不见”,到死都没有买来一块搓衣板。所以,不能被看见,是生命的独奏,单调乏味,孤独凄冷。

眼里有彼此的人总是为对方考虑的更多,但有时也会因此而错过。文秀是自由的,因为巴太给予了她最大的偏爱与包容。全剧最值得让人思考的就是巴太射杀踏雪时的挣扎,那是心底最深的痛。当巴太看着文秀被自己最喜欢的马儿踏雪拖行的遍体鳞伤时,年轻的巴太做出了一生最艰难的抉择,他用弓箭一箭射杀了踏雪。可见,巴太对文秀的偏爱是其他任何都不可比拟的。而巴太也认为,文秀有着高远的文学理想,她希望在大城市里用她的文字,她的语言和她最真挚的情感去搭建一座属于她的高塔,那里才是她的最终归宿,而阿勒泰只是她旅程中的“驿站”。所以,在踏雪与文秀带来的双重迷茫中,巴太选择离开草原。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文秀已经选择待在草原,待在阿勒泰,只为了心里的那点渺茫的希望。原著里李娟说:“我真庆幸,有一些话,自己到底还是没有说出来。”但对剧中的李文秀来说,或许早些说出来结局会有所不同。

指导老师简介

何霞,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