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杨祎程 | 当代符号的凝练与传达
——江苏舞剧的“跨界”特征观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4月16日15:13
很荣幸有机会,就“江苏舞剧”的共同话题,以回顾历史、聚焦作品、阐释观点的话语加以解构。一方面这可以通过评论者与作品的连接,更深入的去感受作品带来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评论者在再次品味和感悟舞剧魅力的同时,思考其中“跨界”特征的基本表现、共性,以及对于“江苏舞剧”新时代及未来的认同进行思考。舞剧涉及到“当代符号”的论述很多,本文仅仅围绕笔者书写过的六部作品展开“凝练与传达”的讨论。

编者按:“实话实说”是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品牌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先后围绕戏剧、影视、曲艺、美术、书法、音乐、杂技等艺术门类开展研讨,在全国文艺评论界具有较大影响力。4月,省评协联合省舞协、南通市文联、海安市委宣传部,聚焦新时代舞剧创作,邀请十余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建言献策,旨在全面总结新时代舞剧成绩,促进江苏舞剧艺术繁荣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

当代符号的凝练与传达:江苏舞剧的“跨界”特征观察

文 | 杨祎程

很荣幸有机会,就“江苏舞剧”的共同话题,以回顾历史、聚焦作品、阐释观点的话语加以解构。一方面这可以通过评论者与作品的连接,更深入的去感受作品带来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评论者在再次品味和感悟舞剧魅力的同时,思考其中“跨界”特征的基本表现、共性,以及对于“江苏舞剧”新时代及未来的认同进行思考。舞剧涉及到“当代符号”的论述很多,本文仅仅围绕笔者书写过的六部作品展开“凝练与传达”的讨论。

舞剧《记忆深处》剧照

一、基于舞蹈发展史中的江苏舞蹈与舞剧传统:印象·反思跨界

站在舞蹈发展史的范畴看地方舞蹈,不同的评论者视角、起点与目的均有差异。于我自身的“当代舞蹈与舞蹈剧场”的关注面向。吴晓邦先生的艺术贡献中所体现的“当代、传统与跨界”令人瞩目。其实,比较许多立足本土,更具典型的、带有江南文化气质的其他舞蹈家,之所以重点再提及晓邦先生,是站在跨文化舞蹈视野,当代中国舞蹈跨国与中国当代舞蹈觉醒的重大问题面前,出身江苏太仓的新中国第一代重要的舞蹈家。与德国表现派舞蹈的关联,日本当代舞蹈的关联,与重庆国统区时期的关联,再入延安从东北入京的关系,期间的“革命当代的表达”,中央戏剧学院“舞运班”以及“当代舞蹈”理论逻辑、现实趋势及未来阐释,对我们所处的“舞蹈当代”与所见的“当代中的舞蹈传统”都有一种从“起点到高峰”的引领与启示作用。今天,我们在讨论“跨界”时,其实晓邦先生强调的立场,带来的经验,经营的方式都早于那个时代,为我们开启了先河。实际上,我们不需要更多的话语来论证,他予以江苏及全国“舞蹈与舞剧传统”的复杂有力的影响之界定。因为,从1950年代开始繁荣近60年的江苏舞蹈事业,璀璨的作品及人才,乃至于今天在“苏大强”的全域发展场景中,舞剧的产出与广泛认同,即便是在新的挑战面前依然极具竞争和影响力。

舞剧《运·河》剧照

二、立足六部作品书写经验和视听创意的突破:恰融·分析跨界

我2022年1月开始落户南京,扎根江苏。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幸运能投身于蓬勃的发展境遇中,实际上透过六部作品的书写,又有许多心得体会。实际上,六部作品评论其实只有《记忆深处》《运·河》与《深AI你》三部是被界定的“舞剧”,而另外《解忧公主》《攀登攀登》两部被界定为“音乐剧与歌舞剧”,而新创淮剧《潜行者》又更多的被定为具有“戏剧(话剧-剧场)结构的现代戏曲”。其实,在我很广泛观察中,有两点值得深切恳谈。第一,就是“剧”的中心性,以及基于“剧”的表现、转变的跨媒介融合。第二,舞蹈围绕“剧”与“媒介”影像与再造的表现,最终试图呈现地域符号、传统故事、当代意境的“立足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创作、表演方法。对于前者,其实《深AI你》很多人并不认同是一种“传统故事”,但是要注意的是“舞蹈叙事”构成“舞剧结构”的过程中,AI的想象与形象构成,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否定那种带有“人与情”的渴望,已经将故事传统化了。其实,街舞、机械舞等舞蹈元素于其中,看似流动的是现代的酷炫,其实舞蹈的内容,在历史中早已经不再“先锋”。反之,一种将“形式”文化汇流的方法,造成的“跨界”总体效果成就了新方法之先锋性。那么,《攀登攀登》,可能大多数舞蹈人都能接受“舞蹈”元素可谈意义,《解忧公主》大量的唱段以及看似“舞伴歌”的形式,很难被视为可以用“舞蹈”的视角或联通“舞剧”而探讨。不过,有趣的是“潜行者”在以戏曲身份呈现时,“舞动”的合法性又更容易接受。针对这些问题,其实有很多可讨论的成因条件与辨析方法。在这里我只阐述三点不成熟的立场。

首先,就这样的认同本身,只是我们不能否定我们已然带着“跨界”的思维识别他,我们在确定是否是“舞蹈”时,其实最终的目的是鉴别“舞蹈”在其中的变化程度和转化效果。根源上来说,我们主观审美的机制,让我们更立足于带有“舞蹈”与“变化的舞蹈”比较思维在判断。实际上,我们在“舞蹈概论”(舞蹈学的基础性理论认知层面)早就确认了“舞蹈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只是我们不习惯从其他开放性的视角来接受。其次,凝视各作品中的元素,之所以有界限的被界定,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创作元素和表演者的主体性,彰显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艺术符号”。比如:即便张艺谋创作了舞剧,我们已然认为他是“电影导演”。即便章子怡被认同为电影明星,舞蹈的身体经验依然确认她的舞蹈表演身份。当然,这其中又涉及到一种“表演艺术理论”的前置表演理论。最后,我们之所以会接受“潜行者”的舞蹈属性。其实,“歌舞演故事”以及舞蹈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很长的几个时期“舞蹈即戏曲”与“乐舞表演”的事实,让我们无法忽略它在当代的合法性。认同是我们继续讨论,展开分析的基础。就“认同”而言,也许如何“开放”认同,如何基于开放认同的基础上,对“元素”的原文本、前文本与后文本有一个关系的识别,也许不仅解决“语言同质化”的问题,更多的可以展开“舞剧”与其他戏剧形式共同成长的重要意义。然而,舞蹈可以直接在舞剧中塑造本体,舞蹈也可以在客体中成就本体可应用的价值,也会得到应用的辩证接受。

舞剧《深AI你》剧照

三、环绕其中的当代符号之凝练与创造性传达:多变·跨界流动

不得不说,舞蹈领域中跨界融通的觉悟其实是一种本能。特别是“舞剧”表达,中国舞剧的体认,特别是区分新中国前、民国时期及民国之前不同时期的“舞蹈叙事”表演类型以后。“舞蹈剧场”及“各种剧场表演类型、艺术表演方法”,早就掀起了不同程度的对抗、反叛、创新与追求。之所以,引用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词,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将“舞蹈和舞蹈经验”进行流动,而流动则始终环绕在某一种、某几种和无法计数,只能感受的“符号”中发生凝练与创造性表达。其实,我今天讨论的这几部剧之所以能在市场和社会中被接受。除了精湛的表演记忆与艺术效果以外,包装、宣传以及研判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动机与要领”应该是成功的关键。也不得不反思,这其中有许多形式并非那么具有创意意义。特别是,对不同艺术形式,不同表演艺术作品类型有丰富鉴赏经验的评论者而言,大多数时候更多是以“鼓励与认同”交叉的形式,提出微末的引导。当然,其宗旨肯定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在面临时代的挑战时,评论者也和创作者、表演者以及作品的制作方一道,去凝视艰巨的困境和挑战。

“变则通,痛则达”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的道理。舞蹈转换与舞剧本体,其实从来不矛盾。那么,作品中的舞蹈,舞蹈于不同“剧”中,其实于其他“元素”一样,应该更多的关注创作者独特的观念、表演者不可复制的表演优势,于其它艺术及元素一样,共同在多变的挑战中流动,并且不影响原本的身姿,灵活的在其中“跨界流动”。最后,我想说:江苏舞剧,并非一个守圈的舞剧现象。而是在全国不同圈文化的竞争中,保持着积极、开放和“跨界”延宕,再造具有先锋和前沿的特征,为传统在未来说话(表演)。

作者简介

杨祎程,博士,南京体育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跨领域表演艺术批评和跨文化舞蹈研究。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2024
江苏省文联成立70周年图片展
202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